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知识的意义寓于情境中。学习情境不是无关因素,学生必须通过具体的情境才能获得某种知识。教师应该成为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乐于建构知识的促进者。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也应是美的、和谐的。在音乐欣赏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的模式为:创设情境---带入情境---体验情境---总结转化。
一、创设显性情境与隐性情境相结合的审美化的情境
(一)创设审美化的外部情境,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我国古代艺术哲学认为情感有三种表现形式:“言”、“声”、“像”。音乐欣赏教学借助“言”、“声”、“像”这三种外部环境,化情感为情境。
1.所谓“言”,就是将文学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
(1)“言为心声,音为心语。”教师准确、生动、富有情感的的语言是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美的桥梁。音乐教师平时应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与文学修养。平时反复聆听音乐,研究音乐,越细致越好,并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把作品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继而提炼出蕴满情感的语言,以情传情。只有教师的语言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输出的信息带有情感性,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首因效应”表明:学生对音乐作品所得到的最初信息对形成总体印象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每当一个新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言,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与感受作品。。
另外,音乐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环节的导言都应有讲究。但是我们经常注意了音乐课开头的导言,却忽略了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课堂上经常是“下面、接下来……”衔接语言的贫乏,会令学生在心理上会感觉内容脱节、不自然,同时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兴趣,情感上不容易找到共鸣,音乐欣赏的学习便成了机械的内容。因此,教师平时应加强语言修养,多看文学书籍,提高语言能力。
(2)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运用无声的体态语言营造与音乐作品一致的情境,传递知识信息。它不但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和深化,而且起着有声语言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教师随着作品做指挥。因为指挥的手型与作品传递的情感信息相吻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无声语言。在这无声的语言中,学生体验到不仅仅是教师高水平的指挥技能,更多的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做体态律动。长此以往,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便在这无声的语言中得到了提升。
2. 所谓“声”,即教师的语声与音响设备的运用。
(1)音乐教师的嗓音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时讲究字音、语调、韵味的运用,可以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例如在讲解节拍强弱关系时,用较强的语调念“强”,用较弱的语调念“弱”,再辅之以夸张的表情及形体动作,学生很快便在形象化的情境中掌握了节拍的强弱关系。
(2)教师要加强平时的欣赏习惯,主动寻找与选择那些最适于表现音乐作品艺术性的演唱、演奏版本,营造最好的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起伏跌宕,尽情漫游在音乐中。
(3)其实,教师的亲自范唱、范奏是学生最为期待与感兴趣的。教师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不断琢磨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并努力用歌声、琴声表达出来,然后在课堂上一展才华,既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又用自己的切身体验给予示范,学生在教师艺术魅力的感染下加快了学习的进程。
3. 所谓“像”,即教室布置乃至教师服饰以及多媒体等视觉情境的运用。
(1)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教室。如在学期即将结束时举行课堂音乐会上,五彩的拉花与气球、精美的板书,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温馨的氛围;在欣赏影视音乐作品的课上,学生的视野里满是电影海报与剧照;在没有课桌的教室里上音乐课,学生可以尽情地舞蹈;当需要分组讨论或互帮互学竖笛时,又能很快围成一个个圆圈……
(2)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讲求多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选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点,扩大学生对音乐感知的广度与深度,把抽象的情境可视、可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与个性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在音乐课上仍存在不适当性,如屏幕上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学等与音乐无关的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音乐以外的学科上,既违背了音乐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有效运用审美化的外部情境,作用于内部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体验情境,并进行总结转化,达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升华音乐作品审美育人的功能
心理学中把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的意愿行动叫做“暗示效应”。而恰当运用“言”、“声”、“像”创设审美化的显性的外部情境,学生在由教师主观创设的外部情境中得到暗示,引起情感共鸣,获得体验与感悟,又转化为隐性的内部情境即心理环境。同时,教学相长的特点又促成了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愉快的心理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反应又于无形中将信息传递给教师,加强了师生间情感与思想的互动,在这样的碰撞中促进教师灵感的激发,由师生共同生成灵动的课堂体系。因此,在外部情境的作用影响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愿意与教师亲近,更期待音乐课,喜欢音乐课上的作品。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一周上两节音乐课,多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如果在一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没有等级评分和鼓励自我评价的环境中,学习者就会处于心理安全状态,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审美化的外部情境促成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生成,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潜能得以发挥,创造力被激发出来,在音乐作品欣赏学习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受到作品感染,学会做事、做人。 二、创设课内情境与课外情境相结合的审美化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体验情境,并进行总结转化,使第二课堂成为培养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必要途径
实际上,音乐欣赏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作为引领孩子学会鉴赏音乐、热爱经典音乐的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更广阔的课外环境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多年来,我长期进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深刻认识到课外音乐学习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课内音乐学习,并使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高,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终身受益者。因此,创设课内情境与课外情境相结合的审美化的情境是必要的。
(一)引导学生创设家庭音乐情境,做学生音乐欣赏的引领人
在对学生家庭音乐环境调查中得知,近60%的家长平时有听音乐的习惯,其中约70%的家长以听流行歌曲为主,约30%的家长以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为主。这个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孩子在课外没有欣赏经典音乐的氛围,他们的耳朵里充斥着流行歌曲!如果我们现在的学生仍延续这样的现状,那么经典的音乐只能在学校里才能听得到。一个民族的音乐素质怎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呢?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让他们领略到音乐对人一生的好处,培养他们对好的音乐的主动追求,从思想上认识到真正好的音乐是可以流芳百世的,慢慢地他们一定会认识到经典音乐对人生的价值,并自觉地培养起欣赏经典音乐的好习惯,有的还能影响到他们的家庭成员!如果由于音乐教师的努力而促进一个个家庭音乐素质的提高,那也就促进了社会乃至民族音乐素质的提高,这是件意义重大的事业!
