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江苏省淮安市中学生本土音乐认知情况,并提出了如何改善当前中学生本土音乐认知情况的三条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 本土音乐 认知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07-02
本土音乐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性音乐。本土音乐如同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与其诞生、流传地区的文化风俗、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活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承载着特定区域内生活着的民众的文化记忆。关于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目前已有诸多探讨,但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具体实践却并不让人乐观,当前中小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知情况也与理想存在着较大差距。笔者对江苏省淮安市中学生本土音乐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做了抽样调查,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困境。
一、淮安市中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淮安市中学生对本土音乐认知情况并不理想:在民间音乐的种类上,学生对民歌的认知相对于其他的音乐种类较为多一些,但是根据问卷反馈的情况,学生对民歌的了解也很浅显。学生了解本土音乐的主要途径是来自于学校课堂,也有一部分是來源于家长们的讲述和社会演出。
“楚州十番”“南闸民歌”是淮安市具有特色的淮安民间音乐,可是据调查,淮安市的中学生对这些音乐文化的了解是屈指可数的,甚至只有3%的学生听说过,但还不了解。
关于淮安市中学生不熟悉淮安本土音乐的原因,大部分的学生是对这类音乐不感兴趣,通过和他们的沟通之后发现,他们更愿意接受一些贴近于他们生活的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存在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中,也是在现代人生活结出的“产物”,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如果开设《淮安本土音乐》的课程你是否愿意学习?”这个问题时,有60%的同学选择主动学习,中学生认为作为淮安人应该主动学习自己家乡的文化。他们在思想方面是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在他们的意识里是有保护和传承自己家乡音乐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思想意识较为薄弱,他们还不能够理解传承家乡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失去传统音乐文化的后果。要提高学生对自己家乡音乐文化的意识,就要积极主动的加入进来!
问卷中也涉及到了淮安中学生眼中理想开设《淮安本土音乐》课程的方式,有50%的同学,认为应该带领他们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和感受本地的民间音乐,这种“走出去”的方式不仅丰富了生活体验,提高自身素养,也可以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这样优秀的文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与了解,并有助于传承。还有41%的同学选择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方式,鼓励学生在了解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亲身参与演唱、演奏。这样的亲身体验方式更有助于现实中的传播,如果大家都愿意尝试的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乡的音乐会在我们的身边流传开来。关于“请进来”的方式,也受很多学生的青睐,把民间音乐家请进校园,近距离的感受与学习本地的民间音乐。
二、改善淮安市中学生本土音乐认知现状的措施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重要的场所,同时也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想学生积极的接受本土音乐,就要创造良好的本土音乐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本土音乐的了解。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笔者认为“请进来”与“走出去”是促进中学生本土音乐认知最值得推广的一种方式,所谓“请进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将本土音乐请进课堂,以教师为主体,为学生教授家乡的音乐文化。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北京房山区中学教师赵国平,她将评剧带进课堂教学,非常成功,她本身就是戏曲艺术的爱好者,在课堂上,她将自己喜爱的音乐与学生一起分享,在课程的设计中可以合理的将戏曲的特点展现出来,并精彩的为学生呈现,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的了解戏曲艺术。第二种请进来的方式就是学校将有修养民间的艺术家,请进学校展开讲座或者表演,让学生和老师更近距离的接触本土音乐,并了解本土音乐,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的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
“走出去”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近距离的认识本土音乐。本土音乐本是土生土长在民间的音乐文化,对其理解就应该放置在特定的音乐文化环境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直观感受本土音乐,让学生亲身体会。这样一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更好的传承了淮安本土的音乐文化。
(二)本土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资源开发中有提到:“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本土音乐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应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去民间采风,开发本土音乐教材,并对学生展开本土音乐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综合素养成为学校的一种特色,也会将本土音乐有力的传承下去。当然,有效地开展本土音乐的教育,必然离不开强而有力的执行者音乐教师,众所周知,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传承有着自发的责任感,拥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是本土音乐进课堂成败的关键,所以增强教师对本土音乐的传承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至关重要。
