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的高中教育必须走减负增效的道路。针对高中历史课时少、任务重的现状,亟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注重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高中历史的知识是成体系的,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更具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条理性。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历史时间、人物和事件等进行有序构建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抓关键内容就能把握学习的重点,通过阅读教材上的一些解说性文字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教材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历史人物或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逸闻趣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针对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能在某种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养成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如此,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愉快。
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力量,只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产生积极且持久的学习热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如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历史人物或事件与历史图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历史问题;也可以运用电影剪辑的方式,将声音、图片、影像等有机组合到一起,创设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采用了反映这一时期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英国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特点;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英国资产革命前后政治领域里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并讨论其准确性和完整性。接着让学生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除了具有国内意义外还具有哪些世界意义(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等问题),通常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理解、解答这些问题。学生采用讨论的方式,逐步完善了答案,并认识到这类问题要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思想方面去思考。最后我又以“1688年政变”、“君主立宪制”两个阅读资料,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兴趣并拓宽他们的视野。这样,学生对诸如日本、西班牙、丹麦等国的政治制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此,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解答历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开展互动学习,始终如一凸显主体
自信心、意志力、兴趣度等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认知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互动的学生环境中更能凸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互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课堂学习的气氛就会融洽,课堂教学就会富有成效。历史包含了前人许多或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在教学中应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如学习秦始皇“焚书坑儒”内容时,我问道:“同学们学习很苦、很累,假如现在搞个‘焚书坑儒’,大家是赞成还是反对呢?”刚开始学生都赞成“焚书坑儒”,接下来有学生说就“焚书”吧,“坑儒”就免了。后来有的又说“焚”一部分书吧,于是我让他们说明“焚书”的理由和可能造成的后果。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文革”对教育的漠视而导致的许多荒唐甚至惨剧发生。最后,没有一个学生赞成“焚书坑儒”这种做法了。接着我又问:“那么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不是大错特错了呢?”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有持肯定态度的,也有持否定态度的。最后他们得出结论:秦始皇这样做有他的政治目的,但是做法有些极端,有利也有弊。我还让他们将自己的认识分条写出来,结果很多学生分析得很中肯、很到位。如此,学生在互动中增强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加强,学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坚持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习惯和探究学习精神。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就会有效,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一、注重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高中历史的知识是成体系的,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更具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条理性。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历史时间、人物和事件等进行有序构建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抓关键内容就能把握学习的重点,通过阅读教材上的一些解说性文字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教材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历史人物或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逸闻趣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针对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能在某种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养成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如此,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愉快。
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力量,只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产生积极且持久的学习热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如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历史人物或事件与历史图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历史问题;也可以运用电影剪辑的方式,将声音、图片、影像等有机组合到一起,创设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采用了反映这一时期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英国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特点;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英国资产革命前后政治领域里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并讨论其准确性和完整性。接着让学生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除了具有国内意义外还具有哪些世界意义(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等问题),通常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理解、解答这些问题。学生采用讨论的方式,逐步完善了答案,并认识到这类问题要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思想方面去思考。最后我又以“1688年政变”、“君主立宪制”两个阅读资料,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兴趣并拓宽他们的视野。这样,学生对诸如日本、西班牙、丹麦等国的政治制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此,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解答历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开展互动学习,始终如一凸显主体
自信心、意志力、兴趣度等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认知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互动的学生环境中更能凸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互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课堂学习的气氛就会融洽,课堂教学就会富有成效。历史包含了前人许多或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在教学中应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如学习秦始皇“焚书坑儒”内容时,我问道:“同学们学习很苦、很累,假如现在搞个‘焚书坑儒’,大家是赞成还是反对呢?”刚开始学生都赞成“焚书坑儒”,接下来有学生说就“焚书”吧,“坑儒”就免了。后来有的又说“焚”一部分书吧,于是我让他们说明“焚书”的理由和可能造成的后果。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文革”对教育的漠视而导致的许多荒唐甚至惨剧发生。最后,没有一个学生赞成“焚书坑儒”这种做法了。接着我又问:“那么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不是大错特错了呢?”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有持肯定态度的,也有持否定态度的。最后他们得出结论:秦始皇这样做有他的政治目的,但是做法有些极端,有利也有弊。我还让他们将自己的认识分条写出来,结果很多学生分析得很中肯、很到位。如此,学生在互动中增强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加强,学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坚持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习惯和探究学习精神。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就会有效,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