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文前絮语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照相机已不是简单记录影像的工具,与其说是照相机,不如说是会照相的电脑。照相机的智能化惠及了当今广大摄影爱好者,他们不用再花上几年工夫去学习摄影技术了,只要读懂了照相机的使用说明书,便可以拍摄出曝光正确、清晰明快的摄影图片。但是,这只能叫做摄影“图片”而不一定是摄影“作品”,尤其不是艺术摄影作品!
  诚然,有的照相机更进一步智能化,将Photoshop等后期软件的滤镜功能也装进照相机
  内,可以让任何一个不谙造型艺术语言,缺乏艺术修养的人,按下快门就可以拍摄出一张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摄影作品”。但是,这幅所谓的“摄影作品”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为,其作品的艺术语言是程式化的,孰人来拍摄都是一样的表现形式,缺乏主观摄影创作过程,更缺少艺术的个性魅力。
  摄影作品,是摄影者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和艺术能力与客观景物相结合的产物。有其明显的艺术语言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创作出真正具有个性的艺术摄影作品,光会使用照相机是不够的。还要在掌握照相机操作技术的前提下,再学习一些摄影艺术造型的理念、技法和语言,这样才能拍摄出比较上乘的摄影作品,成为名副其实的摄影爱好者或摄影家。
  但是,艺术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摄影造型艺术技巧不可能信手拈来。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一个学习、实践和积累的过程。艺术修养和摄影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我们摄影爱好者应该学习的内容,更是摄影大师、专家、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
  1968年,我上中学时开始学习绘画与摄影。
  1987年,参加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第二期培训班。期间,认真学习阅读了《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摄影造型法则》等学院发放的全部教材。从此爱上了学习和研究摄影理论,之后又反复研读过《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A·亚当斯论摄影》《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英国皇家摄影学院教材》、前苏联的《摄影的特性与美学》等等几十部摄影专业教材和著作,聆听过杨恩璞、钱元凯、徐国兴、朱羽君等数十位国内外摄影大师、专家、教授的讲座和面授指导,受益匪浅。
  说实话,抛开其他摄影专业教材不谈,仅与摄影艺术造型理论相关的词就有上百个。比如:构思、构成、构图、线条、节奏、韵律、虚实、明暗、对称、均衡、稳定等等不胜枚举。看多了,记混了,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无法简单明了、有条不紊、基本完整地表述出摄影造型艺术理论,于是便萌发了归纳整理摄影造型艺术理论的念头。
  本着学习、传承、发展、创新的理念,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我尝试着总结编辑了这套自认为是比较简明的《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是将摄影造型的构思、路径、法则、语言、技巧等,总结为12个字:拍、力、景、要、求、定、虚、调、言、感、光、性。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编辑成三字经的文体形式,即:“拍力(丽)景,要求定,虚(需)调言(研),感光性。”取其谐音,阅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记忆。全部内容以举一反三的形式,一出三,三出九,层层深入,纲举目张,并配有大量图片加以解析。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在山东蓬莱举办摄影研修班时,邀请我去讲座,我不无调侃地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金陵十二金钗,使用三十六计,收编了一百单八将,取得了天下江山美景!”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讲座内容的框架,同时也表达了我对中国女摄影家的美好祝愿。
  《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是本人积40年对摄影的浓厚兴趣,向前人学习的心得和亲身实践的总结,它包含了与摄影造型艺术相关的大部分内容。曾经尝试着进行了几次讲座,反响不错,在知情人士的鼓励和要求下,从本期起在2013年本栏目中连载刊发。“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索性拿出来,请广大影友和读者帮助完善,诚待高人不吝赐教。如果它能够使摄影爱好者有所得而又减轻一点大量阅读摄影理论书籍的负担,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其他文献
