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芝麻话沧桑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时期,张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商贸关系,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实现了中原文明与西北少数民族的第一次文化交融,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农作物物种输入。芝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中国的。
  ?最古老的油料作物
  芝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料作物,在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有大约3000年的栽培历史。芝麻所在的芝麻科芝麻属大约有20个物种,绝大多数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上。芝麻这个物种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具体位置可能是在印度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那一片地方。考古证据表明,早在5500年前,当地居民已经把野生的芝麻驯化为一种农作物。英国考古学家富勒认为,芝麻先是向西传播,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由印度河流域文明传播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地域。在伊拉克发现的、来自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碳化芝麻种子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
  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间,芝麻向西传入了埃及,向东则传到了印度半岛的东部和南部,被喜马拉雅山脉和南亚、东南亚的热带丛林挡住了前进的步伐。在公元前最后的一个千年里,芝麻逐渐扩散到整个中东地区,并最终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汉帝国。
  ?最早的文字记录
  芝麻不是中国原产的,但对芝麻最早的确凿的文字记载却是用汉字写下的。成书于西汉元帝年间的《急就篇》里就有“稻黍秫稷粟麻秔”,然而这个“麻”没有明确指芝麻。真正最早明确提到芝麻的文献是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释饮食》:“胡饼……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胡饼是西域传来的食物,上面放了芝麻,在东汉非常流行,甚至皇帝都爱吃。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在所著的《续汉书》中说,汉灵帝很喜欢吃胡饼。胡饼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唐宋。这种食物流传到今天,演变成各种形态的芝麻烧饼,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绝佳例证。
  ?從粮食到修仙
  芝麻的传入,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很快发现,芝麻这种粮食很好种,产量高,味道好,直接炒熟就能用来填饱肚子,比传统的“麻”(杂粮)强多了。芝麻还有一个优点,即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促进土壤熟化。开垦荒地时,先种一两年芝麻,再种其他农作物,能减少除草的成本,并获得较好的收成。王祯在《农书》里记载:“今汉、沔、淮、颍上,率多创开荒地,当年多种脂麻等种,有收至盈溢仓箱速富者。”齐武帝永明年间建立常平仓(国家级的战略粮食储备)时,芝麻在江淮一带是直接当作粮食来收购的。
  中国人对芝麻喜爱过甚,不满足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美食。东晋葛洪在《抱朴子》里说:“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湿补衰老也。”这是芝麻进入滋补药材界的证明。其后历代的道教文献和神怪小说里,胡麻饭是修道之人乃至仙人的食物。记载了芝麻保健功效的药书更是数不胜数。
  ?淡出餐桌,献身榨油
  胡麻饭淡出普通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于公元6世纪前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榨油技术的进步,让芝麻产生了比直接填饱肚子更大的价值。最初的本土油料作物是麻和荏(紫苏),产量和出油量较差。芝麻引发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榨油变革(第二次是南宋时发展出优良的油用芸薹品种,第三次是明朝传入、清朝推广的花生。至于大豆,因为出油率低,反而是到了近代才成为产油的主力)。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芝麻油压榨工艺是生榨,榨出来的油主要用于点灯照明,以及战争中用于火攻。6世纪时,芝麻油进入了化妆品界(发油)和兽药界(驱治牛虱)。到了唐宋,炒熟芝麻之后再压榨的技术成为了主流,让出油率大大提升。宋朝的芝麻出油率可达33%,冠绝当时所有油料作物,当时的食用油几乎全是芝麻油。“胡麻”这个名字,也渐渐变成“油麻”,乃至更为文雅的“脂麻”——这是“芝麻”名字的另一个可能的来历。明代以后,芝麻已经很少用来单独食用。到如今,常见的大量使用芝麻的食物,大概只有芝麻糊和芝麻酱了。
其他文献
