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滕王阁序》一文运用大量的典故来叙事、议论、抒情。文章用典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典故辞约义丰、含蓄委婉、华丽典雅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滕王阁序》;典故;效果
用典就是在诗文中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滕王阁序》一文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音调铿锵。文章由洪都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三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境遇和身世感慨,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作者运用铺叙手法叙事、写景、抒情,并将三者融为一体。而典故的大量运用,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文词洗练,辞约义丰
骈文由于受语句形式和韵律要求的限制,讲究语言精练,而精练的语言又要能包含丰富的内容,这种精练与丰富的统一,往往体现在典故的运用方面。因为典故本身就具有意旨高远,事理深微,辞句美妙,语言切实的品质,所以借典言事,文词洗练,辞约义丰,并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在《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很好的表现。这篇文章仅有七百一十七个字,却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如此简短的文字,却涵盖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当我们读着这七百余字的短文,这些文化典籍,这些历史人物,就都涌现在我们的胸中;这些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使得文章的思想内容一下子丰富多彩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了解和熟悉这些典故。不难看出,本文因用典而达到了辞约义丰的效果。让我们再来看看具体例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物华天宝”,概述了当地物产的珍奇,语词夸张。如果单有这类空言,显得堆砌词藻,空洞无物。而“龙光射牛斗之墟”,引用一个关于此地的典故来证实,就可见果真是“物华天宝”,从而使“物华天宝”成为了具体可感之事。二句一概括一具体,相互印证,颂扬南昌宝地,言之不虚,令人信服。七字典故,包含一个神话故事。这一神话故事,虽然未必是实际所有之事,但也可见得神奇,这种神奇之事,至少显得此地在文化上的“物华天宝”,何况古人原本比较相信这些神话。总之,这一典故的运用,印证了“物华天宝”的判断,蕴含着神奇美妙的内容,颂扬了洪都故郡的物产,节省了文字,切合了文体的需要。这就是所谓辞约义丰。假若作者不用典故而用列举或举例来说明“物华天宝”,那所用的文字恐怕是“龙光射牛斗之墟”的数倍或者数十倍了,哪有用典这样精练!
2.含蓄委婉
《滕王阁序》一文的典故运用,贵在把握分寸,藏而不露,琵琶半掩,愈见风姿,这就是所谓含蓄委婉。当然文章用典并不是通篇都含蓄委婉,而只是在表达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时才表现得比较含蓄委婉。用典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跟典故本身的品质有关。典故并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浓缩形式,还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特定审美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典故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情感倾向等丰富、复杂的因素;②运用这些典故,就会隐含着它们所具有的历史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用典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可以避免锋芒太露。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连用四典来影射自己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人生感慨,本来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运用了典故,所以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因为关于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历史故事,早已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如李广成了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名词,贾谊成了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名词。③作者运用这些典故来比况自己,就委婉地表达了对“圣君”、“明时”的不满。
3.华丽典雅
《滕王阁序》一文词藻华丽典雅,但不晦涩,而且某些别出心裁的佳句,长期为人传诵。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典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句,但作者在用典时注意了妙手翻新,赋予了新境,经过灵活改造以后,构成了新颖的佳词丽句,增强了文章典雅华美的语言风格。作者抓住了秋水、秋色来写秋景,并把这种景象凝聚到一双对句的下句,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白鹭,红霞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了一幅明丽鲜活的画面。并且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寓于景中,毫不张扬,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文词典雅,是人们千古传诵的佳句。《滕王阁序》一文因受体裁的限制,文字要求对偶,所以用典也不例外。本文的对偶主要有四四句对,如“冯唐易老”与“李广难封”,“东隅已逝”与“桑榆非晚”;六六句对,如“望长安于日下”与“目吴会于云间”,“酌贪泉而觉爽”与“处涸辙以犹欢”;上四六句与下四六句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与“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上六四句与下六四句对,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与“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典故的对偶用法,使句式整齐,相互对称,并且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有典雅之美。
