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我们发现,在有些地区,教师的流动趋势呈现单向倒流现象,造成农村师资缺乏现象更加突出,而城镇教师却相对过剩,许多“可造”之才“无用武之地”。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教育均衡化”着眼,积极采取“校际互动”措施,优化教学环境,激发教师热情,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以待遇吸引教师流动。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要保证农村教师的待遇高于城镇教师,明确规定流动教师应当享有的待遇和补助;在评优和评选先进方面,农村学校应该获得一定的比例;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农村教师和流动到农村的教师要有倾斜政策。
如出台的“城镇学校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要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评优时,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优先考虑”等政策要认真地落实下去,将会给城乡教师的流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师管理,关键是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科学有效的激励是学校领导调动教师积极性、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构建激励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尽量满足教师适当合理的需要,持续激发教师积极的工作动机,驱动引导教师个体自我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以制度保障教师流动。现在很多地方为了让一些教师能到农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开始承诺得很好,等安插下去了,当初的承诺就成了“空头支票”,造成很多老师“去得容易、回来困难”的局面,有的老师根本就是“有去无回”,只等退休。教育行政部门“失信于民”,致使教师流动出现阻碍。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具体政策和制度,给“流动老师”一颗定心丸,要保证“流动自如”,稳定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有些地方出台了《教师定期轮换制度》,规定教师每三年轮换一次,促进了校际教师均衡发展,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城乡差别,从本地实际出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轮换过程中,建立《跨校联合教研的理论学习与体制创新制度》,开展《跨校际联合教研的联合备课与合作研究》等,更能保证教师流动后能在内涵上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价值引领教师流动。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找到自身的生存价值,有了价值感才能具备高尚的职业感,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引导教师在流动岗位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农村教师其实比城镇教师更需要这种价值体现,有一句话说得好:“给我一点阳光,我也会灿烂。”这“阳光”不需要太多,有了,他们回馈社会的将是一片金色满园的芬芳。让流动教师展示课堂成果,让流动教师交流教育经验、奉献才艺,给流动教师配上专业发展导师,让流动教师参加学术沙龙,等等。
价值引领的关键是加强流动教师的培训。由于区域文化、教学评价、教学对象、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教师流动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改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专业技能培训和区域文化顺应相结合,把常规培训和网络学习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以生活吸引教师流动。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流动教师能够植根于不同的生活实践环境,为教育实践注入源头活水。农村小学有它特定的优越教育环境,与城镇小学对比,它在教育硬件和软件上虽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但也有许多方面是城镇学校教育可望而不可求的。农村小学每班学生数比较少,是开展小班化教学最好的资源;农村小学由于它本身所处的农村环境优势,有很多教学资源是可以随手可得的;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淳朴、热情,对每位老师是相当的信任和尊敬;农村小学的孩子单纯、可爱,特别喜爱听老师的话……教师流动到农村后,多了外出听课、网络学习、引进专家和外出培训的机会;通过多层面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得到必要和应有的提升,得到成长的机会,获得成长带来的快乐,以快乐之心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教育事业。
一、以待遇吸引教师流动。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要保证农村教师的待遇高于城镇教师,明确规定流动教师应当享有的待遇和补助;在评优和评选先进方面,农村学校应该获得一定的比例;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农村教师和流动到农村的教师要有倾斜政策。
如出台的“城镇学校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要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评优时,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优先考虑”等政策要认真地落实下去,将会给城乡教师的流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师管理,关键是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科学有效的激励是学校领导调动教师积极性、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构建激励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尽量满足教师适当合理的需要,持续激发教师积极的工作动机,驱动引导教师个体自我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以制度保障教师流动。现在很多地方为了让一些教师能到农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开始承诺得很好,等安插下去了,当初的承诺就成了“空头支票”,造成很多老师“去得容易、回来困难”的局面,有的老师根本就是“有去无回”,只等退休。教育行政部门“失信于民”,致使教师流动出现阻碍。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具体政策和制度,给“流动老师”一颗定心丸,要保证“流动自如”,稳定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有些地方出台了《教师定期轮换制度》,规定教师每三年轮换一次,促进了校际教师均衡发展,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城乡差别,从本地实际出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轮换过程中,建立《跨校联合教研的理论学习与体制创新制度》,开展《跨校际联合教研的联合备课与合作研究》等,更能保证教师流动后能在内涵上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价值引领教师流动。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找到自身的生存价值,有了价值感才能具备高尚的职业感,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引导教师在流动岗位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农村教师其实比城镇教师更需要这种价值体现,有一句话说得好:“给我一点阳光,我也会灿烂。”这“阳光”不需要太多,有了,他们回馈社会的将是一片金色满园的芬芳。让流动教师展示课堂成果,让流动教师交流教育经验、奉献才艺,给流动教师配上专业发展导师,让流动教师参加学术沙龙,等等。
价值引领的关键是加强流动教师的培训。由于区域文化、教学评价、教学对象、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教师流动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改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专业技能培训和区域文化顺应相结合,把常规培训和网络学习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以生活吸引教师流动。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流动教师能够植根于不同的生活实践环境,为教育实践注入源头活水。农村小学有它特定的优越教育环境,与城镇小学对比,它在教育硬件和软件上虽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但也有许多方面是城镇学校教育可望而不可求的。农村小学每班学生数比较少,是开展小班化教学最好的资源;农村小学由于它本身所处的农村环境优势,有很多教学资源是可以随手可得的;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淳朴、热情,对每位老师是相当的信任和尊敬;农村小学的孩子单纯、可爱,特别喜爱听老师的话……教师流动到农村后,多了外出听课、网络学习、引进专家和外出培训的机会;通过多层面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得到必要和应有的提升,得到成长的机会,获得成长带来的快乐,以快乐之心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