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我认为,现在的数学课堂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学习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高效课堂、愉悦学习为目标,以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教学的主线,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有收获,都有愉悦感。
关键词: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 运用
鉴于以上认识,且青岛教育局教研室也提出了“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教学方案,我们学校在胶州教研室的领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了“自主探究,愉悦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这一环节是创设有利于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起提出、解决问题的动机。要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必须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中展开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用文字、语言、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从情境中得到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环节由我校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努力研究已总结出一些方法。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分类梳理出了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动手实践。动手操作也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
3.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每个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创设故事情境,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情趣 ,使学生感到新奇愉快,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
4.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5.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教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和亲身经历的,便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本质,使学生觉得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数学学习任务就是一个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究、思考、分析和解决。
例如,在执教“平行与相交”这一节课时,我利用生活中的运动器材引出马小虎设计的双杠创设生活情景,提高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
■
■
再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创设了“我从哪里来”的情境。这种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分数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习到了一些人类生命孕育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筛选数学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过程,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数学思维目标的落实。
例如,我在执教“平行与相交”这一节课时,通过借助一张白纸想象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并在平面上想象两条无限长的直线,然后让学生画下来这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玩中先想象问题,再动手画出问题,然后展示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探索、验证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自我设疑进行挑战。
四、合作交流,解惑释疑
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善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大班汇报”这样一个过程。
1.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分组:四人一小组(每人都有分工,分别是发言人 、主持人、记录员、纪律员)。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的技能:让学生清楚表达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会调整个人思路、能完善他人见解、会与人合作、会评价反思。
2.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3.组内交流,研讨提升。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结果,组内成员按顺序交流自己的发现,组内达成共识,组长做好总结,选出中心发言人。
4.全班交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对小组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这里要注意,在课堂交流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小组内的辩论进行了引导;(2)指导好小组内的发言补充;(3)把握好讨论和辩论过程的度,调控好时间分配;(4)引导好总结的升华。
五、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题,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使得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
如我在执教“平行与相交”这堂课时,通过让学生设计双杠、动手折一折两条直线或平行或垂直的关系等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让学生回归了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我在平日的教学中还做了一些大胆尝试:让学生创编数学作业、创编聪明小屋数学报、写数学日记等,来展示学生探索与发现数学奥妙的能力,给学生知识创新的舞台和土壤。
六、总结反思,收获成功
教师可在每节课结束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在知识、学习方法及参与学习的快乐感受等各方面的收获,还可以对自己和同伴及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不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自主探究、愉悦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真正放在了主体地位,营造了一种和谐、愉悦、乐学、愿学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从而打造出轻松愉悦的高效课堂。
(责编 高伟)
关键词: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 运用
鉴于以上认识,且青岛教育局教研室也提出了“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教学方案,我们学校在胶州教研室的领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了“自主探究,愉悦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这一环节是创设有利于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起提出、解决问题的动机。要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必须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中展开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用文字、语言、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从情境中得到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环节由我校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努力研究已总结出一些方法。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分类梳理出了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动手实践。动手操作也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
3.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每个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创设故事情境,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情趣 ,使学生感到新奇愉快,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
4.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5.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教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和亲身经历的,便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本质,使学生觉得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数学学习任务就是一个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究、思考、分析和解决。
例如,在执教“平行与相交”这一节课时,我利用生活中的运动器材引出马小虎设计的双杠创设生活情景,提高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
■
■
再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创设了“我从哪里来”的情境。这种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分数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习到了一些人类生命孕育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筛选数学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过程,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数学思维目标的落实。
例如,我在执教“平行与相交”这一节课时,通过借助一张白纸想象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并在平面上想象两条无限长的直线,然后让学生画下来这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玩中先想象问题,再动手画出问题,然后展示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探索、验证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自我设疑进行挑战。
四、合作交流,解惑释疑
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善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大班汇报”这样一个过程。
1.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分组:四人一小组(每人都有分工,分别是发言人 、主持人、记录员、纪律员)。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的技能:让学生清楚表达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会调整个人思路、能完善他人见解、会与人合作、会评价反思。
2.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3.组内交流,研讨提升。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结果,组内成员按顺序交流自己的发现,组内达成共识,组长做好总结,选出中心发言人。
4.全班交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对小组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这里要注意,在课堂交流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小组内的辩论进行了引导;(2)指导好小组内的发言补充;(3)把握好讨论和辩论过程的度,调控好时间分配;(4)引导好总结的升华。
五、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题,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使得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
如我在执教“平行与相交”这堂课时,通过让学生设计双杠、动手折一折两条直线或平行或垂直的关系等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让学生回归了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我在平日的教学中还做了一些大胆尝试:让学生创编数学作业、创编聪明小屋数学报、写数学日记等,来展示学生探索与发现数学奥妙的能力,给学生知识创新的舞台和土壤。
六、总结反思,收获成功
教师可在每节课结束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在知识、学习方法及参与学习的快乐感受等各方面的收获,还可以对自己和同伴及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不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自主探究、愉悦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真正放在了主体地位,营造了一种和谐、愉悦、乐学、愿学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从而打造出轻松愉悦的高效课堂。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