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已经日趋成熟。但网络环境下教学有何优势,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如何操作?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进行粗浅探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 自主探究 互动协作
21世纪,课堂教学重点已经开始向网络环境倾斜,应该说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鉴于此,笔者就网络环境下教师该如何开展教学进行粗浅探究。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通常是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我们都知道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我们更看重的应该是它为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它和我们常用的媒体,如板书、挂图、标本、教具、幻灯片,甚至是我们手里的教鞭等的实质都是一样的,但是网络的功能更强大,作用更明显,它比传统媒体容量更大,形式更丰富,方式更灵活。可以说,正是这一特殊功能,使得网络环境教学更具有生命力,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如笔者进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时,讲授《Flash制作——旋转的花朵》一节时,不断点击学生机,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被展示的学生看着自己的花朵在旋转,心里有说不尽的愉悦,没有完成的同学积极向他人求教,尽快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
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生100%掌握了教学内容。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征
除了交互性之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还有以下特征:
1.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强调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网络环境下交流平台极大丰富,学生能够通过各种便捷的平台随时与教师、同伴、甚至专家学者进行沟通、探讨。
3.教师作用的发挥上,更强调引导与参与。教学环境由传统教室过渡到网络教室,教师角色也要相应改变,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
4.学习内容的组织上,更强调单元学习和综合学习。常规环境下的教学,我们都是组织单个学科的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而网络环境下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分析单个学科的一章甚至多个学科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围绕某一线索提炼有关联的知识点,整合而成为学习单元,从而组织教学。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指利用网络作为基本媒介进行教学时所发生的教学设计活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设计学习任务、设计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媒体的传递。
我们主要谈一下学习任务的来源:一是来源于教材。主要是前面提到的整合学习单元。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包括《找春天》、《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 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春天里的发现”,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就必须以此为重心;二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例如,我们针对现在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问题,可以设计一节探讨如何有效减小污染、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网络环境下学习任务。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操作
习惯了传统教室环境下的传授型教学,很多教师对网络环境下教学有一种畏惧和排斥心理。其实,只要我们会用电脑,会操作几个简单的软件,如PowerPoint、Frontpage,我们就可以上,而且保证效果好!
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主要采用两种学习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互动协作学习。这两种模式都是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
1.自主探究性学习
主要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课件等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也可以让学生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教师自己设计的网站地址,或打开自己的专题网页,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网站中寻找资料、欣赏图片、动画音乐等,还可以在其它的网站中去查找。
(3)学生把自己查到的资料加以归类并进行总结,或做成演示文稿或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在留言板中与本组成员进行讨论。
(4)交流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全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兴趣高,学习效果更明显。
实例1:信息技术课《计算机病毒》的网络教学。
这节网络课主要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第一版块,从分析我校网络教室及个人家用电脑“你所遇到的计算机病毒情况调查表”入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主题;第二版块,指导学生进入网站自主学习,学会从诸多资料中收集有用信息,完成“电脑病毒的来源、特征、传播方式及危害”任务表;第三版块,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归类总结,了解黑客攻击电脑的主要手段,知道了常见的电脑病毒及病毒软件的相关知识,提出防治病毒的有效措施;第四版块,交流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整个过程,教师全程参与,积极指导。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2.学生互动协作学习
基本步骤:
(1)组成协作小组。一般以2~4人为宜。可以按兴趣、学习能力、性别等要素组成同质或异质小组,一般以异质为宜,互补性强。
(2)分工与执行任务。依据主题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务。
(3)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
(4)合作提高。小组成员集中智慧,共同完成任务,成员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以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
实例2:地理课《世界的区域复习及拓展》。
过程1:老师讲解本节课设计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过程2:分组。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代表一个大洲,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和网络信息查询,制作出自己所代表大洲的基本情况一览表。
过程3:小组内分工协作。如有人专门负责协调监督,有人负责搜集资料,有人整理资料,有人负责总结陈述,有人负责解答提问等。小组内要提倡互相补充。
过程4:开始研究活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进行协作,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5:合作交流。互相发送电子邮件,讨论、探究如何完成任务,提出修改、评议意见。
过程6:汇总各组资料,得出七个大洲的详细一览表。教师利用交流平台进行成果交互展示,进行全班交流。
过程7:教师总结评价。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我们一定要敢于实践,只有亲手去做,我们才能够在不断地摸索中渐次提高。我们一定要认清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独到优势,才能够发挥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张丽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河北人民出版社.
