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技法指津

来源 :新校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科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它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从2006年以来,山东高考试卷中连续四年选用社科文章,且均放在第Ⅰ卷,全用客观题来考查。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了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仍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的地位。现就大家所关注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两个考点进行探讨。
  
  考点阐释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一考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并整合信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准确、快速、有效地搜索,选择获取符合要求的信息,能够比照题目辨别信息的正误。二是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这一考点,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它往往渗透到《考试说明》里规定的其他内容里,如考查“理解概念”“理解句义”“归纳要点”等,其实理解、归纳的过程又是筛选、整合的过程。它在山东近四年的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均考查到,也是其他省份社科类现代文阅读命题中的重点考查对象。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这一考点也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就是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把握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的框架,看出作者组织文章的基本思路,弄清文意的走向,弄清文章是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的,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
  这一考点在山东近四年的高考试题关于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均未体现,其他省份高考试题中也很少涉及。除2007年高考广东卷以一道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外,它并未在近几年各省高考试题社科类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出现。但是并不能说明这一考点不重要,因为“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思路”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层级;对文章结构的正确理解和分析,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进而准确理解全文内容。本考点可考查:分析文中较为特殊的段落的作用,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文章的思路等等。
  
  例题解析
  
   【例一】2009年山东高考试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佑坊而改称宝佑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①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问题一】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注意搜索并筛选原文中关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句子。第四段中明确写到:“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将此与选项A、选项B对照,可知A、B选项均属“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故均不合题意,不能选。第五段明确写到:“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将此与C项比较,知C选项亦是“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也不能选。D项是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断桥”已失去本义,已有了新的意义。由以上知答案为D。
   【问题二】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秉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根据各项意思,搜索、筛选与之意义相关的语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与各选项比较,看是否一致。
  第一自然段整段意义与A项有关,从中筛选、整合A项的意义:“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比较得知A项符合题意。
  第二段前半部分意义与B项有关,从中筛选、整合B项的意义:“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改称宝佑桥。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比较B项知其符合原文意思。
  第三自然段整段文意与C项有关,从中筛选、整合C项的意义:“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比较C项知其符合原文意思。
  第四段,“海盐才女李壬的诗”的作用即为D项考查内容。从中筛选、整合D项的意义是不可能的。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知,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是为了说明:“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以此论证“断桥”实为“簖桥”。而能“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的是陆游《稽山行》。所以,答案是D。
   【例二】
   2007年高考广东卷社科类文章阅读《创新与想象》(在此不再呈现原文)
   【问题】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
   【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包含科学真理,因而有科学性。
   【解析】解答这道试题,可先从分析文章的思路入手:本文围绕“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话题,提出“科学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观点。围绕这一话题和观点,文章安排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通过事例,分别论述了“科学性对艺术表达的重要性”“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像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第四自然段则是对上两段内容的总结与深化,论述“艺术与科学有重叠、有交融”。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在上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任何的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从而再一次回应了“创新与想象”的标题。
  
