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步,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这是谈歌在《桥》中的一段细节描写,写洪水来袭时,老支书指挥村民有序撤离的场景,从“清瘦”“盯”“沙哑”“冷冷”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老支书面对危急情况时表现出的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展示了身为共产党员的无私精神,也从村民快速有序撤离的场景侧面烘托出老支书深受村民拥戴的高大形象。寥寥数语,却极具画面感,仿佛我们正置身暴雨洪水来袭的木桥前,看着老支书指挥若定。这些就是细节描写的价值,它可以使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栩栩如生,更具感染力。
抓住生活中具体细微的典型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加之环境烘托,从而对人物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更能表现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的形象,这就是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在记叙文阅读和写作中,关注人物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情感体验,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运用和表达的能力。
细节描写常常出现在文章中,学生们很熟悉,但如何运用到自身写作中是一个难题。如何运用细节描写让作文中的人物形象变得生动鲜活?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学过的课文来看一看。
1.动作细节
抓住人物的某个动作细节时,可以借助几个动词进行细致刻画,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是沈重的《狼牙山五壯士》的片段。描写当弹药用尽,只剩最后一颗手榴弹时,班长马宝玉的一举一动。五名战士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激战,马宝玉负伤,弹药用尽,胡福才正要“拧”开盖子时,马宝玉的一系列动作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这段描写借助了“插、举、喊、砸”等动词,把马宝玉对敌人的痛恨、消灭敌人的决心、指挥战斗的气势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战士们为了赶走侵略者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动作细节描写贵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举动,从动作细节中窥探人物的性格。描写人物动作时,要善于选择人物行动可以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定场景,在场景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选定场景后,需要我们仔细观察人物,观察每个动作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果能,就借助恰当的动词生动刻画;如果不能,脱离了人物性格,就舍去。
2.语言细节
语言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从人物的语言中,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李星华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这样描写: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这是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接受庭审时的对话。面对暴怒的法官,父亲陈述事实:“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两个孩子”“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两者形成对比,更表现出父亲的沉着冷静、镇定从容。说完之后“望”的动作,体现出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
每个人说的话都能表现出他的身份、地位、经历、气质和心理状态等,处在特定环境下的对话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运用语言描写时就需要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突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不能写成众口一词。还可以借助神态、动作等细节体现当时的情景,进一步生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抢着说”中的“抢”字,表现出“我”的机智勇敢,和后面父亲“会意”后说出来的话形成呼应。
3.心理细节
心理细节的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更加直观地感受人物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心理细节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
我们来看史铁生《那个星期天》中的描写: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被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作者描写了一开始想等母亲洗完衣服“马上拉起她就走”的焦急又固执的心理活动。加上等待母亲的动作细节,“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却“一声不吭”,用无声的动作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随着天色越来越暗,气温越来越低,母亲还是没有带自己出去的意思,“我”渐渐失望起来,由开始的急切盼望转变成盼望将落空的失落情绪。简短的几句话将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直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进行人物的心理描写时,可以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加上动作、语言这些细节的烘托,使读者透过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直接感受人物性格。 4.神态细节
人们常说:“脸是人的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人物神态与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现出来,并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开心时喜上眉梢,悲伤时就紧锁眉头。对于人物的神态细节描写,往往要借助人物面部细微的表情变化。
如沈从文在《腊八粥》中这样描写: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還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这一段描写八儿盼腊八粥时馋嘴的表情。八儿想到能吃到腊八粥“喜得快要发疯了”,突出了八儿的急切心理。而听母亲说要到夜里才能吃到,顿时“眼睛可急红了”,用“要哭的样子”表明“那我饿了”,一个“那”字更富有意味,表现出八儿由开始的急切、欣喜转变到撒娇、赌气、失落的过程,神态细节描写极细腻真实。
神态细节要生动准确、精密细致,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之处,通过面部表情将人物的神态细致地描写出来,从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性格特征。
环境细节的展现主要针对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作中,环境细节描写并非可有可无。人物离不开生活的环境,对环境细节的刻画有助于突出文章主旨,渲染气氛并推进事件发展,烘托人物心情。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中的描写: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这是文章开头对桑娜和渔夫家的环境描写。外面寒风呼啸,“又黑又冷”,十分可怕,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内外环境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渔夫家的“温暖”,这不只是生活环境的温暖,更重要的是拥有亲人之爱的温暖,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主题,赞美了这对夫妇淳朴善良的内心。写屋子里温暖舒适、井井有条,侧面表现了桑娜勤快能干、善于持家的形象。
描写环境时要抓住环境特征,选择最能表现环境特点的细节要点,如描写室外环境时,选择了“汹涌澎湃”表现风浪大,“又黑又冷”直接描写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环境细节描写与表现人物不可分离,要有意识地把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融入周围的环境中。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于细微处见真情。”细节描写能够丰富人物的形象,使其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能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在学习课文时,仔细品味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将这些细节刻画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栩栩如生。
