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是立体的,但有时却是平面的;数学知识是立体的,但有时也是平面的。这些平面图形以自己鲜明的特点,组合成了千变万化的奇妙世界。今天,请让我带您一同走进多边形的组合天地,去体验那种自由拼接的快乐!
下面我对《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节的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首先,出示由七巧板组成的图形,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本单元所学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说一说以上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在内心萌发出对各种基本图形的直观感,为下一步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充分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认识“组合图形”并很好的对后面的知识进行衔接呢?我采用“直接出示外部轮廓,让孩子们从资料袋中找基本图形把它填满”的方法,刚开始这样接触新知识,学生应该会比较有兴趣。其实之前我是不太赞成这样做的,一方面感觉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同时又局限孩子思维,但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采用后发现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觉乐趣盎然。这样就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提炼,优化方法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特点。自主探索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设计让学生有重点的先解决求一组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首先,对于“一座房子侧面墙的形状,要求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一问题。我选择用房子实物立体模型来进行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将房子的一面墙摘下来贴到黑板上,让学生亲自经历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名说一说这个图形的组成特点,再思考:要想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好方法。在我进行第一次试讲时,设计的是以课件出示例题:我发现这种形式让学生观察不够直观,所以经过我们集体备课后,对本课教学进行了改进,才有了以实物模型进行演示的这一环节。原本设计的课件出示例题后,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这个图形是由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组成的,那么以实物模型进行演示后,因为有了之前的导入,图形的组成对于学生来讲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所以我在这一环节把小组合作探究改成引导学生直接看图回答,并鼓励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时,我们顺势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刚刚将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学过的基本图形,所运用的方法就叫做分割法。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讨论怎样才是合理的分割,让他们懂得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如果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方法就是失败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有效分析数据的能力。经过这次试讲我发现,由分割法的教学,一部分学生也在尝试着进行填补法和割补法的探究。在学生进行汇报时,借学生说到的方法,我把其作为载体与学生进行共同的讨论;如果学生想到却没有说出这种方法,我就作适当的引导后再尝试让学生进行讨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的回答,我追问的要点都是:为什么要割一块或要补上一块?割上一块或补上一块后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根据实际图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样,但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且运用要灵活,才能使计算简便,节约时间。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这样由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集体汇报,再到练习补充的形式体现了探究知识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了解到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不同途径也可以解决问题,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四、实际应用,体会乐趣
在解决教材中94页的“学校开运动会要制作一面锦旗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布料”和“求出小松树这一图形的面积”这两个问题时,我放手让学生组内探究,这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割法”和“填补法”的含义之后,我选的两道有针对性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五、拓展思维,提升自我
在教学的最后,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乐趣,本来我安排一个让学生“我问你答”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完善自我的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能与其他同学互助互学,感受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就感。后来,考虑到要重视学生的全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要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我改为放手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并试着求出拼得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一来,在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的同时,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
这节课总的来说,我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使数学教学真正的成为了数学活动的教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自由拼组并求出其组合后的图形的面积,我们教师真的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也真的变成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舞台。
谁说“素养”一词只能冠以语文教师名下?谁说数学教育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公平、优质、均衡、和谐,这些具有时代精神的数学教育,早已遍地开花!正如我们刚刚展示的这次说课活动,讲解的组合图形是平面的,而经小组合作所展现的综合素养却是立体的,多元的。传递一种思想,渗透多种方法;重视一个过程,积淀多元文化。
这是我,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承担的神圣使命!有道是:“厚积待薄发,合作促共赢。”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机盎然,高效成功!
下面我对《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节的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首先,出示由七巧板组成的图形,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本单元所学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说一说以上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在内心萌发出对各种基本图形的直观感,为下一步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充分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认识“组合图形”并很好的对后面的知识进行衔接呢?我采用“直接出示外部轮廓,让孩子们从资料袋中找基本图形把它填满”的方法,刚开始这样接触新知识,学生应该会比较有兴趣。其实之前我是不太赞成这样做的,一方面感觉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同时又局限孩子思维,但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采用后发现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觉乐趣盎然。这样就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提炼,优化方法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特点。自主探索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设计让学生有重点的先解决求一组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首先,对于“一座房子侧面墙的形状,要求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一问题。我选择用房子实物立体模型来进行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将房子的一面墙摘下来贴到黑板上,让学生亲自经历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名说一说这个图形的组成特点,再思考:要想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好方法。在我进行第一次试讲时,设计的是以课件出示例题:我发现这种形式让学生观察不够直观,所以经过我们集体备课后,对本课教学进行了改进,才有了以实物模型进行演示的这一环节。原本设计的课件出示例题后,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这个图形是由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组成的,那么以实物模型进行演示后,因为有了之前的导入,图形的组成对于学生来讲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所以我在这一环节把小组合作探究改成引导学生直接看图回答,并鼓励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时,我们顺势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刚刚将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学过的基本图形,所运用的方法就叫做分割法。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讨论怎样才是合理的分割,让他们懂得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如果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方法就是失败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有效分析数据的能力。经过这次试讲我发现,由分割法的教学,一部分学生也在尝试着进行填补法和割补法的探究。在学生进行汇报时,借学生说到的方法,我把其作为载体与学生进行共同的讨论;如果学生想到却没有说出这种方法,我就作适当的引导后再尝试让学生进行讨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的回答,我追问的要点都是:为什么要割一块或要补上一块?割上一块或补上一块后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根据实际图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样,但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且运用要灵活,才能使计算简便,节约时间。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这样由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集体汇报,再到练习补充的形式体现了探究知识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了解到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不同途径也可以解决问题,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四、实际应用,体会乐趣
在解决教材中94页的“学校开运动会要制作一面锦旗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布料”和“求出小松树这一图形的面积”这两个问题时,我放手让学生组内探究,这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割法”和“填补法”的含义之后,我选的两道有针对性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五、拓展思维,提升自我
在教学的最后,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乐趣,本来我安排一个让学生“我问你答”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完善自我的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能与其他同学互助互学,感受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就感。后来,考虑到要重视学生的全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要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我改为放手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并试着求出拼得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一来,在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的同时,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
这节课总的来说,我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使数学教学真正的成为了数学活动的教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自由拼组并求出其组合后的图形的面积,我们教师真的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也真的变成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舞台。
谁说“素养”一词只能冠以语文教师名下?谁说数学教育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公平、优质、均衡、和谐,这些具有时代精神的数学教育,早已遍地开花!正如我们刚刚展示的这次说课活动,讲解的组合图形是平面的,而经小组合作所展现的综合素养却是立体的,多元的。传递一种思想,渗透多种方法;重视一个过程,积淀多元文化。
这是我,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承担的神圣使命!有道是:“厚积待薄发,合作促共赢。”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机盎然,高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