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创作是我们造型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满足人们对于求知和创造的快感需求。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艺术家各种能力的体现,艺术的珍贵之处也是他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但是这些的产生是建立在各种时代背景下的,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沉淀,创新更不应该只是追求表面的个性与不同,个性是由内而外的是有内涵的。当代艺术创作更是在多元的发展,首先艺术性是第一位的,没有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思想上或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关键词:艺术创作;创新;个性
如今的绘画已经多元化,包容性也很强。随着IT时代的到来,架上绘画、装置早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绘画界。声、光、电、食物,等也都开始成为艺术家们的媒介,纷纷上演着一场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的盛宴。可当这种形式在愈演愈烈的时候,作为艺术家或者渴望得到更多关注的艺术家的求新思想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每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是艺术家独特性的体现。可是如果一味的为了与众不同而盲目的寻找一种途径,这对艺术创作来说仿佛是走进了死胡同。艺术创作主要是属于艺术性与内在思想性的统一体,当然也有纯形式的作品。首先艺术性是第一位的,没有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思想上或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艺术家各种能力的体现,艺术的珍贵之处也是他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喜新厌旧”也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但是艺术创新应该是建立在各种时代背景下的,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沉淀的,创新更不应该只是追求表面的个性与不同,个性是由内而外的。创作是造型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满足艺术家对于求知和创造的快感需求。当代艺术作品也悄然进入市场这个温床,于是宣传在艺术市场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艺术作品不是靠市场规范或准绳来制约的。把“创新”当作幌子,把“个性” 当作外衣。一些所谓的“艺术家”知道“创新”能吸人注意,又能标榜时尚,“个性”“创新性”又几乎成了当下艺术界唯一认同度高的标准,媒体也更是给这些“创新者”提供舞台。于是“创新”成为时尚,成为艺术家掠取功名的“敲门砖”。在此,不是反对创新,更是提倡创新,但创新是有前提的。我们在强调创新时,千万不可以忘了绘画还是要有美感的,还是要有内涵的,还是不能违背艺术规律的。
以“新”为美,以“怪”为美等等现象纷纷出笼。这就给所谓创新者有了空子可钻,于是有人认为只要是新的就是美的。为创新而创新,在以审美为主的绘画中是不成立的。值得一提的是,“审美疲劳”是存在的,一种美看久了也会麻木的,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美,正所谓“绚烂之极复归平淡”;那么追求新颖也就成了很多艺术家的目的。如创作于2006年的“人体悬挂”行为艺术,由四个“80后”在北京798艺术区所做。参加悬挂者事先吃消炎药、打麻醉,然后用铁钩穿过自己身上的皮肉吊挂起来,用时7分钟,过程场面血腥,但被挂者还是表现得很轻松。再如媚俗艺术的纷至沓来,各种变形的复制,甚至一些行为艺术的部分创作者更以自虐、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直接挑战人性和道德的极限。总之,为了新颖,艺术家们开始冥思苦想。但创新并不能作为绘画创作的目的,画出有主观感受、有审美价值、有个性、有格调的作品才是目的所在。又如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带着深厚的中国的文化底蕴,又有当代人对国际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暗喻。他的《延伸长城一万米计划》使用中国的十大发明之一火药,进行创作,将“破坏”的观念进行到底。这是真正有意义的创新。
“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古人说的很对。其实艺术再怎么变化发展都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取材。面对的同样的客观事物但是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却大不相同。因此在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上也就不同,不应该盲目地去创作,在创作之前更重的是怎么去想,先要懂得如何“构思”!落笔前先酝酿一下自已的心绪,好充实灵感。以自已的方式抓住灵感,把握好自已的最佳状态,随时都能从生活当中找到灵感来源。抓住能脑中一闪而过的任何亮点,记录下生活中不同的事物,积累和储存它们,就是积累和充实的创作空间,储存艺术生命。当登上一个新的阶梯时,就会面对新的问题,这时就要重新充实自已,才能跨越自我,提高一个新层次。
总之,艺术创作应注重创作构思,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探索适合于自己特点的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探索,否定,再探索,这样反复地进行着。从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是创作的原则。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每个艺术家对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偏爱,形成这种偏爱是有多种原因的。除了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画家的情感和各种修养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艺术构思是中心环节。在构思过程中,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力求构思完美。更需要专业技能的濡染,宽厚学识的激活,想象力的引导。勇敢地跨越自已才能發现创作的新大陆。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弗兰契娜,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布莱顿·泰勒(英)《当代艺术》,第9页,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G月版.