这是谈歌在《桥》中的一段细节描写,写洪水来袭时,老支书指挥村民有序撤离的场景,从“清瘦”“盯”“沙哑”“冷冷”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老支书面对危急情况时表现出的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展示了身为共产党员的无私精神,也从村民快速有序撤离的场景侧面烘托出老支书深受村民拥戴的高大形象。寥寥数语,却极具画面感,仿佛我们正置身暴雨洪水来袭的木桥前,看着老支书指挥若定。这些就是细节描写的价值,它可以使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栩栩如生,更具感染力。
抓住生活中具体细微的典型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加之环境烘托,从而对人物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更能表现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的形象,这就是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在记叙文阅读和写作中,关注人物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情感体验,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运用和表达的能力。
细节描写常常出现在文章中,学生们很熟悉,但如何运用到自身写作中是一个难题。如何运用细节描写让作文中的人物形象变得生动鲜活?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学过的课文来看一看。
一从典型细节中表现人物形象
1.动作细节
抓住人物的某个动作细节时,可以借助几个动词进行细致刻画,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是沈重的《狼牙山五壯士》的片段。描写当弹药用尽,只剩最后一颗手榴弹时,班长马宝玉的一举一动。五名战士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激战,马宝玉负伤,弹药用尽,胡福才正要“拧”开盖子时,马宝玉的一系列动作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这段描写借助了“插、举、喊、砸”等动词,把马宝玉对敌人的痛恨、消灭敌人的决心、指挥战斗的气势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战士们为了赶走侵略者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动作细节描写贵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举动,从动作细节中窥探人物的性格。描写人物动作时,要善于选择人物行动可以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定场景,在场景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选定场景后,需要我们仔细观察人物,观察每个动作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果能,就借助恰当的动词生动刻画;如果不能,脱离了人物性格,就舍去。
2.语言细节
语言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从人物的语言中,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李星华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这样描写: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这是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接受庭审时的对话。面对暴怒的法官,父亲陈述事实:“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两个孩子”“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两者形成对比,更表现出父亲的沉着冷静、镇定从容。说完之后“望”的动作,体现出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
每个人说的话都能表现出他的身份、地位、经历、气质和心理状态等,处在特定环境下的对话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运用语言描写时就需要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突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不能写成众口一词。还可以借助神态、动作等细节体现当时的情景,进一步生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抢着说”中的“抢”字,表现出“我”的机智勇敢,和后面父亲“会意”后说出来的话形成呼应。
3.心理细节
心理细节的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更加直观地感受人物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心理细节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
我们来看史铁生《那个星期天》中的描写: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被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作者描写了一开始想等母亲洗完衣服“马上拉起她就走”的焦急又固执的心理活动。加上等待母亲的动作细节,“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却“一声不吭”,用无声的动作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随着天色越来越暗,气温越来越低,母亲还是没有带自己出去的意思,“我”渐渐失望起来,由开始的急切盼望转变成盼望将落空的失落情绪。简短的几句话将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直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进行人物的心理描写时,可以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加上动作、语言这些细节的烘托,使读者透过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直接感受人物性格。 4.神态细节
人们常说:“脸是人的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人物神态与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现出来,并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开心时喜上眉梢,悲伤时就紧锁眉头。对于人物的神态细节描写,往往要借助人物面部细微的表情变化。
如沈从文在《腊八粥》中这样描写: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還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这一段描写八儿盼腊八粥时馋嘴的表情。八儿想到能吃到腊八粥“喜得快要发疯了”,突出了八儿的急切心理。而听母亲说要到夜里才能吃到,顿时“眼睛可急红了”,用“要哭的样子”表明“那我饿了”,一个“那”字更富有意味,表现出八儿由开始的急切、欣喜转变到撒娇、赌气、失落的过程,神态细节描写极细腻真实。
神态细节要生动准确、精密细致,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之处,通过面部表情将人物的神态细致地描写出来,从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性格特征。
二从环境细节中表现人物形象
环境细节的展现主要针对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作中,环境细节描写并非可有可无。人物离不开生活的环境,对环境细节的刻画有助于突出文章主旨,渲染气氛并推进事件发展,烘托人物心情。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中的描写: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这是文章开头对桑娜和渔夫家的环境描写。外面寒风呼啸,“又黑又冷”,十分可怕,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内外环境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渔夫家的“温暖”,这不只是生活环境的温暖,更重要的是拥有亲人之爱的温暖,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主题,赞美了这对夫妇淳朴善良的内心。写屋子里温暖舒适、井井有条,侧面表现了桑娜勤快能干、善于持家的形象。
描写环境时要抓住环境特征,选择最能表现环境特点的细节要点,如描写室外环境时,选择了“汹涌澎湃”表现风浪大,“又黑又冷”直接描写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环境细节描写与表现人物不可分离,要有意识地把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融入周围的环境中。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于细微处见真情。”细节描写能够丰富人物的形象,使其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能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在学习课文时,仔细品味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将这些细节刻画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