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生态摄影家王江:情迷“捕虫”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x76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天气的转暖,大地万物复苏,我们会发现,身边不仅有色彩艳丽的花花草草,昆虫舞动翅膀的身影也时时刻刻映入眼帘。花丛中飞舞的绚丽蝴蝶、草丛中捕食的螳螂、荷花枝头伫立的蜻蜓……跟这些小小的昆虫一起忙碌起来的,还有热爱昆虫的摄影家王江。
  十几年来,王江一直将相机镜头对准这些微小的生命,一看到昆虫就会穷追不舍,几近到了痴迷的地步。野外、灌木、公园是他“逐虫”的战场;寻觅、观察、拍摄是他“捕虫”的手段。王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耗费无数光阴投入昆虫的摄影创作。从用光起步阶段,逐渐钻研到如今高超的专业水准,背后凝聚了几十万张“摄虫”的功夫。他感受着光影定格的乐趣,并沉浸于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本期,王江做客“生态摄影家”栏目,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他的拍摄经历与体会。(以下J代表记者,W代表王江)
  J:为什么对拍摄昆虫情有独钟?
  W:从小我就喜欢昆虫,不管是飞的、唱的、跳的、爬的都往家里抓。回到家,把抓到的虫放到罐头瓶里,再给它们添点新鲜的草喷上点水,模拟一个世外桃源。后来,我长大了,渐渐地我明白了要想跟昆虫做朋友,首先应该去保护它们,而不是到处去捕捉它们。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为了向人们宣传如何保护好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如何让昆虫世代繁衍下去,我端起了相机,行走在草丛中,跟昆虫真正打起了交道。
  只要有空闲,我要么约几个影友,要么独自一人,背着相机、扛着三角架,去山里寻找昆虫的踪迹。跟在昆虫屁股后面跋山涉水、东奔西跑。在旁人眼里我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虫人”了。
  J:您认为拍摄昆虫首先要了解哪些专业知识?
  W:昆虫种类繁多,行踪隐秘,生活环境不同,生命长短各异(有的只存活24小时,有的仅睡眠就17年)。要拍摄它们,就要全天候盯住它们,掌握它们的生活习性:诸如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它们?它们以什么为食?谁是它们的天敌?它们何时觅食、睡觉、迁徙?它们有无联络信号?它们怎样谈情说爱、如何繁殖后代?要掌握这些信息实属不易,但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无从深入地拍摄昆虫。
  J:拍摄的过程中应该挺艰苦的吧,有没有什么难忘的拍摄经历?
  W:当然,行走在深山野林,什么苦没吃过。有一次拍青蛙的经历,直到现在我都心有余悸。那是初夏的一个清晨,风和日丽,枝繁叶茂。一大早,我背着相机,扛着三脚架,腰间别着一大瓶自己灌的白开水,踏上去郊外的路,打算去拍虫。到达目的地,顾不上欣赏沿途风光,我开始不停地穿梭在两边长满不同植物的小道上寻找昆虫的行踪。突然,我发现一对绢粉蝶在翩翩起舞。我本能地顺着蝴蝶飞的方向追了过去,追着追着就追到了一片长着芦苇的小河泡子旁边。这个季节芦苇还小,遮盖不住河面,绢粉蝶无法藏身。
  正当我专心致志地准备去接近那对绢粉蝶的时候,无意中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目标——不远处,一对青蛙正在长满浮萍的暗礁上交尾。这样难得的画面使我兴奋得心脏加速跳动,紧张得我动作都不协调了。我在心里告诫自己要镇定,因为青蛙是非常敏感的,稍有动静就会双双投河“殉情”。我慢慢地趴在地上,缓缓地朝着那对青蛙爬去。大约七八米的距离,我竟用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终于,青蛙进入了我的拍摄视野,我贪婪地按动着快门……
  正当我思考着该怎样用不同的光圈来表现正在交尾的青蛙的时候,忽然感觉右腿脚踝处有点沉重和肿胀。开始我以为是早晨趟露水裤腿湿了造成的,这对我来说是常有的事。但细一品又觉得不太对劲,怎么光是右腿,左腿却没有这种感觉?我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好家伙,一条蛇正吐着芯子向我示威,它的下半身紧紧缠着我的右小腿!刹那间,我的身子像装了弹簧一样,腾地蹦了起来,连喊带踹,拼命挣扎。也许是我的呼喊和挣扎搅乱了蛇的斗志,也许是它只想吓唬我一下,并没有进一步攻击的意思,它非常快速地撤退了。我惊魂未定地看着这条蛇渐行渐远,这才辨认出来,那是一条毒蛇,俗称“野鸡脖子”。如果真被咬到,后果不堪设想啊。这件事到现在想起来还让我心有余悸,但却并没有打消我继续下去的勇气。后来想一想,蛇是青蛙的天敌,你用镜头对准青蛙,蛇还以为你跟它争食呢,缠绕一下是警告,没咬你已是万幸。(如图《一对青蛙交尾》)
  在这里,我要给广大生态摄影爱好者提个醒,外出拍摄昆虫必备的几样东西:高腰登山鞋、手电筒、雨具、水壶、工具书、驱蚊药水等。上山拍昆虫免不了要跟各种毒虫、蛇、蜂打交道,要有足够的心里准备,举手投足都要处处小心。当你卧在草丛中,端着镜头瞄准猎物时,切勿忘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免发生意外。
  J:拍昆虫的最佳时间是何时?
