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寨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gu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平岩村为例,研究对象为村落中容纳公共活动的实体要素所构建的空间与场所,从公共空间的形态、空间尺度、界面特征及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该村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特征及文化折射。
  关键词:公共空间;空间形态;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6.020
  村落的公共空间是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村民可以自由地出入,邻里之间在此进行社交娱乐、信息沟通及文化生活、参与商讨公共事务,是最能直观地体现村落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的规划限制或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与自组织性,往往与村民的生活需求、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村民公共生活的状态。在村落公共空间的生成过程中,与村民的行为、社会生活、民俗文化共生共存,从而赋予这类空间社会属性和物质属性。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实际的空间场所为载体,共同营造了一个有机和谐的村落公共空间与景观环境。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空间尺度、界面特征及组织方式等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及其所形成的村落空间的整体感受,是村落整体形态生成的框架基础。各种类型的空间场所实体,是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外化表现,是广西文化传统的重要构成因子,折射出多元民族的文化生态。
  侗族人聚族而居,生活在山区的丘陵地带,往往由同宗族(家族)不同分支的居住组团形成较大规模的组团状村落,或由距离较近的几个宗族村寨形成较大村落群。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平岩村为例,通过戏台、鼓楼、鼓楼坪、桥梁、街巷等空间场所实体,对平岩村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特征展开研究;从空间尺度、界面特征、空间组织方式等几个方面,剖析该村公共空间的平面形式及界面形态、结构与材质等物质形态特征,认识公共空间中呈现出的居民行为模式、文化元素构成及其内涵。
  1 公共空间的总体布局与形态特征
  平岩村位于三江县林溪乡,管辖程阳八寨中的四寨,即平寨、马安寨、岩寨、平坦寨,整体呈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布局特征,是程阳桥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侗族人居住的村落,村民社会交往模式外向性强,公共活动多集中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形成了具有明显中心性的整体空间形态,对公共空间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由鼓楼、鼓楼坪和戏台组成的中心区域,既是村落形态的核心,也是公共活动的集聚节点,道路系统从核心区向外辐射。侗族的建造技艺甚为精湛,因此其公共建筑和空间形式最是丰富和多样化,平岩村的鼓楼高大精美,永济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村落公共空间遵循侗族的风俗文化,结合当地丘陵、溪河的地形地貌条件,按照建筑的形式美原则进行营建,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序列。依山而建,其公共空间的形态与起伏的山势地形协调发展,这种多样化的空间格局,影响着周边民居的排列布局、街巷空间的尺度、道路的走势、广场的形状与布局等。村落与水系密切互动,虽然河道走势及水岸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落及其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公共活动的范围,但临近水源的优势,十分方便村民开展生产生活,形成了以水为母题的丰富的公共空间形态。横跨水面的永济桥、合龙桥、万寿桥,是平岩村重要且醒目的空间要素,是独特的水景观节点,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休息、接待的交往场所,是村落入口的重要标识。在马安寨,近水的公共空间以井台、凉亭等节点形式,散布于林溪河岸,为村民浣洗、担水、休憩劳动等日常生活提供了平台。穿插于村中的自由形态的堰塘,形成静态的水景公共空间。
  2 点、线、面构成的公共空间平面形态
  从平面的角度来看,平岩村的整体形态呈组团状布局,受宗教观念、侗族聚居传统的影响,以鼓楼为中心,随地形、水系的变化,由道路、街巷、橋梁将平寨、马安寨、岩寨、平坦寨的建筑组团联系在一起,形成在形态和社会生活中都联系紧密的村落群组。在对平岩村公共空间平面形态的研究中,从点、线、面等基本的构成形式要素着手,剖析其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
  2.1 点状空间
