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顾颉刚“层累地造成古史”的观点以为:中国早期历史神话与史实混杂,真实的时代越靠后,传说的历史反而越提前。少林武术的创拳偶像体系的产生,也完全符合这一规律。研究认为紧那罗为始祖说出现于明代正德年间,昙宗为始祖说出现于明万历年间,达摩为始祖说出现于乾隆至民初,僧稠、慧光为始祖说则出现于民国中期,再晚则有少林武术始祖为退黄巾的老僧之说。而少林武术的真正产生时间,应该就在元末明初。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少林武术;层累;创拳偶像体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12-05
顾颉刚先生曾提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即“层累地造成古史”。他认为:中国远古神话、历史不分,真实的时代越靠后,传说的历史反而越提前。例如盘古、女娲、三皇、五帝的所谓远古帝王序列,就是这样形成的。
五帝:《大戴礼记·五帝德》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也以这五人作为古代历史的开端,都把他们作为传说时代的名王来看待。据考证,《史记》和《大戴礼记》所载,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学者的说法。其中尧舜的故事比较可信,其他如黄帝、颛顼、帝喾等,如果将之视为原始部落首领,应该也有迹可寻。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又以太皞、少皞、黄帝、炎帝、颛顼等为五帝。
三皇:三皇的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的《白虎通》,有伏羲、神农、祝融;伏羲、神农、燧人;天皇、地皇、人皇等数种说法。
女娲:虽然屈原在《天问》中就说过:“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但以黄土造人以五彩石补天的女娲的完整形象,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
盘古: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其文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据此可以列出如下序列:
传说历史 真实时代
盘古 三国
女娲 东汉
三皇 西汉
五帝 春秋战国
真实的时代越靠后,传说的历史反而越提前,这就是所谓“层累地造成古史”。
应该说,“层累地造成古史”的规律,是宗法—农耕文明的特点使然。始终依附、流连于土地的人民,必然深深留恋、植根于土地,并习惯于追寻最远最深的根。所以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物,中国人都认为是愈“老”、愈“古”,愈有价值。
这一规律亦左右着少林武术诞生的传说,历史与神话交织,少林武术的偶像体系也是层累地造成的。
程宗猷[1]《少林棍法阐宗》云:“元至正间,红军作难,苦为教害。适爨下一人出慰曰:‘惟众安稳,我自御之。’乃奋神棍,投身灶炀,从突而出,跨立于嵩山御寨之上。红军自相辟易而退。寺众异之。一僧谓众曰:‘若知退红军者耶?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是也!’因为编藤塑像,故演其技不绝。”
程冲斗著《少林棍法阐宗》是万历四十四年,但程冲斗所据为今存《嵩山祖庭大少林寺那罗延神示迹碑》,碑云:“大元至正十一年辛卯三月二十六日巳时,颖州红巾初起,大乱来至。少林有一圣贤,先在厨中作务,数年殷勤,负薪执爨,蓬头跣足,单裩形赤,朝暮寡言,不动众念,无姓贯名,常修万行。次日,红巾临寺,圣贤持一火棍,独镇高峰,红巾畏之而退。即时则没,后觅不见,乃知菩萨示迹,永为少林寺护法,坐伽蓝之地。”