  W: 在东北,拍摄昆虫的周期比南方要短很多。就拿我们沈阳来说,一年中,沈阳的无霜期只有180多天,而拍摄昆虫一般要抢在下霜之前,因而每年的5月到10月是拍摄昆虫的最佳时期。
  据我多年的摸索,在一天当中,清晨和傍晚是理想的拍摄时间。因为,清晨的气温相对比较低,湿度大,昆虫大多处在睡眠状态,即便个别昆虫醒了也无法活动——它们必须先把身上的露水晒干,这就为拍摄赢得了时间。而傍晚,太阳要下山之前,昆虫基本上都选好了要过夜的地方,这个时间昆虫是不太愿意活动的。此时,也是表现逆光昆虫的绝佳时间。掌握了昆虫的这些特点,野外拍摄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J:虫虫的迷人细节全靠光影来呈现,在用光方面您是怎么选择的?
  W:要拍出理想的照片,对光线的理解非常重要。摄影艺术,其实就是光影艺术,掌握了基本的用光方法,才能拍出质量较高的片子。
  先说说顺光手法表现昆虫。顺光就是我们的相机与光源是在同一个方向对着昆虫,这样的方向会使我们的微距镜头的接触面得到足够的光线,拍出的昆虫很有质感,画面细腻丰满。顺光的不足之处是,顺光照射下的被摄体亮度反差小,缺少明暗起伏的视觉节奏,拍摄蝴蝶、蜉蝣、蜻蜓还可以,拍摄象甲、螽斯之类的昆虫,就显得平淡,缺乏立体感了。   再说说逆光手法表现昆虫。逆光是指从昆虫的背面射过来的光线。逆光的特点是光线变化多,画面反差大。主体(昆虫)大多处于阴影中。用逆光手法表现昆虫,有极强的表现力,逆光拍摄时要使用遮光罩,以避免阳光直射镜头,使画面形成灰雾状或产生眩光。必要时,可在镜头前方用帽子遮挡一下,也能起到满意的效果。逆光适合表现有棱角的昆虫,比如螳螂、竹节虫等。如果不想表现剪影效果,想让主体清晰明亮,同样逆光下,可以在昆虫的前方增设一个人造光源。就是我们常说的补光。闪光灯、小型反光板都可以起到补光的效果。顺光与逆光的使用要因虫因时因地而异,要在实践中摸索,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J:在器材和配件的利用方面有什么心得?
  W:俗话说“人巧不如家什妙”,现在的微距摄影爱好者大多装备了先进的摄影器材。不同品牌的数码相机和不同焦段的微距镜头,以及环形闪光灯、快门线等等。这些都是微距摄影所必备的,但从我多年的拍摄体会来看,除了这些先进的武器,在微距摄影中对三脚架有着特殊的要求和妙用,在选购三脚架时,一定要选择中轴可拆卸的那种。因为,昆虫弱小隐蔽或“地下活动”等特点,我们拍摄时必须是近距离低角度的,需要弯腰甚至趴在地上才能拍到,这样就需要把三脚架的中轴卸下来,把脚架劈开,支点放到最低,使脚架上的相机离地面大约15厘米左右。构成与昆虫平视的效果,拍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相反三脚架的中轴不可以拆卸,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在山里拍摄昆虫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些影友遇到低角度拍摄时总是遗憾地离开。
  我们在野外拍摄昆虫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刮风的天气,不管天气多好,总有风的伴随。每当你准备好相机对准昆虫的时候,一阵阵小风就会准时吹来,风会在炎热的夏天里给你带来一丝凉意,也会迅速地摧毁你所有的创作想法,可见想拍好一张生态摄影作品有多难。防风夹的出现,
  为我们解决了风天里出片难的问题。总之,使用好器材,加上细心发现,就不难 拍到清晰自然的昆虫照片了。但摄影不仅仅是对拍摄对象的复印,对摄影的追求就是要在照片里融入更多、表现更多,这也是摄影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拍摄技术的娴熟运用是实现拍摄的基本手段。
  王江
  网名:得山
  沈阳广播电视台摄影记者
  沈阳职工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沈阳新闻摄影家协会理事
  沈阳华侨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沈阳市和平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2008年首届世界报道摄影节中,举办个人生态摄影作品展
  2009年获得大连豪迈杯全国摄影大赛生态类一等奖
其他文献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豹》里尔克(奥地利)  它身型优美、外表华丽、体格强壮;它不事张扬、行踪隐秘,喜欢独来独往;它脸上总是一副郁郁寡欢的神情,连咆哮声都显得过于沉闷,唯有眉宇间透露出一丝杀气;它整日静卧在丛林山涧,闲云野鹤一般懒散,事事都不放在心上。  当别的肉食动物为生计劳苦奔波,为保护领地你
期刊
位于北非的突尼斯,被誉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国家。海水是指地中海,火焰则是荒凉的撒哈拉沙漠。“火焰”意味着撒哈拉沙漠恶劣的环境,然而在这“地球上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的腹地,却有一个空旷、荒凉、绝美、神秘的“火星旅馆”,旅馆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景点,置身其中,宛若漫步火星。  当我坐上小飞机,在热风中直抵撒哈拉腹地时,飞行员指着空旷沙漠里一些白色的东西,告诉我这就是撒哈拉沙漠和著名的火星旅馆了。