[3]叶永青,《中国当代艺术应在历史蜕变中有所作为》《艺术评论》,2009年第12期
[4]高名璐,《墙一一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童燕康, 《激活创意思维:置换同构》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第1版
关键词:艺术创作;创新;个性
如今的绘画已经多元化,包容性也很强。随着IT时代的到来,架上绘画、装置早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绘画界。声、光、电、食物,等也都开始成为艺术家们的媒介,纷纷上演着一场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的盛宴。可当这种形式在愈演愈烈的时候,作为艺术家或者渴望得到更多关注的艺术家的求新思想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每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是艺术家独特性的体现。可是如果一味的为了与众不同而盲目的寻找一种途径,这对艺术创作来说仿佛是走进了死胡同。艺术创作主要是属于艺术性与内在思想性的统一体,当然也有纯形式的作品。首先艺术性是第一位的,没有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思想上或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艺术家各种能力的体现,艺术的珍贵之处也是他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喜新厌旧”也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但是艺术创新应该是建立在各种时代背景下的,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沉淀的,创新更不应该只是追求表面的个性与不同,个性是由内而外的。创作是造型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满足艺术家对于求知和创造的快感需求。当代艺术作品也悄然进入市场这个温床,于是宣传在艺术市场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艺术作品不是靠市场规范或准绳来制约的。把“创新”当作幌子,把“个性” 当作外衣。一些所谓的“艺术家”知道“创新”能吸人注意,又能标榜时尚,“个性”“创新性”又几乎成了当下艺术界唯一认同度高的标准,媒体也更是给这些“创新者”提供舞台。于是“创新”成为时尚,成为艺术家掠取功名的“敲门砖”。在此,不是反对创新,更是提倡创新,但创新是有前提的。我们在强调创新时,千万不可以忘了绘画还是要有美感的,还是要有内涵的,还是不能违背艺术规律的。
以“新”为美,以“怪”为美等等现象纷纷出笼。这就给所谓创新者有了空子可钻,于是有人认为只要是新的就是美的。为创新而创新,在以审美为主的绘画中是不成立的。值得一提的是,“审美疲劳”是存在的,一种美看久了也会麻木的,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美,正所谓“绚烂之极复归平淡”;那么追求新颖也就成了很多艺术家的目的。如创作于2006年的“人体悬挂”行为艺术,由四个“80后”在北京798艺术区所做。参加悬挂者事先吃消炎药、打麻醉,然后用铁钩穿过自己身上的皮肉吊挂起来,用时7分钟,过程场面血腥,但被挂者还是表现得很轻松。再如媚俗艺术的纷至沓来,各种变形的复制,甚至一些行为艺术的部分创作者更以自虐、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直接挑战人性和道德的极限。总之,为了新颖,艺术家们开始冥思苦想。但创新并不能作为绘画创作的目的,画出有主观感受、有审美价值、有个性、有格调的作品才是目的所在。又如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带着深厚的中国的文化底蕴,又有当代人对国际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暗喻。他的《延伸长城一万米计划》使用中国的十大发明之一火药,进行创作,将“破坏”的观念进行到底。这是真正有意义的创新。
“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古人说的很对。其实艺术再怎么变化发展都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取材。面对的同样的客观事物但是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却大不相同。因此在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上也就不同,不应该盲目地去创作,在创作之前更重的是怎么去想,先要懂得如何“构思”!落笔前先酝酿一下自已的心绪,好充实灵感。以自已的方式抓住灵感,把握好自已的最佳状态,随时都能从生活当中找到灵感来源。抓住能脑中一闪而过的任何亮点,记录下生活中不同的事物,积累和储存它们,就是积累和充实的创作空间,储存艺术生命。当登上一个新的阶梯时,就会面对新的问题,这时就要重新充实自已,才能跨越自我,提高一个新层次。
总之,艺术创作应注重创作构思,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探索适合于自己特点的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探索,否定,再探索,这样反复地进行着。从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是创作的原则。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每个艺术家对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偏爱,形成这种偏爱是有多种原因的。除了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画家的情感和各种修养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艺术构思是中心环节。在构思过程中,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力求构思完美。更需要专业技能的濡染,宽厚学识的激活,想象力的引导。勇敢地跨越自已才能發现创作的新大陆。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弗兰契娜,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布莱顿·泰勒(英)《当代艺术》,第9页,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G月版.
[3]叶永青,《中国当代艺术应在历史蜕变中有所作为》《艺术评论》,2009年第12期
[4]高名璐,《墙一一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童燕康, 《激活创意思维:置换同构》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