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时期,张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商贸关系,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实现了中原文明与西北少数民族的第一次文化交融,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农作物物种输入。芝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中国的。
?最古老的油料作物
芝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料作物,在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有大约3000年的栽培历史。芝麻所在的芝麻科芝麻属大约有20个物种,绝大多数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上。芝麻这个物种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具体位置可能是在印度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那一片地方。考古证据表明,早在5500年前,当地居民已经把野生的芝麻驯化为一种农作物。英国考古学家富勒认为,芝麻先是向西传播,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由印度河流域文明传播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地域。在伊拉克发现的、来自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碳化芝麻种子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
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间,芝麻向西传入了埃及,向东则传到了印度半岛的东部和南部,被喜马拉雅山脉和南亚、东南亚的热带丛林挡住了前进的步伐。在公元前最后的一个千年里,芝麻逐渐扩散到整个中东地区,并最终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汉帝国。
?最早的文字记录
芝麻不是中国原产的,但对芝麻最早的确凿的文字记载却是用汉字写下的。成书于西汉元帝年间的《急就篇》里就有“稻黍秫稷粟麻秔”,然而这个“麻”没有明确指芝麻。真正最早明确提到芝麻的文献是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释饮食》:“胡饼……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胡饼是西域传来的食物,上面放了芝麻,在东汉非常流行,甚至皇帝都爱吃。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在所著的《续汉书》中说,汉灵帝很喜欢吃胡饼。胡饼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唐宋。这种食物流传到今天,演变成各种形态的芝麻烧饼,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绝佳例证。
?從粮食到修仙
芝麻的传入,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很快发现,芝麻这种粮食很好种,产量高,味道好,直接炒熟就能用来填饱肚子,比传统的“麻”(杂粮)强多了。芝麻还有一个优点,即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促进土壤熟化。开垦荒地时,先种一两年芝麻,再种其他农作物,能减少除草的成本,并获得较好的收成。王祯在《农书》里记载:“今汉、沔、淮、颍上,率多创开荒地,当年多种脂麻等种,有收至盈溢仓箱速富者。”齐武帝永明年间建立常平仓(国家级的战略粮食储备)时,芝麻在江淮一带是直接当作粮食来收购的。
中国人对芝麻喜爱过甚,不满足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美食。东晋葛洪在《抱朴子》里说:“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湿补衰老也。”这是芝麻进入滋补药材界的证明。其后历代的道教文献和神怪小说里,胡麻饭是修道之人乃至仙人的食物。记载了芝麻保健功效的药书更是数不胜数。
?淡出餐桌,献身榨油
胡麻饭淡出普通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于公元6世纪前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榨油技术的进步,让芝麻产生了比直接填饱肚子更大的价值。最初的本土油料作物是麻和荏(紫苏),产量和出油量较差。芝麻引发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榨油变革(第二次是南宋时发展出优良的油用芸薹品种,第三次是明朝传入、清朝推广的花生。至于大豆,因为出油率低,反而是到了近代才成为产油的主力)。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芝麻油压榨工艺是生榨,榨出来的油主要用于点灯照明,以及战争中用于火攻。6世纪时,芝麻油进入了化妆品界(发油)和兽药界(驱治牛虱)。到了唐宋,炒熟芝麻之后再压榨的技术成为了主流,让出油率大大提升。宋朝的芝麻出油率可达33%,冠绝当时所有油料作物,当时的食用油几乎全是芝麻油。“胡麻”这个名字,也渐渐变成“油麻”,乃至更为文雅的“脂麻”——这是“芝麻”名字的另一个可能的来历。明代以后,芝麻已经很少用来单独食用。到如今,常见的大量使用芝麻的食物,大概只有芝麻糊和芝麻酱了。
?最古老的油料作物
芝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料作物,在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有大约3000年的栽培历史。芝麻所在的芝麻科芝麻属大约有20个物种,绝大多数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上。芝麻这个物种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具体位置可能是在印度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那一片地方。考古证据表明,早在5500年前,当地居民已经把野生的芝麻驯化为一种农作物。英国考古学家富勒认为,芝麻先是向西传播,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由印度河流域文明传播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地域。在伊拉克发现的、来自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碳化芝麻种子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
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间,芝麻向西传入了埃及,向东则传到了印度半岛的东部和南部,被喜马拉雅山脉和南亚、东南亚的热带丛林挡住了前进的步伐。在公元前最后的一个千年里,芝麻逐渐扩散到整个中东地区,并最终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汉帝国。
?最早的文字记录
芝麻不是中国原产的,但对芝麻最早的确凿的文字记载却是用汉字写下的。成书于西汉元帝年间的《急就篇》里就有“稻黍秫稷粟麻秔”,然而这个“麻”没有明确指芝麻。真正最早明确提到芝麻的文献是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释饮食》:“胡饼……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胡饼是西域传来的食物,上面放了芝麻,在东汉非常流行,甚至皇帝都爱吃。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在所著的《续汉书》中说,汉灵帝很喜欢吃胡饼。胡饼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唐宋。这种食物流传到今天,演变成各种形态的芝麻烧饼,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绝佳例证。
?從粮食到修仙
芝麻的传入,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很快发现,芝麻这种粮食很好种,产量高,味道好,直接炒熟就能用来填饱肚子,比传统的“麻”(杂粮)强多了。芝麻还有一个优点,即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促进土壤熟化。开垦荒地时,先种一两年芝麻,再种其他农作物,能减少除草的成本,并获得较好的收成。王祯在《农书》里记载:“今汉、沔、淮、颍上,率多创开荒地,当年多种脂麻等种,有收至盈溢仓箱速富者。”齐武帝永明年间建立常平仓(国家级的战略粮食储备)时,芝麻在江淮一带是直接当作粮食来收购的。
中国人对芝麻喜爱过甚,不满足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美食。东晋葛洪在《抱朴子》里说:“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湿补衰老也。”这是芝麻进入滋补药材界的证明。其后历代的道教文献和神怪小说里,胡麻饭是修道之人乃至仙人的食物。记载了芝麻保健功效的药书更是数不胜数。
?淡出餐桌,献身榨油
胡麻饭淡出普通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于公元6世纪前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榨油技术的进步,让芝麻产生了比直接填饱肚子更大的价值。最初的本土油料作物是麻和荏(紫苏),产量和出油量较差。芝麻引发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榨油变革(第二次是南宋时发展出优良的油用芸薹品种,第三次是明朝传入、清朝推广的花生。至于大豆,因为出油率低,反而是到了近代才成为产油的主力)。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芝麻油压榨工艺是生榨,榨出来的油主要用于点灯照明,以及战争中用于火攻。6世纪时,芝麻油进入了化妆品界(发油)和兽药界(驱治牛虱)。到了唐宋,炒熟芝麻之后再压榨的技术成为了主流,让出油率大大提升。宋朝的芝麻出油率可达33%,冠绝当时所有油料作物,当时的食用油几乎全是芝麻油。“胡麻”这个名字,也渐渐变成“油麻”,乃至更为文雅的“脂麻”——这是“芝麻”名字的另一个可能的来历。明代以后,芝麻已经很少用来单独食用。到如今,常见的大量使用芝麻的食物,大概只有芝麻糊和芝麻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