《示迹碑》立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显然,在此之前或至迟到这一年,已经有了把紧那罗作为少林武术偶像的传说。紧那罗是少林武术偶像体系出现的第一个偶像。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恪守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对邪妄的人与事,一般都持不屑与否定的态度。因此,他们对紧那罗神退红巾、传棍法的神话,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清初景日昣《说嵩》即云:“少林紧那罗殿,在大殿东西向,奉神三象,裸体执棍,灵动欲活,前向如将仆。中象扶摩之,动辄移时,旁两象不动也。见者无不肃然。史载元成宗大德中,建天寿万宁寺,寺中塑秘密佛,形象丑陋。皇后幸寺,见之恶焉,以帕障面而过。少林象盖秘密佛也。御寇之说,其信然?”①唐豪先生[2]亦赞同景氏观点,他说:“象设秘密,蒙俗所尚,故少林于元代,当早有紧那罗殿。”“必先有紧那罗殿,然后始得附会。景氏谓为秘密佛类,实独到之见。”
士大夫对密宗男女修行大法、及立裸体交媾塑像等,当然视为邪妄;对将这种密宗佛附会为少林武术祖师的传说,肯定也不屑一顾。与程宗猷同时的万历年间士大夫,不会没有听到这个传说,但他们在诗文中却没有只言片语提及,更不要说赞同这个传说了。
追溯少林武术历史,不难发现,关于少林武术的祖师,士大夫们倒宁愿将荣光归于少些神话色彩的人物。于是少林武术偶像体系第二个偶像昙宗登场了。
昙宗不是神话人物,而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少林寺僧,曾率领民众起义帮助李世民剿灭王世充、王仁则,并且因功被唐王朝赐封为“大将军僧”。
都穆《游嵩山记》云:“盖当时寺僧之立功者,十有三人。惟昙宗授大将军,其馀不欲授官,赐地四十顷。此可补《唐书》之缺,惜无有知之者。少林僧至今以武勇闻,则其所从来远矣。”②明嘉靖八年本《登封县志》前有都穆序一篇,③显然都穆大致即嘉靖时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王士性《嵩游记》云:少林寺“寺八百余僧,自唐太宗退王世充,赐昙宗官,僧各习武,艺俱绝。”④明代万历年间进士金忠士《游嵩山少林寺记》云:“从法堂前行,视碑刻林立。一碑载唐太宗为秦王时,遣僧书约起兵擒王世充,后僧中立功者十三人,惟昙宗拜大将军,余赐柏谷坞庄地四十顷,此即补唐书之阙。至今寺僧以武闻,从来远矣。”⑤明代万历年间曾任登封知县的傅梅,有《过少林寺二首》,其一为:“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功。”⑥
士大夫文人不是无足轻重的,他们有相当的话语权,他们所云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舆论。应该说正是从这时候起,少林寺僧才接受了助唐有功的昙宗等十三僧为少林武术先师的认识,并封昙宗为“头辈爷”。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少林武术;层累;创拳偶像体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12-05
顾颉刚先生曾提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即“层累地造成古史”。他认为:中国远古神话、历史不分,真实的时代越靠后,传说的历史反而越提前。例如盘古、女娲、三皇、五帝的所谓远古帝王序列,就是这样形成的。
五帝:《大戴礼记·五帝德》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也以这五人作为古代历史的开端,都把他们作为传说时代的名王来看待。据考证,《史记》和《大戴礼记》所载,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学者的说法。其中尧舜的故事比较可信,其他如黄帝、颛顼、帝喾等,如果将之视为原始部落首领,应该也有迹可寻。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又以太皞、少皞、黄帝、炎帝、颛顼等为五帝。
三皇:三皇的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的《白虎通》,有伏羲、神农、祝融;伏羲、神农、燧人;天皇、地皇、人皇等数种说法。
女娲:虽然屈原在《天问》中就说过:“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但以黄土造人以五彩石补天的女娲的完整形象,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
盘古: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其文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据此可以列出如下序列:
