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人教育孩子,经常会运用“先例论证”的说理,例如,妈妈对孩子说,你爸爸小时候很听话,你也要听话。意思是,他能够做到,你也要做到,你应该拿他当榜样。类比很容易成为一种惯性的思考方式。
习惯性的援用先例可能造成错误的先例论证,因为它可能忽略过去与现在(或未来)环境条件的不同。先例论证经常用在以“光荣过去”对现在人进行的革命教育说理中,过去如何如何廉洁等等。援用先例并不能证明“以前这样,现在应该也是这样”。贪官也还是要贪的,所以“反腐倡廉”光靠用先例说理,不见得会有什么效果。
先例论证援引的经常是某个带有情感色彩的过去事件,例如,期待能起教育作用的“励志故事”都是如此。在情绪上调动和操控听众,减弱他们的逻辑分析意愿,以取得说服的效果。这是一种常见的宣传手法。例如,越南战争初期,美国总统约翰逊在战争动员演说中说,“在越南退却换不来和平,慕尼黑协定的希特勒告诉我们,胜利只会刺激侵略的胃口。战争会从一国扩大到另一国,带来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的冲突。”
美国历史学家霍华德· 津恩(Howard Zinn)驳斥尼克松说,1939年的欧洲与1965年的越南是不同的情况,第一,捷克人遭受的是德国的外来侵略,而越南是内部的叛乱和内战;第二,当时的捷克经济繁荣、政治民主,而南越政府则腐败而不得人心;第三,希特勒占领捷克是为了攻打波兰,而越共和北越则是为了国家统一。先例论证的残缺在于,它经常片面地强调于它有利的相似方面,而不提于它不利的不同方面。
“先例”说理有残缺,经常因为只顾援引先例,而忘记先考虑一下援引的先例到底好不好,值不值得效仿。
例如,有人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靠旅游业作为支柱,而发展工业,不可能没有污染。像西方国家一样先污染后治理,其实是很理想的局面。”还有人对中国严重的地下水污染这么说,“工业发展没污染是不可能的,这些西方国家闲着没事整天恶心中国…… 地下排污恶行早有先例”。
这样的先例思维可能导致很荒谬的结论。例如,一位官员曾经这样为中国严重的环境污染辩护:“当前大气当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中国只占余下20%里的一部分。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中国有13亿人口,当前人均排放只是发达国家的1/3、1/4甚至1/5……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我们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权利的想法。”
污染危害的程度是不能以“人均”来计算的。污染到一定程度,人会得癌,会不能呼吸,会活不下去。一个人或一百个人生活在污染的环境中,致命的后果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有一百个人呼吸有毒空气,空气就变得只有百分之一的毒性。就算西方人同意让中国三倍五倍地污染,这样的污染对中国又有什么好处?
先例是一种简单易懂的说理,所以经常用于儿童教育,像孔融让梨这样的“榜样故事”就是一种引用先例。对成人也进行这种儿童式教育,如“忆苦思甜”“吃忆苦饭”“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类说法被反复灌输,便成为成人的思维定势。“文革”时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也是一种先例推理,由于显然谬误,现在已经没人再公开说了,但是,它的思想影响还在。
先例说理容易犯“滑坡论证”(slippery slop)的逻辑谬误。滑坡谬误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上纲上线的批判经常运用这种谬误逻辑。
例如,某员工因家里有急事上班迟到,经理不问缘由,坚持要罚他,说不罚就会开“有害先例”。这样的理由中包含了一个滑坡论证:员工迟到,公司便会损失;公司赚不到钱,就要裁员;遭解雇的人,就会无工作。因此,无论因何理由迟到都必须受罚。
并不是所有的先例论证在说理中都是不当或谬误的,如果运用得当,先例论证可以成为一种帮助说理的修辞手段。但是,在说理中,先例运用得再恰当,也只是为结论提供某种解释和说明,它本身并不能起到支持结论的作用,因此使用时需要特别留意。
习惯性的援用先例可能造成错误的先例论证,因为它可能忽略过去与现在(或未来)环境条件的不同。先例论证经常用在以“光荣过去”对现在人进行的革命教育说理中,过去如何如何廉洁等等。援用先例并不能证明“以前这样,现在应该也是这样”。贪官也还是要贪的,所以“反腐倡廉”光靠用先例说理,不见得会有什么效果。
先例论证援引的经常是某个带有情感色彩的过去事件,例如,期待能起教育作用的“励志故事”都是如此。在情绪上调动和操控听众,减弱他们的逻辑分析意愿,以取得说服的效果。这是一种常见的宣传手法。例如,越南战争初期,美国总统约翰逊在战争动员演说中说,“在越南退却换不来和平,慕尼黑协定的希特勒告诉我们,胜利只会刺激侵略的胃口。战争会从一国扩大到另一国,带来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的冲突。”
美国历史学家霍华德· 津恩(Howard Zinn)驳斥尼克松说,1939年的欧洲与1965年的越南是不同的情况,第一,捷克人遭受的是德国的外来侵略,而越南是内部的叛乱和内战;第二,当时的捷克经济繁荣、政治民主,而南越政府则腐败而不得人心;第三,希特勒占领捷克是为了攻打波兰,而越共和北越则是为了国家统一。先例论证的残缺在于,它经常片面地强调于它有利的相似方面,而不提于它不利的不同方面。
“先例”说理有残缺,经常因为只顾援引先例,而忘记先考虑一下援引的先例到底好不好,值不值得效仿。
例如,有人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靠旅游业作为支柱,而发展工业,不可能没有污染。像西方国家一样先污染后治理,其实是很理想的局面。”还有人对中国严重的地下水污染这么说,“工业发展没污染是不可能的,这些西方国家闲着没事整天恶心中国…… 地下排污恶行早有先例”。
这样的先例思维可能导致很荒谬的结论。例如,一位官员曾经这样为中国严重的环境污染辩护:“当前大气当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中国只占余下20%里的一部分。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中国有13亿人口,当前人均排放只是发达国家的1/3、1/4甚至1/5……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我们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权利的想法。”
污染危害的程度是不能以“人均”来计算的。污染到一定程度,人会得癌,会不能呼吸,会活不下去。一个人或一百个人生活在污染的环境中,致命的后果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有一百个人呼吸有毒空气,空气就变得只有百分之一的毒性。就算西方人同意让中国三倍五倍地污染,这样的污染对中国又有什么好处?
先例是一种简单易懂的说理,所以经常用于儿童教育,像孔融让梨这样的“榜样故事”就是一种引用先例。对成人也进行这种儿童式教育,如“忆苦思甜”“吃忆苦饭”“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类说法被反复灌输,便成为成人的思维定势。“文革”时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也是一种先例推理,由于显然谬误,现在已经没人再公开说了,但是,它的思想影响还在。
先例说理容易犯“滑坡论证”(slippery slop)的逻辑谬误。滑坡谬误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上纲上线的批判经常运用这种谬误逻辑。
例如,某员工因家里有急事上班迟到,经理不问缘由,坚持要罚他,说不罚就会开“有害先例”。这样的理由中包含了一个滑坡论证:员工迟到,公司便会损失;公司赚不到钱,就要裁员;遭解雇的人,就会无工作。因此,无论因何理由迟到都必须受罚。
并不是所有的先例论证在说理中都是不当或谬误的,如果运用得当,先例论证可以成为一种帮助说理的修辞手段。但是,在说理中,先例运用得再恰当,也只是为结论提供某种解释和说明,它本身并不能起到支持结论的作用,因此使用时需要特别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