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教改的核心。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因此,我在具体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本文主要从史料教学法、深挖拓展法、探究体验法、想象虚拟法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 角色转变 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可谓日新月异,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要“有利于教学评价的改进”。新课改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我本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多年,也不断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够高、对基本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应用。因此,转变教学模式,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尝试探究的方向。
一、史料教学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等处理,让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完成历史探究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史料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解的情境、认知的情境、思维的情境、讨论的情境,使学生回到“历史现场”。那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呢?
(1)质疑史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引用了文字、图片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史料,教师要充分予以利用。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认识教材中的史料及相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必修1第3课有一段文字:“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此段文字说明宋朝设立三司的目的是制约宰相的权力。就在课文下面的“学思之窗”讲的故事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强化,皇权反而受到限制。材料的第一句话和后面的故事,前后两段文字的观点明显矛盾,会导致学生怀疑:到底是相权加强了,还是皇权加强了?
从案例可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史料,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分析史料,特别是在运用史料教学,解题的过程中,要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得出历史的正确结论。
(2)比较史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是史学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多种史料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找出事物的异同,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将一些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或同一时期、不同题材的历史照片、图片进行比较,加深对相关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的“学思之窗”出示了两张对比照片:一张是“日本军人在入侵中国前与家人在一起”,一张是“日军屠杀中国人后的狰狞面目”,前后表现出的事日军对自己家人的人性、温馨,后者变现出对中国人的兽性、残忍。
(3)借助故事史料,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引用、编写了很多故事材料,人教版高中教科书的“学思之窗”,就有不少的历史故事。运用学生所喜欢的故事性史料来论证某个观点,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近些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也出现了故事材料题。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故事材料,有效地把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题型训练。
二、深挖拓展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通过对挖掘历史现象间内在逻辑关系,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我所教学生中发现大都对基础知识能靠死记硬背,但解答材料题方面缺乏答题技巧,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我在备课中补充大量材料,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拓展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怎样拓展一节课?我认为从两个方面探讨:
(1)从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或影响入手。如分析历史原因,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从而整体上去把握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归纳败因从直接原因上看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是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2)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在历史教学中,我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对比,加深认识、引发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选修1《如何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这一专题,我把五个改革史进行对比,从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结果及成败要素方面去分析。通过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三大改革的异同及结果对比分析,探讨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分析,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法
历史活动课是高中历史实施新课改的一项重要课题,它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通过开设活动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体现了课程目标。如在教学《抗日战争》后,设计了《让历史插上现实的双翼》主题活动课。探究“右翼势力”、“教科书事件”、“小泉、安倍拜鬼事件”、“台独问题”、“美化战争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分六个小组展示探究成果。最后教师点明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观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們要了解中日关系的过去,更应该关注中日今天和未来。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以上历史活动课的实践,体现了“让学生主体广泛参与实践与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想象虚拟法
想象虚拟教学法,即利用虚拟历史人物进行教学,是一种类似于历史想象体验与历史假设研究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虚拟情境教学法, 有助于还原历史真实,搞活课堂,以让学生在历史“体验”中获得知识。最早引发我对历史虚拟教学法思考的是夏辉辉老师的“帕帕迪”一课,看了他的课堂实例后,我耳目一新,原来历史课可以上得如此精彩逼真。
从那以后,我也开始尝试采用虚拟想象法,下面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课堂实例来探讨这个问题。新课导入:老农尼卡诺夫大叔的生活写照。場景一:“那年(1918)他47岁,常年种地干活,他的大儿子在村里开了煤矿厂,小儿子在城里经营杂货店,最近报纸上说革命虽胜利了,但还得打”(通过场景一使学生阅读课本得出苏俄进入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场景二:前线部队缺粮,经常发生红军饿倒的事。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里,除了留点吃的种粮,其余全部国家收购,老大的厂要归国家,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通过场景二归纳战时政策的内容、特点)场景三:没过多久,老农感叹: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思考如何评价此政策?)场景四: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外敌人,但是大旱灾可饿死不少人,听说水兵也闹起来了。场景五: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剩下的都归自己了,老大的厂恢复了,老二的店也开张了,国家还把一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人来开棉厂,听说工资也涨了不少。(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经济政策”一目)我觉得这节课上得
相当成功,在历史教学缺乏“实践”的困难上,创设虚拟情境能使学生“神入历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我所讲授的整个内容围绕老农一家的命运兴衰来布局,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能较好地理解了教材内容。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无定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做有心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历史教学改革要做到“新”和“实用”,让学生接受,让学生学到本领,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使历史教学真正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1.南方出版社
[2]沈西奇.高中名师互动教案人教版历史选修1.陕西出版集团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关键词:历史教学 角色转变 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可谓日新月异,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要“有利于教学评价的改进”。新课改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我本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多年,也不断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够高、对基本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应用。因此,转变教学模式,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尝试探究的方向。
一、史料教学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等处理,让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完成历史探究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史料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解的情境、认知的情境、思维的情境、讨论的情境,使学生回到“历史现场”。那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呢?