  点状的公共空间,其标识性、领域性较强,在村中位置突出,形态易于识别,如鼓楼、风雨桥。点状公共空间的主要特点是:空间尺度小,由少量小型空间元素组合形成,但分布广、数量多。鼓楼、戏台、风雨桥、寨门、凉亭等是主要的点状公共空间场所实体形式,其主要功能是为少量人群提供相对静态的聊天、乘凉等社会交往活动场所,从这些交往活动的类型来看,参与活动的村民,居住空间距离近,彼此相熟,邻里关系亲密。本章节以鼓楼和风雨桥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侗族为百越的后裔,早期先民皆“聚种而居,窟宅之地皆呼为寨,或二三家为一寨,或百数十家为一寨”,“有寨必有楼,有楼必有寨”是对侗族村寨与鼓楼关系十分贴切的形容。民居以鼓楼为中心展开布局,且民居建筑不能高于鼓楼,因而在侗族村寨中鼓楼往往是村寨最高建筑物。平岩村岩寨鼓楼内部由四根主柱支撑楼体的主要结构及屋顶重量,建立起固定的中心空间领域,四周则采用栅栏围合的形式,栅栏内部由12根柱子构筑柱网,加了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视觉连续性,也让鼓楼和村寨产生空间上的融合性与凝聚力;从外部形态来看,为密叠式楼檐,檐层为单数15层,楼顶处象征吉祥的宝葫芦造型是鼓楼视觉焦点之所在。鼓楼的修建反映了侗族族姓血缘居住的特点,为村民提供节日聚会、休憩娱乐、聚众议事、获得社会认可的空间场所,生产生活经验、习俗礼仪、为人处事的道理,浸润在鼓楼举行的各种活动中传递给后辈;勤劳智慧的侗族工匠,在本土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融合汉族建筑的斗拱工艺和飞檐构造,打造了形式与工艺都别具一格的鼓楼。
  风雨桥,亦有廊桥、花桥之美称,是抵达村寨的必要交通媒介,由桥亭、桥廊两部分组成,是侗族干栏式建筑艺术的升华和再现。风雨桥将亭和廊两种空间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在桥墩之上修建的桥亭,造型近似鼓楼,姿态挺拔;居于两侧桥墩之间的桥廊,突出了横向线条的层叠与延伸,桥廊内部两侧置有长条形坐凳供行人乘凉休息。线性形态的桥廊、以节点形式间隔出现的桥亭、模数化的木质构件,是构筑风雨桥的三类要素,有规律的重复,形成点线组合而又富有节奏与韵律感的空间序列。平岩村口的永济桥,气势雄浑,造型典雅,是广西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桥面上共有5座桥亭,皆为四边形三重檐,居中的主桥亭采用六角攒尖葫芦顶,主桥楼左右两边侧的桥亭采用四角攒尖葫芦顶,靠近河岸的两座桥亭则为歇山顶,这样生成的桥亭顶部形态,既有体量大小的变化,又高低起伏的韵律感,同时兼具对称之美。坐落在平岩村中的万寿桥,修建于较窄的河道上,形式简洁、规模较小,没有桥墩和桥亭,桥长仅10余米。它的屋顶部分抬高,形成重檐,桥梁形式、尺度与周围民居相近,在空间上亦有一定的联系性,形成有导向性的、连续的步行公共空间。   2.2 线状空间
  线状空间,是村落整体空间架构的基础,它把点状空间和面状空间串联起来,构成有机统一的村落空间结构。依据平岩村的选址和营建特征,其内部线性公共空间的形成主要受山地地形和水系影响。
  道路网络村寨在房屋建成后,依据村民的行走需求和习惯,结合地形变化和走势,形成灵活而井然有序的。道路系统化在形成和延伸的过程中,随村落的地形发生变化,也受房屋体量制约,以满足方便通行的实用性为基础,融入村寨环境,形成别具一格的道路空间和景观。街巷在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相比之下,其公共性弱于道路;街巷的空间形态与比例尺度,受到两侧建筑物的影响,两侧建筑物数量增加、密度增高时,形成的街巷的封闭性和围合性较强;反之。平岩村的民居为干栏式,为底层架空、木板围合的悬山式建筑,受建筑形式影响,形成的街巷封闭、幽静。以马安寨为例,水系三面环抱,绕村而过,与村落的整体格局形成生动、和谐的布局关系;受地形高低变化的影响,内部的街巷走势曲折,高程的起伏明显;这些街巷、道路联系着民居、戏台、鼓楼、鼓楼坪等各部分,与其布局、形式,相互影响,形成协调统一、变化丰富的街巷空间。街巷亦是村民散步、话家常等活动的公共空间,增添了乡村生活的活力。
  2.3 面状空间
  面状空间也可称为平面空间,是村落公共空间体系中的核心,就长度和宽度的比例而言,它与点状空间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规模和比例更大,空间功能也更加明晰。面状的空间为村民举办大规模节日、纪念、宗教性活动等提供公共场所;虽然其营造被自然要素、建筑物所限制,面积也受到制约,但在调节建筑密度、丰富空间层次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常见的这类面状公共空间有:广场(如鼓楼坪、芦笙坪等)、散布于村中的堰塘、停车场等,是少数民族村寨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本文以面状的鼓楼坪为例进行分析阐述。
  鼓楼坪设于村落中心,是侗寨鼓楼前面用于承载活动的场地,它所处的位置通常由风水先生在选定鼓楼的位置时确定,保留足够开敞、平整的空间,以确保其形状尽可能的方正和实用。除日常的社交、节日庆祝活动外,鼓楼坪还承担着晾晒谷物的生产功能。平岩村平寨的鼓楼坪布局独特,它由2个直角连接的梯形广场组合而成,2个鼓楼坪分别由旁边的鼓楼和戏台带动。鼓楼带动的鼓楼坪,平面呈不规则形态,它被形式优美的鼓楼,体量小巧且造型独特的井亭,以及体量相对高大且布局自由的民居建筑组团环绕组成。矗立在鼓楼坪西北角的小门亭,是两个梯形广场的交汇之处,同时戏台广场入口的标志。广场北端的大型戏台、坐落在东侧高台上的民居以及西侧沿河修建的廊亭将戏台、广场围合起来,受高度差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广场呈现出不规则的平面形态。马安寨的鼓楼坪,为解决南北的高差,采用阶梯地的处理方法,不仅增加了空间层次,也使景观效果更加立体化;鼓楼、戏台、民居,从三个方向围合,形成一个近似矩形的鼓楼坪;南侧没有建筑物,视野开阔。
  3 界面特征与组织方式
  界面建筑、界面实体,构成了街道和广场的空间界面,二者有机结合,和谐而有节奏感。这些公共空间界面的扩展与延伸、连接与演变,形成了多元的村落公共空间整体界面特征。
  3.1 界面特征
  界面围合形成空间,界面特征是空间形态的基本属性,直接影响着人对空间的认知与感知。其中底部界面和侧界面,村寨空间界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底部界面是村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基础,它包括相关的地形信息、路面铺装材料、铺装形成的肌理等;侧界面是外部空间围合的表面,也是空间内部和外部进行分隔、渗透的媒介,还是外部空间与村落整体之间重要的连接元素。