[2]周勤.协作学习与网络教学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0,(5).
【关键词】网络环境 自主探究 互动协作
21世纪,课堂教学重点已经开始向网络环境倾斜,应该说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鉴于此,笔者就网络环境下教师该如何开展教学进行粗浅探究。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通常是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我们都知道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我们更看重的应该是它为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它和我们常用的媒体,如板书、挂图、标本、教具、幻灯片,甚至是我们手里的教鞭等的实质都是一样的,但是网络的功能更强大,作用更明显,它比传统媒体容量更大,形式更丰富,方式更灵活。可以说,正是这一特殊功能,使得网络环境教学更具有生命力,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如笔者进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时,讲授《Flash制作——旋转的花朵》一节时,不断点击学生机,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被展示的学生看着自己的花朵在旋转,心里有说不尽的愉悦,没有完成的同学积极向他人求教,尽快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
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生100%掌握了教学内容。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征
除了交互性之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还有以下特征:
1.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强调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网络环境下交流平台极大丰富,学生能够通过各种便捷的平台随时与教师、同伴、甚至专家学者进行沟通、探讨。
3.教师作用的发挥上,更强调引导与参与。教学环境由传统教室过渡到网络教室,教师角色也要相应改变,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
4.学习内容的组织上,更强调单元学习和综合学习。常规环境下的教学,我们都是组织单个学科的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而网络环境下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分析单个学科的一章甚至多个学科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围绕某一线索提炼有关联的知识点,整合而成为学习单元,从而组织教学。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指利用网络作为基本媒介进行教学时所发生的教学设计活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设计学习任务、设计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媒体的传递。
我们主要谈一下学习任务的来源:一是来源于教材。主要是前面提到的整合学习单元。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包括《找春天》、《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 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春天里的发现”,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就必须以此为重心;二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例如,我们针对现在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问题,可以设计一节探讨如何有效减小污染、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网络环境下学习任务。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操作
习惯了传统教室环境下的传授型教学,很多教师对网络环境下教学有一种畏惧和排斥心理。其实,只要我们会用电脑,会操作几个简单的软件,如PowerPoint、Frontpage,我们就可以上,而且保证效果好!
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主要采用两种学习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互动协作学习。这两种模式都是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
1.自主探究性学习
主要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课件等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也可以让学生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教师自己设计的网站地址,或打开自己的专题网页,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网站中寻找资料、欣赏图片、动画音乐等,还可以在其它的网站中去查找。
(3)学生把自己查到的资料加以归类并进行总结,或做成演示文稿或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在留言板中与本组成员进行讨论。
(4)交流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全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兴趣高,学习效果更明显。
实例1:信息技术课《计算机病毒》的网络教学。
这节网络课主要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第一版块,从分析我校网络教室及个人家用电脑“你所遇到的计算机病毒情况调查表”入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主题;第二版块,指导学生进入网站自主学习,学会从诸多资料中收集有用信息,完成“电脑病毒的来源、特征、传播方式及危害”任务表;第三版块,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归类总结,了解黑客攻击电脑的主要手段,知道了常见的电脑病毒及病毒软件的相关知识,提出防治病毒的有效措施;第四版块,交流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整个过程,教师全程参与,积极指导。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2.学生互动协作学习
基本步骤:
(1)组成协作小组。一般以2~4人为宜。可以按兴趣、学习能力、性别等要素组成同质或异质小组,一般以异质为宜,互补性强。
(2)分工与执行任务。依据主题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务。
(3)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
(4)合作提高。小组成员集中智慧,共同完成任务,成员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以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
实例2:地理课《世界的区域复习及拓展》。
过程1:老师讲解本节课设计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过程2:分组。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代表一个大洲,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和网络信息查询,制作出自己所代表大洲的基本情况一览表。
过程3:小组内分工协作。如有人专门负责协调监督,有人负责搜集资料,有人整理资料,有人负责总结陈述,有人负责解答提问等。小组内要提倡互相补充。
过程4:开始研究活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进行协作,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5:合作交流。互相发送电子邮件,讨论、探究如何完成任务,提出修改、评议意见。
过程6:汇总各组资料,得出七个大洲的详细一览表。教师利用交流平台进行成果交互展示,进行全班交流。
过程7:教师总结评价。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我们一定要敢于实践,只有亲手去做,我们才能够在不断地摸索中渐次提高。我们一定要认清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独到优势,才能够发挥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张丽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河北人民出版社.
[2]周勤.协作学习与网络教学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