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死亡趋势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描述我国报告艾滋病患者中死亡病例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研究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线索和依据。

方法

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数据库,筛选病程为“艾滋病”患者,描述其死亡数及死亡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共报告艾滋病患者582 472例,死亡168 391例。死亡患者中男性占76.8%(129 343/168 391),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60.9%(102 516/168 391),抗病毒治疗占54.0%(90 888/168 391),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P25P75为34个/μl和240个/μl,发现感染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为43.5%(73 191/168 391)。2007-2019年每年死亡病例从5 485例上升到18 737例,死亡比例从10.9%下降到4.3%。确证感染到死亡的平均时长逐年延长,从1.4年延长到4.0年。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HR=1.44)、年龄(50~和≥65岁的HR值分别为1.50和2.00)、少数民族(HR=1.10)、首次CD4值较低组(0~、200~、350~个/μl组的HR值分别为2.73、1.33和1.13)、异性性传播(HR=1.64)和注射吸毒传播(HR=1.79);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HR值分别为0.86、0.59)、抗病毒治疗(HR=0.09)。

结论

我国艾滋病患者死亡数2007-2019年逐年上升,死亡比例逐年下降,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降低死亡比例。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离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潮气肺功能联合监测对年幼儿童哮喘控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哮喘门诊初次确诊的哮喘患儿81例,年龄范围为10~55个月(<5岁),其中男58例,女23例。选择同期儿童保健门诊非喘息健康体检儿童65名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嗜酸粒细胞、总IgE、过敏原阳性率、离线FeNO及潮气肺功能的差异。哮喘组给予抗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病史摘要患者3周前受凉后出现夜间咳嗽,平躺时加剧,夜间不能平卧,有双下肢浮肿。2周前出现活动后气促,上3楼即感气喘。门诊治疗未见好转,入住呼吸内科进一步治疗。症状体征患者受凉后咳嗽,咳少量黏痰,平卧后加剧。体格检查:气稍促,双侧呼吸运动对称,双侧触觉语颤减低,双下肺叩诊呈浊音,双下肺呼吸音低。双下肢有水肿。诊断方法冠脉造影示:左主干(-),左前降支齐头慢性闭塞;左回旋支中段闭塞;中间支管壁不规则,
病史摘要患儿,男性,1岁4个月,因"发现右心房增大1年余"入院。患儿出生时、3月龄、6月龄、1岁4月龄分别行心脏彩超示右房进行性增大,右室可疑受压。症状体征患儿无自主症状,体格检查示心界向右扩大,余无特殊。诊断方法心脏彩超、心脏增强CT均提示右心房内径增大,右室偏小,拟诊断右心房憩室,术中大体形态及标本病理检查确诊右心房憩室。治疗方法手术治疗为主,在全麻下经右腋下入胸探查右心房,建立体外循环后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