  在平岩村中,构成界面的各类建筑、构筑物单体形式大体相近且单一,受地形地势影响,建筑组合的连续性弱,组合方式的不确定性明显,因此,村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街道和广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渗透性。垂直变化和地面肌理共同决定村寨底部界面的主体特征,倾斜的坡道使得底部界面的空间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表现不同高度地面的台阶凸显地形的变化特征,面状空间的下沉或上升可以增强局部中心性或地标性,如岩寨鼓楼坪的地面上升,略高于周边民居,居于建筑群落的中心位置。街道、广场适应村落的地形变化,因地势起伏而产生错落有致的村落整体空间感,地面铺装大多选用本地的石块、石板等材料,其质地、肌理、路径方向和引導都强调自由、灵活的街巷空间格局,是因地制宜设置通行道路的魅力所在。侧界面突出于底部界面,通常因界面建筑和界面实体围合,为公共空间营造一种或开放或封闭的视觉和空间体验。平岩村的干栏式民居作为界面建筑的主要构成元素,立面简约朴素,通常为三层木质楼房,底层架空,以木板围合成通风良好的空间,房屋底部用高脚石做柱础来防腐防潮;门窗、立柱等形成重复而有节奏的竖向阵列,使整体界面秩序感增强并有一定的统一性。此外,鼓楼、寨门、风雨桥、景亭等特殊的界面建筑,造型丰富,结构精妙,在体量、尺度上与周边民居的对比强烈,在村落整体空间格局中的标志性和中心性突出;但它们在用材、色彩装饰与造型、结构等方面与周边的民居建立对话,形成相互呼应的态势,共同塑造了丰富多样的村落界面形态,增强了空间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3.2 组织方式
  在平岩村,其公共空间的界面由多种界面要素共同作用,经拼贴、连接,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干栏式民居的山面和檐面形式接近,尺度也相差不大,地形起伏、民居排列的疏密变化,以及道路交叉、鼓楼坪等开敞空间将道路界面断开,使村落的内部空间与周边环境相互渗透。从整体格局来看,村寨内部的道路因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呈现不规则的树枝状,并未形成系统的道路网格。平岩村的三个组团:平寨、岩寨、马安寨,村寨内部的街道网络呈放射状,灵活地组织空间结构。这种放射状的街巷格局标志性和领域感强,增加了村中以鼓楼、鼓楼坪、戏台为中心的区域的步行可达性。村寨外围的公路、绕村而过的溪、河,对村寨形成一定的围合之势;坐落在村落出入口的风雨桥与寨门、河岸等边界要素相互联结,形成开敞的门户空间和外围整体界面。   4 适宜的公共空间尺度
  鼓楼、鼓楼坪、戏台、风雨桥等公共建筑,以及村寨的街道交通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村落空间有机生长与发展。形态各异、充满变化的公共空间要素共同创建了功能多元的公共空间,而适宜的空间尺度对公共活动起引导作用,以满足村民物质与精神、心理与行为需求。村中的街道和广场空间是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村民在此进行各种社交活动,其尺度直接影响着空间的品质。
  鼓楼坪是平岩村典型的中心集会广场,平面开阔,是村民进行社交活动的公共空间场所;空间尺度适宜,与鼓楼、戏台相邻,并对这二者起到衬托作用。如马安寨鼓楼坪的长宽约为25米、17米,鼓楼高12.6米,戏台高度与周围民居相当,空间比例适宜,在鼓楼坪能看到完整的鼓楼和戏台,形成的景观焦点明确,空间围和感佳。
  街道空间的尺度受街道高、宽及高宽比的影响。街道空间的比例和形状,由底部界面、侧界面、顶部界面,3个构成部分;底部界面和侧界面的相交共同界定了街道空间的平面形状与大小,竖向排列的侧界面制约着街道的宽度,顶界面与侧界面的相交形成街道的天际线轮廓。从平岩村的整体格局来看,道路系统呈放射状展开,形态格局似乎差异明显,但实际的空间尺度差别甚小,宽度范围约1.5至3米。村寨的地形变化多样,干栏式民居的底部灵活开敞,道路随民居布局的错动与转折延伸;民居体量高、大,且出檐深远,道路的宽窄随底层架空、后退发生变化,街道呈下宽上窄的“凸”字形断面,顶部界面层次丰富,抬头望去,部分街巷产生“一线天”的景致。
  5 结语
  侗族村寨公共空间的形成,建立在村落所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侗民族文化、社会习俗、行为活动以及建造技术共同作用的基础之上,塑造了丰富的公共空间形态。村民的公共生活影响着公共空间的形成、使用功能;公共空间的外部形态及蕴含的内在精神,也浸润着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村民的心理状态、价值观,促进公共生活方式的更新与转变。公共空间形态、公共生活,二者相互作用,构建了有机统一的村落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吕瑞榮.广西风物图志(第一辑)·古村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申扶民.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雷翔.广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覃彩銮.壮侗民族建筑文化[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庞娟.农村公共空间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回顾与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2013,(9):3542.
  [7]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J].天府新论,2005,(4):8892.
其他文献
摘 要:二战后,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全新的独立法律概念被国际范围内广泛认可,时至今日国际经济法对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越发突出,但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反经济全球化的不安因素也在逐渐扩大,经济霸权主义、法律霸权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横行,无不在破坏着全球合作的正常运转。面对此情形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即“一带一路”倡议,以求推动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进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合作,真正的推动经济全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沪深 A 股41家环境敏感型上市公司2014-2019年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变量方程组,研究了环境信息质量对社会责任承担与企业质量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加入环境信息质量后,社会责任承担对上市企业价值正向作用明显增强,说明环境信息质量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影响公司价值中发挥了有促进调节作用的中介效应。本文结论证实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正确性,为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下优化资源配置提供