期刊
今年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 我国今年确定的主题是“善待地球,保护环境”。从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开始到现在,全世界各地都在这一天举办活动,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联合国之所以要设立“世界地球日”,目的就是为了唤起人类爱护地球、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当中,地球是承载生命的摇篮。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在有文字记载
期刊
城外驿道的山水长城间,春天的第一抹新绿已渐染。和煦的春风和新开的野花将把长城最妩媚温暖的一面呈现出来,原本刚毅的城墙似乎也不再冰冷了。长城脚下,静静的流水,古树的嫩芽,桥下的野鸭,淘米的阿婆,春光里守城将士后裔的村落……第一时间,第一到达,在春天里,开始与古老长城的亲密接触。  抚宁县,现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所辖。明朝时为京师永平府辖。据《明史·地理志》载:抚宁县“旧治在阳河西,洪武六年(公元1373
期刊
在意大利阿尔卑斯的多洛米蒂山区,拿着相机随手一比划,都能得到媲美杂志封面的照片。这绝不是夸大其词,置身多洛米蒂山谷,才发现,世界上还有如此神奇的地方。多洛米蒂,上帝遗留在阿尔卑斯的后花园,美到让人惊叹。  每每提到阿尔卑斯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问:瑞士吗?殊不知,阿尔卑斯山跨越的地区很广,涉及的国家众多。瑞士、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斯洛文尼亚,这些国家境内都有阿尔卑斯山脉。我这里所说的,不是
期刊
感光度:ISO320° 快门速度:1/320秒 焦距:220毫米  相机型号:Canon EOS-1D X 曝光补偿:-0.3 光圈:f/7.1  “南极洲的原著居民是企鹅、海豹等动物,它们不会领着你去喝茶,不会邀请你去它们家中做客,甚至你还要给他们让路,但瞬间的回忆即成永恒,两次的南极之旅没有让我厌倦,如果可以,我还期待下一次的旅程。”  ——郎晓光  去年的11月5日,摄影家郎晓光第二次踏上了
期刊
随着摄影技术设备的发展,女性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观念的新工具。当女性从被看的位置上鼓足勇气走到照相机的取景框前,女性的作品通过摄影审视着她们周围的世界和她们自己,映现出她们的成就、挫折、她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她们为谋求与男性的平等而作的种种努力。摄影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她们更好地寻找并发现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  两年一届的会员作品展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创作成果最为重要的展现,在
期刊
明朝,一个10岁的男孩读书时有感而笑,母亲问他笑什么,男孩说:“全国有九州五岳,写这本书的人自夸他已走完了八州,攀登了四岳。这个人的志向并不远大,要是我,非要历九州、登五岳不可。”这个男孩就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想来这段故事,不少人已经耳熟能详。男孩长大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游历了九州五岳,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400多年前的徐霞客为什么旅行?    徐霞客为純粹的向往而
期刊
公元335年,古罗马帝国刚刚迁都到君士坦丁堡后不久,君士坦丁大帝便下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基督教皇家教堂,取名为“圣索菲亚”(Aya Sophia),意喻为“上帝的智慧”,教堂后来在一次大火中被焚毁。公元532年,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大帝动用了上万名工人,昼夜施工,花费了6年的时间和大量的黄金,终于将新圣索菲亚大教堂打造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教堂。大教堂建成之时,建造者查士丁尼大帝情不自禁地
期刊
在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的深山沟谷中,有一个神秘的古村落大汖村,“汖”,一个笔画简单的汉字,翻遍现代汉语词典,也不见它的身影。只有打开康熙字典,才能与它谋面。字典里注音pìn,但当地人念chàng。大汖人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所以取名“大汖”。    春天送暖,我慕名来到了这藏于太行山腹地,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庄,因为大山的阻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