(1)质疑史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引用了文字、图片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史料,教师要充分予以利用。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认识教材中的史料及相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必修1第3课有一段文字:“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此段文字说明宋朝设立三司的目的是制约宰相的权力。就在课文下面的“学思之窗”讲的故事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强化,皇权反而受到限制。材料的第一句话和后面的故事,前后两段文字的观点明显矛盾,会导致学生怀疑:到底是相权加强了,还是皇权加强了?
从案例可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史料,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分析史料,特别是在运用史料教学,解题的过程中,要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得出历史的正确结论。
(2)比较史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是史学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多种史料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找出事物的异同,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将一些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或同一时期、不同题材的历史照片、图片进行比较,加深对相关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的“学思之窗”出示了两张对比照片:一张是“日本军人在入侵中国前与家人在一起”,一张是“日军屠杀中国人后的狰狞面目”,前后表现出的事日军对自己家人的人性、温馨,后者变现出对中国人的兽性、残忍。
(3)借助故事史料,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引用、编写了很多故事材料,人教版高中教科书的“学思之窗”,就有不少的历史故事。运用学生所喜欢的故事性史料来论证某个观点,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近些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也出现了故事材料题。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故事材料,有效地把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题型训练。
二、深挖拓展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通过对挖掘历史现象间内在逻辑关系,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我所教学生中发现大都对基础知识能靠死记硬背,但解答材料题方面缺乏答题技巧,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我在备课中补充大量材料,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拓展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怎样拓展一节课?我认为从两个方面探讨:
(1)从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或影响入手。如分析历史原因,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从而整体上去把握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归纳败因从直接原因上看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是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2)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在历史教学中,我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对比,加深认识、引发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选修1《如何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这一专题,我把五个改革史进行对比,从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结果及成败要素方面去分析。通过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三大改革的异同及结果对比分析,探讨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分析,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法
历史活动课是高中历史实施新课改的一项重要课题,它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通过开设活动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体现了课程目标。如在教学《抗日战争》后,设计了《让历史插上现实的双翼》主题活动课。探究“右翼势力”、“教科书事件”、“小泉、安倍拜鬼事件”、“台独问题”、“美化战争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分六个小组展示探究成果。最后教师点明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观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們要了解中日关系的过去,更应该关注中日今天和未来。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以上历史活动课的实践,体现了“让学生主体广泛参与实践与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想象虚拟法
想象虚拟教学法,即利用虚拟历史人物进行教学,是一种类似于历史想象体验与历史假设研究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虚拟情境教学法, 有助于还原历史真实,搞活课堂,以让学生在历史“体验”中获得知识。最早引发我对历史虚拟教学法思考的是夏辉辉老师的“帕帕迪”一课,看了他的课堂实例后,我耳目一新,原来历史课可以上得如此精彩逼真。
从那以后,我也开始尝试采用虚拟想象法,下面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课堂实例来探讨这个问题。新课导入:老农尼卡诺夫大叔的生活写照。場景一:“那年(1918)他47岁,常年种地干活,他的大儿子在村里开了煤矿厂,小儿子在城里经营杂货店,最近报纸上说革命虽胜利了,但还得打”(通过场景一使学生阅读课本得出苏俄进入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场景二:前线部队缺粮,经常发生红军饿倒的事。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里,除了留点吃的种粮,其余全部国家收购,老大的厂要归国家,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通过场景二归纳战时政策的内容、特点)场景三:没过多久,老农感叹: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思考如何评价此政策?)场景四: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外敌人,但是大旱灾可饿死不少人,听说水兵也闹起来了。场景五: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剩下的都归自己了,老大的厂恢复了,老二的店也开张了,国家还把一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人来开棉厂,听说工资也涨了不少。(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经济政策”一目)我觉得这节课上得
相当成功,在历史教学缺乏“实践”的困难上,创设虚拟情境能使学生“神入历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我所讲授的整个内容围绕老农一家的命运兴衰来布局,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能较好地理解了教材内容。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无定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做有心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历史教学改革要做到“新”和“实用”,让学生接受,让学生学到本领,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使历史教学真正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1.南方出版社
[2]沈西奇.高中名师互动教案人教版历史选修1.陕西出版集团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