秦皇岛是一个由梦想创造的城市,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名号而得名的城市。秦始皇在这里曾作过长生不老的梦:公元前21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4次东巡,驻跸于此,并派燕人卢生、方士韩终入海求仙,刻“碣石门辞”,秦皇岛因此得名。此后,汉武帝、魏武帝等20多位帝王巡临秦皇岛。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
期刊
在俄国和芬兰边境,距离北极圈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原生态河流——罗依莫拉河。去年6月,我应俄国朋友之邀,与他们一起在那里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漂流。我们的漂流队由8个人组成,共3支小艇,装备相当专业。  我们在白夜(高纬度地区出现的黄昏还没有过去就呈现黎明的现象)期间的那个傍晚到达了出发地,从一座桥边下水,进入了漂流的河道。头顶是蓝天白云,下面是光滑如镜的幽深河水。岸上是葱茏叠翠的白桦和杉木杂生林——桦木的
期刊
《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其内容是:  拍、力、景, 要、求、定,虚、调、言, 感、光、性。  以12个字为纲领,举一反三漫谈开来,本期漫谈“拍”字。  “拍”字包含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这“三拍”问题,正是我们摄影创作的思想准备;是摄影造型的构思内容;是摄影行动的策划方案。对于摄影初学者而言,是必须明确的问题。可是,很多影友拍了几年之后,却也迷茫了,也
期刊
2012年夏天,百余名中国女摄影家来到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将镜头对准生产中的船舶和忙碌中的船厂工人。焊花飞舞,工人们把坚硬的钢板和钢支架融化,造就船的龙骨、甲板、外壳……一艘艘的大船从这里诞生,准备接受江海河流的检验。拍摄之余,女摄影家们也频频向船厂工人们问好,在他们小憩的时候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尽管当天的气温到达32摄氏度,但工人兄弟们依然在镜头前流露着笑容。  这次采风
期刊
在中国“三十大竹乡”,其竹业逐步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中国竹乡以及主要竹产地也正努力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竹资源优势,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竹文化为主题开展旅游活动。竹本身的自然精华和它的文化内涵,生生不息地滋养中华民族的血脉。  竹资源与竹乡风貌  中国的竹资源十分丰富,竹林面积已达到420余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广东等中国南方
期刊
角马,是东非大草原上最常见的动物之一。每年5月末至6月初,大雨季结束,季风云朝北移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里85%的角马在一个叫做塞隆瑞拉(Seronera)的地方集结,然后先朝西奔驰,穿过西部走廊茂密的丛林地,再一路向北跋涉,跨越国境线,奔向肯尼亚马塞马拉国家保护区。10月末,随着雨云的南迁,再由马塞马拉迤俪折回塞伦盖蒂。  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迁徙大军,以数十万只斑马领头,130万只角马为主力军,数
期刊
与南极不同,北极地区更靠近人类世界,因此人类在北极的活动很早就有记载,并延续至今:比如世代居住在北极的原住民因纽特人,以及前几个世纪从欧洲大陆来此专门从事狩猎的北欧人——相对来说北极地区人气更旺。在去年参加天霞客北极包船游途中,我造访了格陵兰岛东部的一个小镇,名字叫做Ittoqqortoormiit,也是东格陵兰岛最北端有人类常年居住的小镇,地理位置达到了北纬70度左右。镇上约有500名居民,绝大
期刊
摄影/肖吉地 赏析/张瑜  快门速度:1/2秒 曝光补偿:-0.7 曝光程序:光圈优先级  光圈:f/2.8 感光度:ISO50° 焦距:14mm 测光模式:图案  相机型号:NIKON D3X 镜头:NIKON 14mm~24mm  以海为题  朝晖夕韵,潮起潮落,摄影家肖吉地无数次奔忙在大海边。任凭脚下波涛汹涌,身
期刊
在2012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中,肖吉地在众多高手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取金像奖桂冠,获得中国摄影个人最高成就奖。“作品静谧、柔美、简洁、空灵。统一的黑白色调,宛如作者心中流淌的岁月诉说,慢门拍摄的流动之水,似雾似云,如梦如幻,营造出水墨画般的意境……他拍摄的是景与物,敞开的是心与境。”这是金像奖评委对肖吉地获奖作品的评语。  摄影家肖吉地做客本栏目,畅谈他对摄影的思考。以下是根据访谈
期刊
带着一份神秘猜想,带着几许远古的约定,循着岩石的肌理,开始一段短暂而奇妙的旅程。在人迹罕至的峡谷与戈壁之间,找寻令人怦然心动的角度。  低植被覆盖率和大面积的戈壁,缔造了这如画的风景。岩壁的色彩好像绘画的颜料,山峦的脉络仿佛雕刻的塑痕,绚丽的岩壁和光秃秃的地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也正是干旱、盐碱、沙尘让这里的农业难以发展,几峰找不到食物的骆驼,只能靠舔舐地上的盐碱来补充能量。  红色砂砾岩经历了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