谢嘉幸教授曾在“民族音乐论坛”学术研讨会中谈到:“如何把中国的音乐文化资源真正地引进到学校音乐教育中,这个工作是我们做的不够,我们音乐教师如果都有民族音乐文化素质,不愁我们二亿多青少年不喜欢民族音乐。”②教师是音乐教学中的主宰者,教师在传授的同时,自己必须要有足够踏实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做支撑。所以音乐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投入本土音乐的教育中。
(三)多方调动学生本土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新事物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发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兴趣,如:运用“故事法”让学生了解淮安本土音乐的现状,以及传承家乡音乐的重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家乡音乐;教师还可以借鉴当下流行的综艺节目“王牌对王牌”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比赛收集他们熟悉的淮安民歌,并用方言演唱,收集最多本土音乐的小组,可获得奖励。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学段特点,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赵宋光先生在《“扎根办学”实践的文化学与教育学意义》文章中提到:“存在于基层的民族音乐传承活动必须得到教育行政领导、文化艺术行政领导、教育科研力量和民族音乐科研力量的关心,在多方位的保护培育下形成多层面、整合的教育实践网络。”③这足以说明政府及教育机关对本土音乐的重视对其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在经费与合理的方针政策给予支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开设“青年教师本土音乐集中学习班”、举行“唱响淮安本土音乐”比赛、开展“本土音乐讲堂”等。政府部门要起到督促与推进的作用。这样不仅让落寞的淮安本土音乐得到传承与发展,丰富人民的生活。也让民间的艺人重拾对本土音乐发展的信心。
三、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那就等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在这呈现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21世纪,我们在以开放的胸襟接受外来的音乐文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在自己家乡土地上曾经孕育出来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且要尽自己最大的义务去捍卫属于自己、属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纯粹的传统音乐文化代代相传下去。在多元音乐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加强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与传承,逐步确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避免在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中出现“失语症”。
参考文献:
[1]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教育,1999,(08).
[2]赵宋光.扎根于办学实践的文化学与教育学意义[J].中国音乐,2000,(01).
关键词:中学生 本土音乐 认知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07-02
本土音乐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性音乐。本土音乐如同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与其诞生、流传地区的文化风俗、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活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承载着特定区域内生活着的民众的文化记忆。关于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目前已有诸多探讨,但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具体实践却并不让人乐观,当前中小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知情况也与理想存在着较大差距。笔者对江苏省淮安市中学生本土音乐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做了抽样调查,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困境。
一、淮安市中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淮安市中学生对本土音乐认知情况并不理想:在民间音乐的种类上,学生对民歌的认知相对于其他的音乐种类较为多一些,但是根据问卷反馈的情况,学生对民歌的了解也很浅显。学生了解本土音乐的主要途径是来自于学校课堂,也有一部分是來源于家长们的讲述和社会演出。
“楚州十番”“南闸民歌”是淮安市具有特色的淮安民间音乐,可是据调查,淮安市的中学生对这些音乐文化的了解是屈指可数的,甚至只有3%的学生听说过,但还不了解。
关于淮安市中学生不熟悉淮安本土音乐的原因,大部分的学生是对这类音乐不感兴趣,通过和他们的沟通之后发现,他们更愿意接受一些贴近于他们生活的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存在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中,也是在现代人生活结出的“产物”,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如果开设《淮安本土音乐》的课程你是否愿意学习?”这个问题时,有60%的同学选择主动学习,中学生认为作为淮安人应该主动学习自己家乡的文化。他们在思想方面是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在他们的意识里是有保护和传承自己家乡音乐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思想意识较为薄弱,他们还不能够理解传承家乡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失去传统音乐文化的后果。要提高学生对自己家乡音乐文化的意识,就要积极主动的加入进来!