传说历史 真实时代
盘古 三国
女娲 东汉
三皇 西汉
五帝 春秋战国
真实的时代越靠后,传说的历史反而越提前,这就是所谓“层累地造成古史”。
应该说,“层累地造成古史”的规律,是宗法—农耕文明的特点使然。始终依附、流连于土地的人民,必然深深留恋、植根于土地,并习惯于追寻最远最深的根。所以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物,中国人都认为是愈“老”、愈“古”,愈有价值。
这一规律亦左右着少林武术诞生的传说,历史与神话交织,少林武术的偶像体系也是层累地造成的。
程宗猷[1]《少林棍法阐宗》云:“元至正间,红军作难,苦为教害。适爨下一人出慰曰:‘惟众安稳,我自御之。’乃奋神棍,投身灶炀,从突而出,跨立于嵩山御寨之上。红军自相辟易而退。寺众异之。一僧谓众曰:‘若知退红军者耶?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是也!’因为编藤塑像,故演其技不绝。”
程冲斗著《少林棍法阐宗》是万历四十四年,但程冲斗所据为今存《嵩山祖庭大少林寺那罗延神示迹碑》,碑云:“大元至正十一年辛卯三月二十六日巳时,颖州红巾初起,大乱来至。少林有一圣贤,先在厨中作务,数年殷勤,负薪执爨,蓬头跣足,单裩形赤,朝暮寡言,不动众念,无姓贯名,常修万行。次日,红巾临寺,圣贤持一火棍,独镇高峰,红巾畏之而退。即时则没,后觅不见,乃知菩萨示迹,永为少林寺护法,坐伽蓝之地。”
《示迹碑》立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显然,在此之前或至迟到这一年,已经有了把紧那罗作为少林武术偶像的传说。紧那罗是少林武术偶像体系出现的第一个偶像。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恪守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对邪妄的人与事,一般都持不屑与否定的态度。因此,他们对紧那罗神退红巾、传棍法的神话,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清初景日昣《说嵩》即云:“少林紧那罗殿,在大殿东西向,奉神三象,裸体执棍,灵动欲活,前向如将仆。中象扶摩之,动辄移时,旁两象不动也。见者无不肃然。史载元成宗大德中,建天寿万宁寺,寺中塑秘密佛,形象丑陋。皇后幸寺,见之恶焉,以帕障面而过。少林象盖秘密佛也。御寇之说,其信然?”①唐豪先生[2]亦赞同景氏观点,他说:“象设秘密,蒙俗所尚,故少林于元代,当早有紧那罗殿。”“必先有紧那罗殿,然后始得附会。景氏谓为秘密佛类,实独到之见。”
士大夫对密宗男女修行大法、及立裸体交媾塑像等,当然视为邪妄;对将这种密宗佛附会为少林武术祖师的传说,肯定也不屑一顾。与程宗猷同时的万历年间士大夫,不会没有听到这个传说,但他们在诗文中却没有只言片语提及,更不要说赞同这个传说了。
追溯少林武术历史,不难发现,关于少林武术的祖师,士大夫们倒宁愿将荣光归于少些神话色彩的人物。于是少林武术偶像体系第二个偶像昙宗登场了。
昙宗不是神话人物,而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少林寺僧,曾率领民众起义帮助李世民剿灭王世充、王仁则,并且因功被唐王朝赐封为“大将军僧”。
都穆《游嵩山记》云:“盖当时寺僧之立功者,十有三人。惟昙宗授大将军,其馀不欲授官,赐地四十顷。此可补《唐书》之缺,惜无有知之者。少林僧至今以武勇闻,则其所从来远矣。”②明嘉靖八年本《登封县志》前有都穆序一篇,③显然都穆大致即嘉靖时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王士性《嵩游记》云:少林寺“寺八百余僧,自唐太宗退王世充,赐昙宗官,僧各习武,艺俱绝。”④明代万历年间进士金忠士《游嵩山少林寺记》云:“从法堂前行,视碑刻林立。一碑载唐太宗为秦王时,遣僧书约起兵擒王世充,后僧中立功者十三人,惟昙宗拜大将军,余赐柏谷坞庄地四十顷,此即补唐书之阙。至今寺僧以武闻,从来远矣。”⑤明代万历年间曾任登封知县的傅梅,有《过少林寺二首》,其一为:“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功。”⑥
士大夫文人不是无足轻重的,他们有相当的话语权,他们所云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舆论。应该说正是从这时候起,少林寺僧才接受了助唐有功的昙宗等十三僧为少林武术先师的认识,并封昙宗为“头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