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方面入手,介绍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单一教学的缺点,重点从教师之间的协同、学生之间的协同探索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协同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特别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各高职院校纷纷创立起协同创新中心,为了适应教学的发展,在课程教学中也应推进协同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协同”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就是以教师和学生是主体,积极推进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协同创新”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各个主体(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沟通,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到学校后的必修课程,所涉及的老师和学生较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好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参差不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课老师缺少其他课程老师的交流,使得课程的教学比较独立,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综合运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校的教学都是统一模式,老师们只是改进了教学方法,但没想到这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有影响。但是基础课的教学与职业能力及专业能力脱节。
基于此,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由学校相关的老师共同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给基础课的教学定位明确的目标,达到学生和老师的双赢。
一、同一课程之间教师的协同,让好的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达到教学资源共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各自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老师善于讲课,有的老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比较好,而有的老师比较生动幽默有趣,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作意识,每个老师即使同授一门课程都比较孤立,不会很好地总结别人的经验。在进行科研也是这样,虽然课题挂名的也是比较多的老师,但都流于形式,其实还是负责人一个人做。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封闭与孤立的状态,学会与他人合作,当然这种合作要保持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要树立一种正确的竞争意识,要摆脱世俗的相争,在一种积极良性的竞争合作中达到双赢,这是提倡教师合作的原则。
教师之间的协同通常是建立教师团队来实现的,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以自愿的原则组织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科研的小团队,申请学校的小项目,引进协同创新理论,好的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小团队中,也应该由几个学生参与过来,学生负责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加以改进教学方法。
一门课程的多个老师的共同合作,在此,老师针对一门课程共同进行研讨,研究上课的案例,并制作统一的教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
二、学生之间的协同,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
在一个组织或部门之中,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组织中很可能出现组内成员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而作为一个组织,此时就需要很好的凝聚能力,能够把大多数组员各方面的特性凝聚起来,同时也要求组织要有很好的与不同的人相处与沟通的能力。
现代的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合作能力,在这个团队中,老师相当于整个团队的领导者,团队合作需要一个好的组织者,这个组织者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来定。而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进校时的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参差不齐,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此,教师利用的项目教学法或者案例教学法,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基础差异,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安排小组时,教师要合理的分组。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性格上的差异,对基础课喜欢和重视程度的差异,操作表现技能高低的差异,想象力和表现能力高低的差异,表达能力和欲望程度强弱的差异等,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组织好分组,最好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按不同的性格差异、操作表现技能高低、表达能力强弱组成小组优势互补的组合。这样有利于相互间的学习和促进,能力强的带动能力弱的,表现技能高的帮助低的,细心的能影响粗心的同时也能建立适度的竞争——包括个人之间的竞争和集体之间的竞争。这样,学生为了集体的进步会互相帮助,并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基础课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和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走进普通家庭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不再让学生感到新鲜。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应用技能型的高职院校,学校专业方向多大49个,而每个学生在入校的第一个学期都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每个学生的专业的适应性,只要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相关,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
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作为一门会计从业人员,除了具有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能够利用计算机高效率的解決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具备计算机基础的操作能力,尤其是excel的数据统计技能,这部分操作在会计专业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解决会计专业的实际问题。
而有关计算机知识与会计专业教材也出现不少,但是真正地结合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原因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不懂会计专业的知识,而会计专业的老师又对计算机的知识有所缺乏。
此时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的协同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计算机基础的老师和会计专业的老师要经常沟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统一的教学资料。
参考文献:
[1]李静宜.基于协同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国大学教学,2011,(4).
[2]范新灿.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3]吕艳芬.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科学创新导报,2011,(3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协同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特别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各高职院校纷纷创立起协同创新中心,为了适应教学的发展,在课程教学中也应推进协同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协同”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就是以教师和学生是主体,积极推进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协同创新”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各个主体(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沟通,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到学校后的必修课程,所涉及的老师和学生较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好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参差不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课老师缺少其他课程老师的交流,使得课程的教学比较独立,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综合运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校的教学都是统一模式,老师们只是改进了教学方法,但没想到这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有影响。但是基础课的教学与职业能力及专业能力脱节。
基于此,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由学校相关的老师共同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给基础课的教学定位明确的目标,达到学生和老师的双赢。
一、同一课程之间教师的协同,让好的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达到教学资源共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各自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老师善于讲课,有的老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比较好,而有的老师比较生动幽默有趣,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作意识,每个老师即使同授一门课程都比较孤立,不会很好地总结别人的经验。在进行科研也是这样,虽然课题挂名的也是比较多的老师,但都流于形式,其实还是负责人一个人做。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封闭与孤立的状态,学会与他人合作,当然这种合作要保持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要树立一种正确的竞争意识,要摆脱世俗的相争,在一种积极良性的竞争合作中达到双赢,这是提倡教师合作的原则。
教师之间的协同通常是建立教师团队来实现的,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以自愿的原则组织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科研的小团队,申请学校的小项目,引进协同创新理论,好的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小团队中,也应该由几个学生参与过来,学生负责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加以改进教学方法。
一门课程的多个老师的共同合作,在此,老师针对一门课程共同进行研讨,研究上课的案例,并制作统一的教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
二、学生之间的协同,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
在一个组织或部门之中,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组织中很可能出现组内成员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而作为一个组织,此时就需要很好的凝聚能力,能够把大多数组员各方面的特性凝聚起来,同时也要求组织要有很好的与不同的人相处与沟通的能力。
现代的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合作能力,在这个团队中,老师相当于整个团队的领导者,团队合作需要一个好的组织者,这个组织者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来定。而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进校时的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参差不齐,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此,教师利用的项目教学法或者案例教学法,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基础差异,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安排小组时,教师要合理的分组。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性格上的差异,对基础课喜欢和重视程度的差异,操作表现技能高低的差异,想象力和表现能力高低的差异,表达能力和欲望程度强弱的差异等,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组织好分组,最好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按不同的性格差异、操作表现技能高低、表达能力强弱组成小组优势互补的组合。这样有利于相互间的学习和促进,能力强的带动能力弱的,表现技能高的帮助低的,细心的能影响粗心的同时也能建立适度的竞争——包括个人之间的竞争和集体之间的竞争。这样,学生为了集体的进步会互相帮助,并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基础课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和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走进普通家庭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不再让学生感到新鲜。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应用技能型的高职院校,学校专业方向多大49个,而每个学生在入校的第一个学期都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每个学生的专业的适应性,只要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相关,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
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作为一门会计从业人员,除了具有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能够利用计算机高效率的解決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具备计算机基础的操作能力,尤其是excel的数据统计技能,这部分操作在会计专业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解决会计专业的实际问题。
而有关计算机知识与会计专业教材也出现不少,但是真正地结合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原因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不懂会计专业的知识,而会计专业的老师又对计算机的知识有所缺乏。
此时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的协同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计算机基础的老师和会计专业的老师要经常沟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统一的教学资料。
参考文献:
[1]李静宜.基于协同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国大学教学,2011,(4).
[2]范新灿.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3]吕艳芬.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科学创新导报,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