如今,电脑在家庭的普及使充分运用并共享网络资源已十分可行。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在家上网时如何搜到最好的音乐的方法,推荐办得较好的音乐网站,如“洪恩”、“洪啸”等。
教师也可推荐格调高雅的中央音乐频道给学生,鼓励孩子们与家长共同收看电视节目。
(二)走出校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创设一切可以创设的校外音乐情境
前不久,南京承办了第31届“世界戏剧节”。我带着孩子们到南京博物馆参观了“戏剧物品展”,看到一个个色彩鲜艳的脸谱面具,孩子们大开眼界,对祖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个别孩子在我的宣传下观看了现场演出,我请他们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介绍自己观看演出的感受,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后再有这样的演出,一定不会错过。有了这些铺垫,孩子们再来学唱与欣赏祖国戏剧艺术,我感觉轻松了许多。
学生家长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资源。有的从事音乐艺术教育工作,有的对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有的能创作作品,有的会演奏乐器……把他们请到学校来,请到课堂上来。他们讲授的音乐课别具一格!我们社区也有许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三)充分利用校内课外可利用的资源
利用学校的广播与各项文艺活动的资源开展音乐活动,也是情境教学的一部分。创设出利于学校发展的音乐欣赏情境,用经典音乐与丰富多采的艺术活动打造出优雅的校园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有品位的生活。
(四)参与课余丰富多采的音乐艺术活动
校内校外每年都有学生演出的机会。音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耐心指导他们的音乐学习。
在刚刚结束的区文艺比赛中,我组织并指导的节目虽然不是最好的,孩子们对自己的表演也有些失望。但我对他们仍然充满了信心,我说:“不要泄气,我们今天的参与就是成功。我们得到的是比成绩更宝贵的经验。我们明年一定可以比这次更成功!”学生和家长非常赞同我的话。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技艺,也学会了如何欣赏与表现作品。我们的比赛结束了,我仍然要求学生继续欣赏音乐比赛,多向别人学习好的经验,而不是仅仅关注名次。
总之,音乐教师运用丰富的手段,开展开放性、多样性的音乐活动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深入情境,促进显性情境与隐性情境相结合,课内情境与课外情境相结合,能促进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并转化为学生在音乐鉴赏能力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音乐欣赏情境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以教师为中心,而情境教学下的学生则在短时间内学习兴趣与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能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是发现者、探究者。情境教学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其次,师生在情境教学中加强了互动,生成了新的、美的情境。传统教学表面上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而情境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发展与变化,并及时调整着自己的步伐,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方式方法。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高效率地学习着。课堂上营造出和谐的、未经预设的美的情境,这激励着师生共同发展与进步。
另外,因为在课题实验阶段学生尝到了甜头,使得他们对自己将来的音乐学习有了新的需求,并指引着他们将来的音乐生活。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时常为学生有意想不到的表现而感动、惊喜并快乐着,也因为学生的创造而生成了许多新的思考,有了从未有过的体验,自身的素质也得以提高。
在音乐欣赏中的情境教学的实验过程中,同样发现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如果再高一些,教学手段如果更丰富一些,能为学生创设更优化的教学情境,促进音乐欣赏教学更有效地发展。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情境教学是永无止尽,是值得我继续探究的,也是任重道远的!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也应是美的、和谐的。在音乐欣赏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的模式为:创设情境---带入情境---体验情境---总结转化。
一、创设显性情境与隐性情境相结合的审美化的情境
(一)创设审美化的外部情境,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我国古代艺术哲学认为情感有三种表现形式:“言”、“声”、“像”。音乐欣赏教学借助“言”、“声”、“像”这三种外部环境,化情感为情境。
1.所谓“言”,就是将文学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
(1)“言为心声,音为心语。”教师准确、生动、富有情感的的语言是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美的桥梁。音乐教师平时应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与文学修养。平时反复聆听音乐,研究音乐,越细致越好,并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把作品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继而提炼出蕴满情感的语言,以情传情。只有教师的语言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输出的信息带有情感性,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首因效应”表明:学生对音乐作品所得到的最初信息对形成总体印象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每当一个新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言,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与感受作品。。
另外,音乐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环节的导言都应有讲究。但是我们经常注意了音乐课开头的导言,却忽略了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课堂上经常是“下面、接下来……”衔接语言的贫乏,会令学生在心理上会感觉内容脱节、不自然,同时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兴趣,情感上不容易找到共鸣,音乐欣赏的学习便成了机械的内容。因此,教师平时应加强语言修养,多看文学书籍,提高语言能力。
