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德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理应担当德育的重要角色。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现将渗透途径和方法概括如下。
一、创设情境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借助生动的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讲“四川”时,我先播放《神奇的九寨》,从这首歌的MV中突出秀美画面和多山险峻的景色,又从李白的《蜀道难》来突出四川的地形特征。在让学生欣赏美丽四川的同时,又插入了一些关于汶川地震及救援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渗透德育要有艺术性
初中生正处在成长期,逆反心理很强,正确的德育观正在逐渐形成时期。我们在进行德育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脑,讲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易于接受,潜移默化地达到我们的预期教育效果。换句话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具有艺术性,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德育目的。
例如,在讲解“新疆的气候”时,一开始我这样讲述:“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的俗语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这时几十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起望着我,迫切地想知道下文,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俗语。我问道:“为什么早晨穿着皮袄,到了中午就穿纱,而且晚上还吃西瓜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由于新疆的气候决定的,新疆的气候具有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干旱的特点。”接着我就给学生介绍《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我人民解放军在新疆那种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与国民党残余部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激励着学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这样,我就间接地把舞台艺术的场面搬到讲台上来了。
三、谈话是渗透德育最直接的方式
在德育中,谈话是与学生最基本的、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谈话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如我在讲“森林资源”时说:“美丽的长白山是我们的家乡,更是我们的骄傲。她是全国乃至世界都非常著名的旅游景区,大家说说国内外游客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到我们的家乡呀?”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因为我们这里有美丽的天池;有的说这里能看到一年中四季的风景;还有的说这里有天然茫茫的原始森林;等等。最后我加以总结:“我们的家乡之所以能吸引四海宾客,是因为这里有美在天然、贵在原始的独特风光,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热爱家乡,同学们就应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我话锋一转说:“我们的家乡虽然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我国人均森林资源还很不足,和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日本森林覆盖率达到70%,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就应从保护环境、爱护树木开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德育渗透的保障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约束性较强,教师照本宣科,对教材知识过于依赖,不善于涉猎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从而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教材内容与教材资源的狭小界限。因为教材虽然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就德育内容而言,它的“可联系性”很强。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这就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了解每一节课中地理知识的相关联系。教师有了宽广的知识面,就会在教学中把德育自然而然地寓于其中,学生也会很自然地接受德育知识。
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及时进行德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地理学科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人类同地理环境的关系。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虽然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但它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避免过度的“德育”倾向,避免将地理课堂变成德育课堂。从而忽视了地理教学的真正任务。简单地说,就是应该在课堂德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注意“度”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借助生动的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讲“四川”时,我先播放《神奇的九寨》,从这首歌的MV中突出秀美画面和多山险峻的景色,又从李白的《蜀道难》来突出四川的地形特征。在让学生欣赏美丽四川的同时,又插入了一些关于汶川地震及救援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渗透德育要有艺术性
初中生正处在成长期,逆反心理很强,正确的德育观正在逐渐形成时期。我们在进行德育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脑,讲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易于接受,潜移默化地达到我们的预期教育效果。换句话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具有艺术性,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德育目的。
例如,在讲解“新疆的气候”时,一开始我这样讲述:“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的俗语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这时几十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起望着我,迫切地想知道下文,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俗语。我问道:“为什么早晨穿着皮袄,到了中午就穿纱,而且晚上还吃西瓜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由于新疆的气候决定的,新疆的气候具有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干旱的特点。”接着我就给学生介绍《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我人民解放军在新疆那种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与国民党残余部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激励着学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这样,我就间接地把舞台艺术的场面搬到讲台上来了。
三、谈话是渗透德育最直接的方式
在德育中,谈话是与学生最基本的、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谈话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如我在讲“森林资源”时说:“美丽的长白山是我们的家乡,更是我们的骄傲。她是全国乃至世界都非常著名的旅游景区,大家说说国内外游客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到我们的家乡呀?”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因为我们这里有美丽的天池;有的说这里能看到一年中四季的风景;还有的说这里有天然茫茫的原始森林;等等。最后我加以总结:“我们的家乡之所以能吸引四海宾客,是因为这里有美在天然、贵在原始的独特风光,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热爱家乡,同学们就应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我话锋一转说:“我们的家乡虽然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我国人均森林资源还很不足,和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日本森林覆盖率达到70%,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就应从保护环境、爱护树木开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德育渗透的保障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约束性较强,教师照本宣科,对教材知识过于依赖,不善于涉猎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从而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教材内容与教材资源的狭小界限。因为教材虽然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就德育内容而言,它的“可联系性”很强。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这就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了解每一节课中地理知识的相关联系。教师有了宽广的知识面,就会在教学中把德育自然而然地寓于其中,学生也会很自然地接受德育知识。
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及时进行德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地理学科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人类同地理环境的关系。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虽然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但它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避免过度的“德育”倾向,避免将地理课堂变成德育课堂。从而忽视了地理教学的真正任务。简单地说,就是应该在课堂德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注意“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