  技法指津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步骤及技法
  一是文题对应,锁定区域。在精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相应的信息筛选区域,在原文中圈点勾画,为筛选信息,最终确定答案作准备。一般选项只凭借对照某个段落或某个句子即可判断正误。而有些选项只靠某个答题区间还不能判断正误,因为相关信息还散布在其他段落。这时就得上下联系、瞻前顾后将答题区间扩大,在较大范围内前后对照。
  二是比较过滤,筛选整合。以文中相关信息为依据,对照比较选择项的表述,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筛选、转换、整合,看是否与选择项意义一致。有的选项对应的文中句子信息较复杂,就要对文中信息进行句子成分分析,压缩句子主干,去粗取精,提纲挈领。对散布在不同段落的信息还要根据需要进行剪辑、整合。
  三是排除干扰,披沙拣金。命题者往往会不动声色地设置错误选项。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改变,这时就要特别小心了。常见的干扰有:故意将“未然”表述为“已然”,将“主要”表述为“次要”,将“部分”表述为“整体”,将“无据”表述为“有据”,将“肯定”和“否定”颠倒,将“原因”和“结果”颠倒,将“彼”和“此”颠倒等。这样就要求同学们在比较中既要细心,又要明察秋毫。识破张冠李戴、夸大其词、答非所问、无中生有等迷局,让正确选项“浮出水面”。大家对干扰项的出现莫恐慌,它迷惑大家的同时,又可使错误项有破绽可寻,这样对错误的排除成了我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的阶梯,因为“错误是成功的向导”。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步骤与技法
  步骤:第一步,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第二步,细读各段,标示段意,显露文章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握全文的结构。
  技法:首先,扣中心,提纲挈领。文意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章标题、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如果语段有这些句子,会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重要参考。
  其次,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
  再次,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句子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远,间隙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不能作为同一个层次。
  当然,文章的具体结构是复杂多样的,在分析时不能死搬硬套,削足适履。在划分意义段时,常常遇到一些位于结合部位的自然段,既可归入前面,又可归入后边。这种段多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段。在这种情况下,应看它的内容侧重于哪一个方面。侧重于前,则归附于前;侧重于后,则归附于后。
其他文献
人类的学习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班图拉强调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确信我们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对人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  一些大家的成功更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汉代杨雄以善于模仿出名。王勃和李白都曾模仿过别人的诗句。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师的诗歌。鲁迅的26篇小说中就有16篇属于模仿之作,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品《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的小说同名。老作家林芹
期刊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0年山东高考数学阅卷。都说阅卷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事实也正是如此,时间紧,任务重,既要保质又要保量,因为这关系到考生的前途与命运,来不得半点马虎。通过这次阅卷,笔者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一、 阅卷流程简介    今年的山东高考数学阅卷继续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所有阅卷人员都接受了专业的培训,熟悉了评分细则及阅卷程序。评卷是“双评”,即有两位老师阅同一份试卷,分别打分,如
期刊
为自己种棵树    我的家乡渭北山区,春来植树是相沿甚久的习俗。每年春季万物复苏之际,人们便会在自己的庄前屋后、地畔道旁栽植树木。那一株株杏树、梨树、核桃树、椿树、苹果树栽下了,一片片嫩芽绿叶长出来了,一朵朵艳丽的花儿绽放了,绿树绕郭,杂树生花,小小山村就有了新的模样,人们脚步轻快地从树旁走过,就有了别样的好心情,一年的农事活动也就从这植树开始了。  曾去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古巴蜀人对树木的重视给我
期刊
“抽象函数”通常是指没有函数解析式,而只用函数的一般形式y =f(x ) 来限定和研究有关性质的函数问题,当然这只是我们平时的一种习惯叫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求对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符号y =f(x )要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很多同学常常感觉无从下手,甚至遇到这类问题就害怕,以致于在考试中常常失分. 今天,我们就通过三个具体问题,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一起来探讨一下它的实质,你会发现“抽象函数”真的不抽象,并不
期刊
集合这一部分内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为历年高考  的必考内容,高考中除了考查对集合基本概念的理解外,主要考查集合语言和集合思想做为一种重要数学工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由于集合部分的概念比较抽象,符号术语多,致使一些同学感到难以适应,常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造成解题失误 .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本文针对在学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提出了四处,帮助同学们掌握有关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注
期刊
The media are fateful as a tool. Although the prospect of working with the media may seem cowardly at first, you can reach hundreds and even thousands of people with one newspaper article or televisio
期刊
经过2007年以来3年高考独立出题的尝试,山东高考试题正逐步走向成熟。下面我们看一下这四年里的山东书面表达试题。  以下是2007年的山东高考书面表达的要求: 今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将招收一批免费师范生,学生毕业后须回生源所在省份的中小学任教十年以上,你愿意成为一名免费师范生吗?请陈述理由。  以下是2008年的山东高考书面表达的要求: 假设你是新华中学的学生张华,班里从外地转来一名同学李明,他
期刊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问 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期刊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    Words: 314Suggested time: 6 minutes   Scientists have discovered that stored blood loses a life-saving gas. This discovery may explain why a great number of p
期刊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应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但还应针对高考试题的难度,对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进行训练,否则能力的提高无法到位。难度的立足点应是中等类型及以上的题目,要善于将少量有难度和技巧的试题融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做到由易到难,化难为易,使自己的应考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运用“一主线,四同步”复习法,能比较好地处理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一主线”是指以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