(2)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运用无声的体态语言营造与音乐作品一致的情境,传递知识信息。它不但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和深化,而且起着有声语言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教师随着作品做指挥。因为指挥的手型与作品传递的情感信息相吻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无声语言。在这无声的语言中,学生体验到不仅仅是教师高水平的指挥技能,更多的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做体态律动。长此以往,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便在这无声的语言中得到了提升。
2. 所谓“声”,即教师的语声与音响设备的运用。
(1)音乐教师的嗓音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时讲究字音、语调、韵味的运用,可以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例如在讲解节拍强弱关系时,用较强的语调念“强”,用较弱的语调念“弱”,再辅之以夸张的表情及形体动作,学生很快便在形象化的情境中掌握了节拍的强弱关系。
(2)教师要加强平时的欣赏习惯,主动寻找与选择那些最适于表现音乐作品艺术性的演唱、演奏版本,营造最好的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起伏跌宕,尽情漫游在音乐中。
(3)其实,教师的亲自范唱、范奏是学生最为期待与感兴趣的。教师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不断琢磨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并努力用歌声、琴声表达出来,然后在课堂上一展才华,既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又用自己的切身体验给予示范,学生在教师艺术魅力的感染下加快了学习的进程。
3. 所谓“像”,即教室布置乃至教师服饰以及多媒体等视觉情境的运用。
(1)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教室。如在学期即将结束时举行课堂音乐会上,五彩的拉花与气球、精美的板书,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温馨的氛围;在欣赏影视音乐作品的课上,学生的视野里满是电影海报与剧照;在没有课桌的教室里上音乐课,学生可以尽情地舞蹈;当需要分组讨论或互帮互学竖笛时,又能很快围成一个个圆圈……
(2)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讲求多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选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点,扩大学生对音乐感知的广度与深度,把抽象的情境可视、可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与个性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在音乐课上仍存在不适当性,如屏幕上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学等与音乐无关的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音乐以外的学科上,既违背了音乐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有效运用审美化的外部情境,作用于内部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体验情境,并进行总结转化,达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升华音乐作品审美育人的功能
心理学中把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的意愿行动叫做“暗示效应”。而恰当运用“言”、“声”、“像”创设审美化的显性的外部情境,学生在由教师主观创设的外部情境中得到暗示,引起情感共鸣,获得体验与感悟,又转化为隐性的内部情境即心理环境。同时,教学相长的特点又促成了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愉快的心理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反应又于无形中将信息传递给教师,加强了师生间情感与思想的互动,在这样的碰撞中促进教师灵感的激发,由师生共同生成灵动的课堂体系。因此,在外部情境的作用影响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愿意与教师亲近,更期待音乐课,喜欢音乐课上的作品。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一周上两节音乐课,多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如果在一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没有等级评分和鼓励自我评价的环境中,学习者就会处于心理安全状态,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审美化的外部情境促成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生成,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潜能得以发挥,创造力被激发出来,在音乐作品欣赏学习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受到作品感染,学会做事、做人。 二、创设课内情境与课外情境相结合的审美化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体验情境,并进行总结转化,使第二课堂成为培养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必要途径
实际上,音乐欣赏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作为引领孩子学会鉴赏音乐、热爱经典音乐的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更广阔的课外环境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多年来,我长期进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深刻认识到课外音乐学习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课内音乐学习,并使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高,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终身受益者。因此,创设课内情境与课外情境相结合的审美化的情境是必要的。
(一)引导学生创设家庭音乐情境,做学生音乐欣赏的引领人
在对学生家庭音乐环境调查中得知,近60%的家长平时有听音乐的习惯,其中约70%的家长以听流行歌曲为主,约30%的家长以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为主。这个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孩子在课外没有欣赏经典音乐的氛围,他们的耳朵里充斥着流行歌曲!如果我们现在的学生仍延续这样的现状,那么经典的音乐只能在学校里才能听得到。一个民族的音乐素质怎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呢?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让他们领略到音乐对人一生的好处,培养他们对好的音乐的主动追求,从思想上认识到真正好的音乐是可以流芳百世的,慢慢地他们一定会认识到经典音乐对人生的价值,并自觉地培养起欣赏经典音乐的好习惯,有的还能影响到他们的家庭成员!如果由于音乐教师的努力而促进一个个家庭音乐素质的提高,那也就促进了社会乃至民族音乐素质的提高,这是件意义重大的事业!