期刊
摘 要:跨境电商实务这门课作为跨境电商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跨境电商业务的总体流程,进而也汇集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關键知识点和技能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实现教学在效度上的目标,充分发挥跨境电商实务这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总领作用,本文以“中邮小包的运费核算和运费模板的设置”为例,设计了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效果显著。  关键词:B
期刊
摘 要:[目的]调查东营市老年人智慧养老需求现状,为满足不同老年人智慧居家养老发展提供建议。[方法]采用老年人基本资料调查表、智慧养老服务需求量表,对东营市某4所社区的275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58.5%的老年人不了解智慧养老,60%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养老服务。在各种智慧化服务需求中,老年人较为迫切的需求是文化娱乐需求、保健康复需求和紧急热线服务需求。[结论]社区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了解程度低,需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垃圾问题日渐突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刻不容缓。我国垃圾分类实施正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政策也并未发展成熟,铜陵市作为首批试点之一,本研究希望通过其垃圾分类现状进行深入挖掘,可发现当地垃圾分类存在问题,同时提出解决策略,为我国其他城市垃圾分类带来一些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垃圾分类;参与度;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
期刊
摘 要:在培养“五有”人才、争创一流的专业建设目标基础上,以山东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从专业定位剖析、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专业特色凝练等方面,设计提出了培养符合“五有”标准的综合化、立体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五有”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带来了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对翻转课堂的尝试,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文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对翻转课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参考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向前进步与发展,传统的会计账务处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有效的满足当今企业与单位的实际需求。这也就意味着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企业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时,要适当的结合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特色以及形势,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及时地进行产教融合的深化,构建更加完善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会计专业;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金华市学区房热的现状,本文认为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稀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学区房供不应求,是学区房热产生的根本原因。学区房热会使得教育资源不均衡状况更加严重,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才能从根源上缓解学区房热。  关键词:学区房;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
期刊
摘要: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贫困群众可以说既是帮扶对象,又是脱贫主体,如何通过扶志、扶智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也成为脱贫的关键。本文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探讨了内生动力与脱贫之间的联系,剖析了当前我国脱贫工作中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持续加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途径。  关键词:扶志扶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