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o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其次,要懂得角色的转变,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再次,要转变教学方式,变模式化的教学为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最后,要不断学习展现魅力。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转变
  
  一、观念更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我们的工作是服务,不过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有了这种观念,才会面对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观念,才会平等相处,我们教师才不会以师道凌驾于学生之上;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教师才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权利。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什么是人才?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就是人才。我们知道学生千人各异,但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共性,都是偏爱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而对那些成绩低下者怒其不争,熟不知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正确的人才观相当重要,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发现学生的特长;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发现“过度的爱只能造成畸形的人才”。
  二、角色转变
  第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科知识不断增加且发展极快,语文课堂已经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全部教给学生,课堂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况且学生获取知识也已多样化了,许多学生会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阅读到大量信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的多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出现排斥和逃避上语文课的情况。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我们要赏识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是一个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在学生失败时,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告诉他怎样去辨明方向,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心的精神动力,鼓励他勇敢攀登。要通过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第二,要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多年来就是“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上到死”,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成了“教书匠”,把课本的答案当作唯一,不许学生质疑,不许学生有其他想法。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只能教书,研究被认为是专利。而事实上,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教研成果不一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没有理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这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第三,要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对于传统课程,教师被排斥在外,其任务只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流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尺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及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授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执行者。
  三、教学方式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在教学中,如果人与人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都享受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变,变模式化的教学为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转变了,才能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国家的标准要求。
  四、不断学习,展现魅力
  “有实力,才能有魅力。”练舞蹈的,往台上一站,展现出他们是练舞蹈出身的,那身段,那体型,那眼神,与众不同。他们的一招一式尽显功夫,一步一态都是风情万种,只要他们一张口,就字正腔圆、出语悦耳。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话语,深刻的思想内容,都是语文教师的标志。语文教师,更要体现以上特色,不仅要有真才实学和基本功,在语文课上是学生的领路人,还要在生活阅历上是学生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丰富的知识、不凡的气质、不凡的谈吐吸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因此,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完善个性,使自己拥有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拓展自己的事业,提升教育艺术,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语文教师还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获得与学生的情感联系,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
  新课改不仅适应时代的步伐,而且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新举措。每一个人民教师,都有为我国教育事业奉献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把“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认识新教材的外延,改变教学观念,把“新课改”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乐学语文”的课堂氛围。
  
其他文献
数学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尝试让学生创造,以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没有创造就没有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当今世
期刊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其中表达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给教师就了事。教师发下作文后,大多数学生仅是看看分数,并不重视教师的评语,缺乏积极性,忽视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活动中,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将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开发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扬英语教学的特色,真正能够做到以媒体为辅助、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的课堂语言教学。  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一门较新的技术,往往受到教师的教育观念、计算机技术水平、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能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没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使得计算机辅助
期刊
小学阶段的习作,是小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综合体现。大纲对小学生的习作要求作了明确规定:“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就此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低年级习作  小学生进入一、二年级,并不懂事,也不懂得怎样辨析事物。就农村的大部分儿童来讲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这里,新课标把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到与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显示出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口语训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农村中学尤为明显。  一、农村中学口语训练的
期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他们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及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
期刊
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得到培养和发展的。人们的创造精神,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另辟新的路径,去探索新的领域。我想谨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
期刊
想象力是对头脑中所贮存的各种经验、知识、表象重新组织构成新事物的新形象的能力,它是智力中最不可缺少的因素。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从形式趋于本质,教材的改革,考试中作文分数的比重加值,这些事实已在告诉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初中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一、作文教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总目标规定: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阅读、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标准中提出:1.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2.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3.以发展心智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合作与交流,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创新。从课改标准中看出,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变,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