如今,电脑在家庭的普及使充分运用并共享网络资源已十分可行。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在家上网时如何搜到最好的音乐的方法,推荐办得较好的音乐网站,如“洪恩”、“洪啸”等。
教师也可推荐格调高雅的中央音乐频道给学生,鼓励孩子们与家长共同收看电视节目。
(二)走出校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创设一切可以创设的校外音乐情境
前不久,南京承办了第31届“世界戏剧节”。我带着孩子们到南京博物馆参观了“戏剧物品展”,看到一个个色彩鲜艳的脸谱面具,孩子们大开眼界,对祖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个别孩子在我的宣传下观看了现场演出,我请他们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介绍自己观看演出的感受,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后再有这样的演出,一定不会错过。有了这些铺垫,孩子们再来学唱与欣赏祖国戏剧艺术,我感觉轻松了许多。
学生家长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资源。有的从事音乐艺术教育工作,有的对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有的能创作作品,有的会演奏乐器……把他们请到学校来,请到课堂上来。他们讲授的音乐课别具一格!我们社区也有许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三)充分利用校内课外可利用的资源
利用学校的广播与各项文艺活动的资源开展音乐活动,也是情境教学的一部分。创设出利于学校发展的音乐欣赏情境,用经典音乐与丰富多采的艺术活动打造出优雅的校园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有品位的生活。
(四)参与课余丰富多采的音乐艺术活动
校内校外每年都有学生演出的机会。音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耐心指导他们的音乐学习。
在刚刚结束的区文艺比赛中,我组织并指导的节目虽然不是最好的,孩子们对自己的表演也有些失望。但我对他们仍然充满了信心,我说:“不要泄气,我们今天的参与就是成功。我们得到的是比成绩更宝贵的经验。我们明年一定可以比这次更成功!”学生和家长非常赞同我的话。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技艺,也学会了如何欣赏与表现作品。我们的比赛结束了,我仍然要求学生继续欣赏音乐比赛,多向别人学习好的经验,而不是仅仅关注名次。
总之,音乐教师运用丰富的手段,开展开放性、多样性的音乐活动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深入情境,促进显性情境与隐性情境相结合,课内情境与课外情境相结合,能促进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并转化为学生在音乐鉴赏能力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音乐欣赏情境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以教师为中心,而情境教学下的学生则在短时间内学习兴趣与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能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是发现者、探究者。情境教学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其次,师生在情境教学中加强了互动,生成了新的、美的情境。传统教学表面上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而情境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发展与变化,并及时调整着自己的步伐,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方式方法。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高效率地学习着。课堂上营造出和谐的、未经预设的美的情境,这激励着师生共同发展与进步。
另外,因为在课题实验阶段学生尝到了甜头,使得他们对自己将来的音乐学习有了新的需求,并指引着他们将来的音乐生活。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时常为学生有意想不到的表现而感动、惊喜并快乐着,也因为学生的创造而生成了许多新的思考,有了从未有过的体验,自身的素质也得以提高。
在音乐欣赏中的情境教学的实验过程中,同样发现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如果再高一些,教学手段如果更丰富一些,能为学生创设更优化的教学情境,促进音乐欣赏教学更有效地发展。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情境教学是永无止尽,是值得我继续探究的,也是任重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