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侧颜面短小畸形M2a型下颌髁突体积与外耳体积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zm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M2a型患者下颌髁突体积与外耳体积的相关性。

方法

以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M2a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19例不存在颅颌面畸形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使用Mimics 15.0对其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下颌骨髁突体积及外耳体积。使用SPSS 25.0对患者下颌髁突体积与外耳体积、双侧下颌髁突体积差(健侧下颌髁突体积-患侧下颌髁突体积)与双侧外耳体积差(健侧外耳体积-患侧外耳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其相关性。同时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健康人下颌髁突体积与外耳体积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9例健康志愿者左、右侧下颌髁突体积分别为(1 309.23±420.63) mm3、(1 325.93±425.60) mm3(P=0.904),左、右侧外耳体积分别为(7 854.18±2 005.77) mm3、(7 862.63±1 994.02) mm3(P=0.990),双侧发育同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人下颌髁突体积与外耳体积呈显著正相关(P=0.004,rs=0.772)。19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M2a型患者中健侧和患侧下颌髁突体积分别为(1 160.89±549.07) mm3、(509.55±303.88) mm3(P=0.006),健侧和患侧外耳体积分别为(7 418.19±2 434.93) mm3、(2 029.99±1 080.37) mm3(P=0.007),双侧下颌髁突、双侧外耳发育不同步,但都体现出下颌髁突体积与外耳体积呈显著正相关(健侧:P=0.008,rs=0.740;患侧:P=0.004,rs=0.709),并且下颌髁突与外耳发育受影响部分(即下颌髁突体积差与外耳体积差)也存在同样表现(P=0.006,rs=0.753)。

结论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M2a型患者下颌髁突体积与外耳体积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组织中的表达,探讨β-catenin在牵引成骨新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2只、下颌骨缺损对照组(B组)12只、下颌骨牵引组(C组)12只。A组2只兔不行手术,其下颌骨作为正常对照;B组于第1磨牙和颏孔间作下颌骨垂直截骨后随即牵开5 mm,用钛板、钛钉坚强内固定;C组作相同截骨
该文介绍了1例鼻翼缩小术后产生病理性鼻音的病例。患者为78岁老年女性,因自觉鼻翼肥大影响美观就诊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诊断为鼻翼肥大。行鼻翼缩小术后创面愈合良好,但产生了病理性鼻音,随访6个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提示鼻翼缩小术后存在产生病理性鼻音的可能性,因此施行鼻翼缩小术时在关注患者鼻翼形态塑造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鼻部功能情况。
目的探讨应用眼轮匝肌后脂肪定向片切的方法矫治上睑臃肿的有效性。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应用眼轮匝肌后脂肪定向片切的方法矫治上睑臃肿87例,术前按眶外上区、眶睑沟区、眶睑沟下区3个区域标记上睑臃肿部位,指导眼轮匝肌后脂肪切除和眶脂的处理。采用眶隔瓣内固法完成重睑成形术,倒L法完成内眦赘皮矫正术,切口放置引流片,术后加压包扎。结果术后2例出现右眼血肿,原切口清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因其取材丰富、组织相容性好,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探索。目前已有众多学者针对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做了大量研究,不仅着眼于脂肪移植的成活理论、各步骤操作过程、评估指标及术后处理等,还涉及到各个相关领域,如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缓释技术等。该文对这些影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综述。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手术导板定位牙颌面畸形双颌手术颌骨位置的可行性,以及转化术前设计的精确性。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6例牙颌面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0例,女6例,年龄16~28岁,平均21.3岁,均为骨性Ⅲ类。根据就诊顺序分为数字化导板组(A组)和传统模型外科组(B组),每组8例,2组均行Le FortⅠ型截骨术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A组患者行数字化外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近5年在医学领域飞速发展,该文综述了在大数据时代AI在整形外科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阐述了其与既往科研的不同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开展AI研究的路径,提出通过医工深度整合、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大数据中心、与AI科研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长期研究,同时制定研究战略,开展广泛科研协作的方法,呼吁将成果应用于临床,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人工智
面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供区损伤小、受区外形和功能好的特点,在修复各种面部中、小面积缺损的临床应用中日益广泛。而鼻部作为面部美学重要的构成部分,对其缺损后三维结构的精准修复与重建就显得更加迫切。作者通过汇总文献,对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鼻部缺损的解剖学基础、临床开展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吲哚菁绿SPY血管成像系统在面动脉穿支定位中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目的探讨前臂近端桡侧肘下动脉穿支皮瓣移位修复肘前缺损创面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1例肘前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48~76岁,平均51.5岁。肘前缺损创面最大为14 cm×7 cm,最小7.5 cm×4.5 cm。根据肘前缺损创面的位置、大小、形状,在前臂中上段设计并切取前臂近端桡侧肘下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肘前创面,皮
目的探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术前行多点病理穿刺,确定其侵袭范围,以选择手术方式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7月至2016年4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首诊年龄(75.60±31.55) d。术前行多点病理穿刺D2-40、CD31、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对皮肤的侵袭范围,以判定术中是否行原位植皮术。术后观察植皮成活面积,分别于1、4、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