我年轻时就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經长期治疗,时好时坏,行走困难;年老后,又患上了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经常失眠。经多方医治,症状没有明显减轻,于是,我开始琢磨用中药进行调理。  我查阅了《本草纲目彩色图集》《中药大辞典》等书,发现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的功效。我想,艾叶也许能缓解我的病痛,便积极行动起来,购买了艾叶、花椒和干姜,摸索出一套简单的调理方法:①将艾叶和花椒以5∶3的比例煮水泡脚;②
期刊
抚州市临川区青云峰街道伍塘村住着一位名叫苏谷英的老太太。她出生于1923年1月8日,今年已97岁,仍身体硬朗、步伐稳健。我慕名前去拜访,老太太竟然从厅堂的沙发上站起身欢迎。她身材偏瘦、头发全白,但声音洪亮,精神状态很好。我问她健康长寿有什么秘诀。她笑盈盈地说:“没有什么秘诀,我活到这个年纪,只记得一天天手脚不停地做事。”经过交谈,我总结了苏谷英的一些养生经。  家务劳作不停歇  苏谷英家住农村,作
期刊
从1929年参加革命,到1987年离休,整整奋斗了58个春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常委蔡顺礼中将,用他的一颗赤子心,谱写了一曲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对党的事业坚定不移、对党的工作任劳任怨的壮丽凯歌。  当好红军司号员  1913年,蔡顺礼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油田乡金鸡村。他从小失去父母,靠叔伯哥哥抚养长大。1929年,年仅16岁的他就报名参加游击隊。因为年龄小,游击队安排他当勤务兵。随着斗争的发展
期刊
说到保持心脏健康,有些因素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比如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等。但完全可以从生活方式入手,做一些于心脏有益的事情,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积极戒烟  吸烟是心脏健康最大的敌人,会引起血管炎症,升高血压,影响血脂,导致血栓。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数据,在引起心血管意外的可控危险因素里面,吸烟排第一位。戒烟1年,心脏病风险会下降50%;戒烟15年,患心脏病的风险与不吸烟者无异。  ★定期体检  
期刊
自古以来,金丝楠木名气极大,王公贵族趋之若鹜。民间传言,乾隆皇帝曾假借重修明朝陵墓的理由,偷取金丝楠木给自己用。后来,郭沫若等人对定陵进行考古发掘,发现里面的金丝楠木和乾隆裕陵里面的一样,证实了民间传言。连皇帝都不择手段,金丝楠木真有那么神奇吗?  ★金丝楠木是什么  金丝楠木并不是植物学名称,甚至不是标准的木材名称,只是个民间俗称,即带金丝的楠木。这个“楠木”并非植物学上的楠木,而是樟科楠属和润
期刊
看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当支教老师梁俊带着乌蒙山的孩子们出场,演唱清代袁枚的诗作《苔》时,电视机前的我不由得泪目。“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多好的一首诗啊!阳光照不着的绿苔,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因顽强的成长,迎来了灼灼其华。苔花虽微小如一颗米粒,但在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也要像牡丹那样,开出芬芳的花朵。乌蒙山地处偏远,发展落后,但梁俊老师教孩子们吟唱的古诗带给他们光明
期刊
现代社会汽车多得已经成了灾难,许多城市的马路上、人行道上、广场上、门廊下……凡是空地方,都停满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气体与日俱增,旱涝发生频繁,而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的死亡统计数据显示,自1899年发生第一起车祸以来,全球因车祸累计死亡3000余万人,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  虽然各国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减少汽车出行,却收效甚微,而在西班牙的本特佩德拉市,全城却没有一辆汽车,
期刊
我曾去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旅游,以了解欧洲街区制小区的实际情况。抵达巴塞罗那后,我到朋友拉特尔家住宿。第二天吃过早餐后我们外出,拉特尔打算坐车,我希望步行,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够欣赏风景。  途中我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走过几个街区制的小区,竟然都没有看见围墙,只是看到不断有车辆从居民的窗户下面通过,其中有不少是公共汽车。公交站台就在居民楼底层的窗户边,没有任何围墙阻隔。  我问拉特尔:“公
期刊
1960年7月中旬,时任沈阳京剧院院长的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先生亲率剧院100余位演职人员前往北京进行汇报演出,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文化部领导看完演出后认为表演很精彩,于是安排我们到中南海小礼堂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得到消息后,我们全体演职人员都特别兴奋。演出那天晚上,大家一进后台便立即紧张有序地忙碌起来,认真做着演出前的准备。当晚准备演出的剧目共三折:一是《海瑞背纤》
期刊
50多年前,我空军部队击落了一架从台湾飞来的U-2型高空侦察机,机身和飞行员落在原东山公社槐芳大队(今上饶市广丰区湖丰镇槐芳村),其他残骸则落在原大南公社(今广丰区大南镇)范围。  我当时在大南公社办公室工作。1963年11月1日下午2时许,我和当时的公社副书记陈能行同志在办公室里聊天。他下午要去县里参加会议,在办公室等玉山去广丰的客车。当听到外面有“嗡嗡”声传来时,我说:“陈书记,客车来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