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最后一节: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借鉴名师的做法,教学中对教材作了这样的处理:读读课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想象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 ;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当他的所作所为遇到他人的讽刺和挖苦时,他 。
3.天色微明时,司马迁 ;夜深人静时,司马迁 。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最后一节蕴藏着许多生动的故事,有着许多生活的场景,但作者惜墨如金,仅一笔带过。教学中如果仅仅引导学生从寥寥数语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是不能体会文字背后丰富的意蕴的,这样会感觉很单薄,也很苍白。教学中,想通过巧妙的写话练习,引导学生想象,对原文本的内容进行补白,这样使司马迁的形象丰满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伟大精神,同时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后反思】
教学中,我们有时喜欢遵循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已有智力基础缺乏客观的认识。上述训练学生表达的环节,仅是从教者本身考虑如何让学生去了解这段内容,训练他们表达的能力,却忽视了一个问题:这种设计有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和人生阅历?他们能不能根据教者的意图,凭已有认识表达出司马迁为了写《史记》而经受的各种磨难和人生遭遇?学生也许能表达出一些语句,但总是干巴的,空洞的,或者是言不由衷的。这无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不能提高其表达能力。
表达是一个人通过语言、神情、动作等方式,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展示出来,并传递给别人。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表达的欲望和需求。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即研究学生,有效的表达必须让教学预设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触及学生的内心需求,具体讲要关注以下三点。
一、学生会表达什么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强调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经验的重要性,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注重点。
以往的教学我们往往过分关注知识点本身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实际上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他们的认识、思维有一定的发展,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在设计表达训练时,我们必须要了解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起点——他们会表达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提高表达能力。如果设计的训练内容太简单,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促进言语能力发展的目的;如果内容太难,学生可能缺少兴趣,这样的训练有多少价值。因此,了解学生会表达什么,这是设计有效表达训练的基础。
二、学生能表达什么
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的诗人和哲学家。有效的表达训练应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激活他们的表达潜能。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表达潜力,关注他们能表达什么,不能表达什么。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充分预设,把表达训练的内容确定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表达。有的内容学生自己能表达的,就让他们自主言说,稍微难一点的,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拐棍”,让他们拾级而上,渐入佳境,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不设计学生不能表达的内容。
三、学生想表达什么
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言语系统,来自由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训练要能满足學生这种言语系统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想表达什么,在理解他们心里想法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主动表达的情境和帮助。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会从他们的视角去研读文本,从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寻找合适的切入口,采用合适的形式,激发表达的兴趣,让他们想表达,要表达,使表达有动力,有活力,有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