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一、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任务是:(1)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体育知识;(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3)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4)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觉锻炼的态度。并且,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分析错误动作,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大、中专学校的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为主导。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是影响当前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任务是:(1)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体育知识;(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3)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4)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觉锻炼的态度。并且,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分析错误动作,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大、中专学校的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为主导。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是影响当前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