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聚焦
数据显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中国年轻一代,近9成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某短视频平台数据也显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非遗相关视频超过4800万个,播放量超2000亿次,获得点赞数近65亿。“国潮”正在成为年轻人眼中新的时尚潮流。
海量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被传统文化“击中”了的年轻人。他们不仅“刷刷刷”,还“买买买”,为自己的热爱买单:故宫联名款受到追捧;汉服年产值超过20亿……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综艺也屡见不鲜,且广受年轻观众欢迎,还有不少年轻人投身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业……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挺传统”。
纵深剖析
年轻人“挺传统”的背后,是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他们骄傲于身为一个华夏儿女,自豪于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1.中华文化以人为本。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以人本精神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量的民族。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的仁爱、和谐等思想智慧和精神滋养,正是中华民族“韧”性特质的体现。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诗词歌赋到曲艺戏剧,从节庆民俗到书法绘画,交流融合,内涵丰富。中华文化体系自成一派,对世界影响深远。
3.韧性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性格特点。
中国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次危难。在2020年的疫情中,我们同样经受住了考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民族的韧性与血性。
任务驱动
如今的生活环境自由、开放而多元,年轻一代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创造意愿。但并不能因此否认或者弱化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身处信息畅通的时代,面对各种观念的碰撞,传统文化的存在恰恰帮我们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处。如何使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生活产生更多互动,是年轻一代必须要去思考和探寻的问题。
1.延续传承,书写未来。
传统文化历经岁月风尘,依然光彩焕发,离不开守护者和传承人的参与、呵护、激活。我们呼唤更多这样的参与,为传统文化的持续生長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力量。这种传承,不分先后,唯有一代代人的实践与碰撞,才有可能维护共同的精神源头。传统文化的未来,要靠每一位青年去书写。
2.积极接纳,融入当下。
一些传统文化与当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旨趣存在距离,这种距离更多是源于接触不到、了解不多而造成的刻板印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一距离不断拉近。传统文化“还可以这么玩”,成为新时代文化创作甚至生产消费中的素材、题材和理念,渗入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其中,不断加深与传统文化的交集。
3.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如今,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要为传统文化“上新”,离不开理念的更新。只有找到有共鸣的视角、有深度的思考,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更多人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让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美美与共。别让传统文化只有传统,别让历史记忆只成为历史。
4.汲取优秀传统,树立文化自信。
近几年,随着“国潮”的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将注意力落回传统文化,他们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热爱与创造力,寻找国风元素,让中国文化与当下潮流产生碰撞,释放出新的能量,彰显出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树立起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参加文化类的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数据显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中国年轻一代,近9成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某短视频平台数据也显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非遗相关视频超过4800万个,播放量超2000亿次,获得点赞数近65亿。“国潮”正在成为年轻人眼中新的时尚潮流。
海量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被传统文化“击中”了的年轻人。他们不仅“刷刷刷”,还“买买买”,为自己的热爱买单:故宫联名款受到追捧;汉服年产值超过20亿……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综艺也屡见不鲜,且广受年轻观众欢迎,还有不少年轻人投身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业……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挺传统”。
纵深剖析
年轻人“挺传统”的背后,是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他们骄傲于身为一个华夏儿女,自豪于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1.中华文化以人为本。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以人本精神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量的民族。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的仁爱、和谐等思想智慧和精神滋养,正是中华民族“韧”性特质的体现。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诗词歌赋到曲艺戏剧,从节庆民俗到书法绘画,交流融合,内涵丰富。中华文化体系自成一派,对世界影响深远。
3.韧性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性格特点。
中国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次危难。在2020年的疫情中,我们同样经受住了考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民族的韧性与血性。
任务驱动
如今的生活环境自由、开放而多元,年轻一代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创造意愿。但并不能因此否认或者弱化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身处信息畅通的时代,面对各种观念的碰撞,传统文化的存在恰恰帮我们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处。如何使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生活产生更多互动,是年轻一代必须要去思考和探寻的问题。
1.延续传承,书写未来。
传统文化历经岁月风尘,依然光彩焕发,离不开守护者和传承人的参与、呵护、激活。我们呼唤更多这样的参与,为传统文化的持续生長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力量。这种传承,不分先后,唯有一代代人的实践与碰撞,才有可能维护共同的精神源头。传统文化的未来,要靠每一位青年去书写。
2.积极接纳,融入当下。
一些传统文化与当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旨趣存在距离,这种距离更多是源于接触不到、了解不多而造成的刻板印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一距离不断拉近。传统文化“还可以这么玩”,成为新时代文化创作甚至生产消费中的素材、题材和理念,渗入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其中,不断加深与传统文化的交集。
3.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如今,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要为传统文化“上新”,离不开理念的更新。只有找到有共鸣的视角、有深度的思考,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更多人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让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美美与共。别让传统文化只有传统,别让历史记忆只成为历史。
4.汲取优秀传统,树立文化自信。
近几年,随着“国潮”的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将注意力落回传统文化,他们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热爱与创造力,寻找国风元素,让中国文化与当下潮流产生碰撞,释放出新的能量,彰显出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树立起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参加文化类的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