问卷中也涉及到了淮安中学生眼中理想开设《淮安本土音乐》课程的方式,有50%的同学,认为应该带领他们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和感受本地的民间音乐,这种“走出去”的方式不仅丰富了生活体验,提高自身素养,也可以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这样优秀的文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与了解,并有助于传承。还有41%的同学选择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方式,鼓励学生在了解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亲身参与演唱、演奏。这样的亲身体验方式更有助于现实中的传播,如果大家都愿意尝试的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乡的音乐会在我们的身边流传开来。关于“请进来”的方式,也受很多学生的青睐,把民间音乐家请进校园,近距离的感受与学习本地的民间音乐。
二、改善淮安市中学生本土音乐认知现状的措施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重要的场所,同时也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想学生积极的接受本土音乐,就要创造良好的本土音乐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本土音乐的了解。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笔者认为“请进来”与“走出去”是促进中学生本土音乐认知最值得推广的一种方式,所谓“请进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将本土音乐请进课堂,以教师为主体,为学生教授家乡的音乐文化。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北京房山区中学教师赵国平,她将评剧带进课堂教学,非常成功,她本身就是戏曲艺术的爱好者,在课堂上,她将自己喜爱的音乐与学生一起分享,在课程的设计中可以合理的将戏曲的特点展现出来,并精彩的为学生呈现,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的了解戏曲艺术。第二种请进来的方式就是学校将有修养民间的艺术家,请进学校展开讲座或者表演,让学生和老师更近距离的接触本土音乐,并了解本土音乐,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的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
“走出去”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近距离的认识本土音乐。本土音乐本是土生土长在民间的音乐文化,对其理解就应该放置在特定的音乐文化环境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直观感受本土音乐,让学生亲身体会。这样一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更好的传承了淮安本土的音乐文化。
(二)本土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资源开发中有提到:“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本土音乐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应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去民间采风,开发本土音乐教材,并对学生展开本土音乐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综合素养成为学校的一种特色,也会将本土音乐有力的传承下去。当然,有效地开展本土音乐的教育,必然离不开强而有力的执行者音乐教师,众所周知,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传承有着自发的责任感,拥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是本土音乐进课堂成败的关键,所以增强教师对本土音乐的传承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至关重要。
谢嘉幸教授曾在“民族音乐论坛”学术研讨会中谈到:“如何把中国的音乐文化资源真正地引进到学校音乐教育中,这个工作是我们做的不够,我们音乐教师如果都有民族音乐文化素质,不愁我们二亿多青少年不喜欢民族音乐。”②教师是音乐教学中的主宰者,教师在传授的同时,自己必须要有足够踏实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做支撑。所以音乐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投入本土音乐的教育中。
(三)多方调动学生本土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新事物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发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兴趣,如:运用“故事法”让学生了解淮安本土音乐的现状,以及传承家乡音乐的重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家乡音乐;教师还可以借鉴当下流行的综艺节目“王牌对王牌”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比赛收集他们熟悉的淮安民歌,并用方言演唱,收集最多本土音乐的小组,可获得奖励。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学段特点,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赵宋光先生在《“扎根办学”实践的文化学与教育学意义》文章中提到:“存在于基层的民族音乐传承活动必须得到教育行政领导、文化艺术行政领导、教育科研力量和民族音乐科研力量的关心,在多方位的保护培育下形成多层面、整合的教育实践网络。”③这足以说明政府及教育机关对本土音乐的重视对其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在经费与合理的方针政策给予支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开设“青年教师本土音乐集中学习班”、举行“唱响淮安本土音乐”比赛、开展“本土音乐讲堂”等。政府部门要起到督促与推进的作用。这样不仅让落寞的淮安本土音乐得到传承与发展,丰富人民的生活。也让民间的艺人重拾对本土音乐发展的信心。
三、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那就等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在这呈现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21世纪,我们在以开放的胸襟接受外来的音乐文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在自己家乡土地上曾经孕育出来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且要尽自己最大的义务去捍卫属于自己、属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纯粹的传统音乐文化代代相传下去。在多元音乐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加强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与传承,逐步确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避免在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中出现“失语症”。
参考文献:
[1]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教育,1999,(08).
[2]赵宋光.扎根于办学实践的文化学与教育学意义[J].中国音乐,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