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描述我国报告艾滋病患者中死亡病例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研究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线索和依据。
方法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数据库,筛选病程为“艾滋病”患者,描述其死亡数及死亡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共报告艾滋病患者582 472例,死亡168 391例。死亡患者中男性占76.8%(129 343/168 391),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60.9%(102 516/168 391),抗病毒治疗占54.0%(90 888/168 391),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P25和P75为34个/μl和240个/μl,发现感染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为43.5%(73 191/168 391)。2007-2019年每年死亡病例从5 485例上升到18 737例,死亡比例从10.9%下降到4.3%。确证感染到死亡的平均时长逐年延长,从1.4年延长到4.0年。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HR=1.44)、年龄(50~和≥65岁的HR值分别为1.50和2.00)、少数民族(HR=1.10)、首次CD4值较低组(0~、200~、350~个/μl组的HR值分别为2.73、1.33和1.13)、异性性传播(HR=1.64)和注射吸毒传播(HR=1.79);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HR值分别为0.86、0.59)、抗病毒治疗(HR=0.09)。
结论我国艾滋病患者死亡数2007-2019年逐年上升,死亡比例逐年下降,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降低死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