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课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问题导入、问题解决、问题导学模式,帮助学生应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知,提升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问题导学;信息技术;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4-0083-01
初中生对计算机的理解能力尚处于初级状态,很多时候对于计算机的关联性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这种情况下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导学模式对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算规则,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艺术,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时过于抽象,对知识的生动化处理效果不好,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只能采用强行记忆的方式,对于所背诵的知识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在具体的动手操作练习中,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生搬硬套,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亟须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导入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课堂专注力的培养,同时能够有效降低课堂知识的单调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安全》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设计如下问题导入新课:大家平时在使用电脑上网的时候遇到过电脑中毒、死机等现象吗?电脑为什么会中毒?电脑中毒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搜索关于电脑病毒的相关知识并建立关于电脑病毒的知识体系。教师接着抛出媒体经常提到的特洛伊病毒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行了解关于特洛伊病毒的性质和影响。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查询网络来获得。在查到相关知识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并且引导学生去思考病毒与网络安全之间的联系,明白计算机网络安全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入法,可有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能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得知识,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关注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二、问题解决,立足学生实践
实践是掌握理论的重要方法,经过亲自实践的知识,相对来说记忆的时间更长久,理解的程度更深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并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课堂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真实感受,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论学习。
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尽量以学生熟悉的热点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入素材,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马航飞机失踪期间,教师以此作为问题的线索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思考马航飞机失踪这个信息是怎么快速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的。学生通过谈论,可以做出很多的回答,很多答案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平时关注有关系,或者直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获得学生的回应。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其中與所教课堂知识有关的答案。
因此,针对具体的实际案例和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探寻信息的传播途径及消息的来源,进而更为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问题导学,增强学习针对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舍得放手,不要急于向学生介绍理论知识,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摸索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理论指导,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足。
如在教学计算机绘图功能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教室里哪些窗格可以通过计算机画出来?如何画椭圆?我们如何在绘图工具中找到所需的色彩?背景色又该如何填充?根据这些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再请老师解答,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先讲理论再实践教学的方式。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来开展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计算机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细致研究,要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教材情况,找出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创新课堂为导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罗 艳)
[关键词]问题导学;信息技术;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4-0083-01
初中生对计算机的理解能力尚处于初级状态,很多时候对于计算机的关联性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这种情况下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导学模式对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算规则,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艺术,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时过于抽象,对知识的生动化处理效果不好,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只能采用强行记忆的方式,对于所背诵的知识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在具体的动手操作练习中,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生搬硬套,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亟须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导入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课堂专注力的培养,同时能够有效降低课堂知识的单调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安全》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设计如下问题导入新课:大家平时在使用电脑上网的时候遇到过电脑中毒、死机等现象吗?电脑为什么会中毒?电脑中毒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搜索关于电脑病毒的相关知识并建立关于电脑病毒的知识体系。教师接着抛出媒体经常提到的特洛伊病毒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行了解关于特洛伊病毒的性质和影响。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查询网络来获得。在查到相关知识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并且引导学生去思考病毒与网络安全之间的联系,明白计算机网络安全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入法,可有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能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得知识,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关注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二、问题解决,立足学生实践
实践是掌握理论的重要方法,经过亲自实践的知识,相对来说记忆的时间更长久,理解的程度更深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并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课堂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真实感受,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论学习。
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尽量以学生熟悉的热点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入素材,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马航飞机失踪期间,教师以此作为问题的线索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思考马航飞机失踪这个信息是怎么快速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的。学生通过谈论,可以做出很多的回答,很多答案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平时关注有关系,或者直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获得学生的回应。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其中與所教课堂知识有关的答案。
因此,针对具体的实际案例和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探寻信息的传播途径及消息的来源,进而更为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问题导学,增强学习针对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舍得放手,不要急于向学生介绍理论知识,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摸索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理论指导,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足。
如在教学计算机绘图功能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教室里哪些窗格可以通过计算机画出来?如何画椭圆?我们如何在绘图工具中找到所需的色彩?背景色又该如何填充?根据这些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再请老师解答,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先讲理论再实践教学的方式。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来开展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计算机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细致研究,要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教材情况,找出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创新课堂为导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