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园林设计风格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布局、建筑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关键词: 差异 中西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这种不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更多是受到哲学基础、审美思想、文化背景的渗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造园思想,并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民族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其中中西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差异,为中西园林艺术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拉开了鲜明的距离。
我国园林著作《园冶》里面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图画:“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卷一“一·相地·山林地”),强调园林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非违背自然,征服自然,使人为美融入自然美,园林正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用书中原话概括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观,其具体表现是对俗的反感和对诗情画意、清、远、幽、静、雅、野、虚、深的追求,讲求园林设计的诗情画意,提倡以自然材料造景,妙在取其画意,不在材料价值。而在设计手法上讲究的是巧于因借,精于体宜,则体现了中国园林顺应物性,利用物性的哲学思想。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不论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影响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西方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理性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 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2造园风格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 自然” 一直是中国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 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 讲究表现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 均显得自然和谐, 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物, 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从现象上看, 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 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 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 呈现出几何形状, 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3空间处理手法上的差异
在空间处理上, 中国古典造园“ 命意在空不在实” ,显现的是活泼的、动态的、多点透视的空间。中国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 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它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 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 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 达到无限的空间领域。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犹如画幅一样, 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 在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组织中, 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 都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而西方古典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 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段落分明, 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 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 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 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中西园林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中西雖然空间距离遥远, 文化背景迥异, 园林形式千姿百态但造园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就是为了补偿现实生活境城的某些不足, 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我们通过研究二者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各自个性的比较研究, 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 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 以使中西方园林艺术存在更多方面的综合
4中西方园林布局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筑。 以法国宫廷画院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平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性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强调这根中轴线来进行布置。在这根中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物。在建筑物前后则是几何造型如地毯般的草坪与树, 它们作为建筑的陪衬, 使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可以说, 西方古典园林是以建筑物为中心、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原则来构园, 所以西方古典园林越发显得只是建筑物的扩大或延伸, 连山水花木也仿佛是建筑的组成部分。
5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差异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6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人类最初是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的。自从人类建造了房屋后,就远离了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这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重要一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园林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只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中西园林建筑不仅与各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大相径庭,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西方园林建筑使用砖的技艺独步天下;欧洲园林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与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关,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令人十分信服的解释。多山的中国并不缺少石头,万里长城除了夯土外,即多多使用石材;森林茂密的欧洲也不缺少木材,欧洲最初的园林建筑即经历过伞状树枝棚时期。 东西方民族的文化与性格差异在园林建筑材质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园林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7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和谐以及诗情画意。意境的处理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的最高境界。正中国园林以“境”为上,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人情思中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而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中国园林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西方园林中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一种对照。而且,通常這类园林或包括精心修剪的植物、喷泉、以及精心制作的雕塑等等的园林要素,以传达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
参考文献
[1]许自力.中西造园水法浅比〔J〕.中国园林.2002.(5):62-64.
[2]温军鹰,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古文化[J],时代文学,2008(12)
[3]胡晓燕,浅谈现代园林设计[J],科技资讯,2007(30)
[4]陈植注释, (明)计成原著. 园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这种不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更多是受到哲学基础、审美思想、文化背景的渗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造园思想,并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民族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其中中西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差异,为中西园林艺术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拉开了鲜明的距离。
我国园林著作《园冶》里面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图画:“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卷一“一·相地·山林地”),强调园林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非违背自然,征服自然,使人为美融入自然美,园林正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用书中原话概括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观,其具体表现是对俗的反感和对诗情画意、清、远、幽、静、雅、野、虚、深的追求,讲求园林设计的诗情画意,提倡以自然材料造景,妙在取其画意,不在材料价值。而在设计手法上讲究的是巧于因借,精于体宜,则体现了中国园林顺应物性,利用物性的哲学思想。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不论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影响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西方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理性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 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2造园风格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 自然” 一直是中国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 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 讲究表现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 均显得自然和谐, 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物, 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从现象上看, 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 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 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 呈现出几何形状, 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3空间处理手法上的差异
在空间处理上, 中国古典造园“ 命意在空不在实” ,显现的是活泼的、动态的、多点透视的空间。中国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 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它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 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 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 达到无限的空间领域。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犹如画幅一样, 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 在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组织中, 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 都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而西方古典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 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段落分明, 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 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 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 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中西园林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中西雖然空间距离遥远, 文化背景迥异, 园林形式千姿百态但造园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就是为了补偿现实生活境城的某些不足, 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我们通过研究二者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各自个性的比较研究, 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 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 以使中西方园林艺术存在更多方面的综合
4中西方园林布局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筑。 以法国宫廷画院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平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性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强调这根中轴线来进行布置。在这根中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物。在建筑物前后则是几何造型如地毯般的草坪与树, 它们作为建筑的陪衬, 使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可以说, 西方古典园林是以建筑物为中心、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原则来构园, 所以西方古典园林越发显得只是建筑物的扩大或延伸, 连山水花木也仿佛是建筑的组成部分。
5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差异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6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人类最初是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的。自从人类建造了房屋后,就远离了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这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重要一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园林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只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中西园林建筑不仅与各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大相径庭,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西方园林建筑使用砖的技艺独步天下;欧洲园林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与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关,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令人十分信服的解释。多山的中国并不缺少石头,万里长城除了夯土外,即多多使用石材;森林茂密的欧洲也不缺少木材,欧洲最初的园林建筑即经历过伞状树枝棚时期。 东西方民族的文化与性格差异在园林建筑材质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园林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7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和谐以及诗情画意。意境的处理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的最高境界。正中国园林以“境”为上,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人情思中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而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中国园林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西方园林中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一种对照。而且,通常這类园林或包括精心修剪的植物、喷泉、以及精心制作的雕塑等等的园林要素,以传达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
参考文献
[1]许自力.中西造园水法浅比〔J〕.中国园林.2002.(5):62-64.
[2]温军鹰,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古文化[J],时代文学,2008(12)
[3]胡晓燕,浅谈现代园林设计[J],科技资讯,2007(30)
[4]陈植注释, (明)计成原著. 园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