参考文献
[1] 祝鼎民·典故知识查检·知识出版社,1992年。
[2] 周红兴·古代诗文名篇选读·作家出版社,1986年。
[3] 任志鸿·优秀教案高二语文下·南方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滕王阁序》;典故;效果
用典就是在诗文中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滕王阁序》一文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音调铿锵。文章由洪都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三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境遇和身世感慨,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作者运用铺叙手法叙事、写景、抒情,并将三者融为一体。而典故的大量运用,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文词洗练,辞约义丰
骈文由于受语句形式和韵律要求的限制,讲究语言精练,而精练的语言又要能包含丰富的内容,这种精练与丰富的统一,往往体现在典故的运用方面。因为典故本身就具有意旨高远,事理深微,辞句美妙,语言切实的品质,所以借典言事,文词洗练,辞约义丰,并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在《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很好的表现。这篇文章仅有七百一十七个字,却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如此简短的文字,却涵盖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当我们读着这七百余字的短文,这些文化典籍,这些历史人物,就都涌现在我们的胸中;这些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使得文章的思想内容一下子丰富多彩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了解和熟悉这些典故。不难看出,本文因用典而达到了辞约义丰的效果。让我们再来看看具体例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物华天宝”,概述了当地物产的珍奇,语词夸张。如果单有这类空言,显得堆砌词藻,空洞无物。而“龙光射牛斗之墟”,引用一个关于此地的典故来证实,就可见果真是“物华天宝”,从而使“物华天宝”成为了具体可感之事。二句一概括一具体,相互印证,颂扬南昌宝地,言之不虚,令人信服。七字典故,包含一个神话故事。这一神话故事,虽然未必是实际所有之事,但也可见得神奇,这种神奇之事,至少显得此地在文化上的“物华天宝”,何况古人原本比较相信这些神话。总之,这一典故的运用,印证了“物华天宝”的判断,蕴含着神奇美妙的内容,颂扬了洪都故郡的物产,节省了文字,切合了文体的需要。这就是所谓辞约义丰。假若作者不用典故而用列举或举例来说明“物华天宝”,那所用的文字恐怕是“龙光射牛斗之墟”的数倍或者数十倍了,哪有用典这样精练!
2.含蓄委婉
《滕王阁序》一文的典故运用,贵在把握分寸,藏而不露,琵琶半掩,愈见风姿,这就是所谓含蓄委婉。当然文章用典并不是通篇都含蓄委婉,而只是在表达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时才表现得比较含蓄委婉。用典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跟典故本身的品质有关。典故并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浓缩形式,还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特定审美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典故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情感倾向等丰富、复杂的因素;②运用这些典故,就会隐含着它们所具有的历史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用典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可以避免锋芒太露。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连用四典来影射自己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人生感慨,本来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运用了典故,所以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因为关于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历史故事,早已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如李广成了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名词,贾谊成了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名词。③作者运用这些典故来比况自己,就委婉地表达了对“圣君”、“明时”的不满。
3.华丽典雅
《滕王阁序》一文词藻华丽典雅,但不晦涩,而且某些别出心裁的佳句,长期为人传诵。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典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句,但作者在用典时注意了妙手翻新,赋予了新境,经过灵活改造以后,构成了新颖的佳词丽句,增强了文章典雅华美的语言风格。作者抓住了秋水、秋色来写秋景,并把这种景象凝聚到一双对句的下句,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白鹭,红霞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了一幅明丽鲜活的画面。并且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寓于景中,毫不张扬,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文词典雅,是人们千古传诵的佳句。《滕王阁序》一文因受体裁的限制,文字要求对偶,所以用典也不例外。本文的对偶主要有四四句对,如“冯唐易老”与“李广难封”,“东隅已逝”与“桑榆非晚”;六六句对,如“望长安于日下”与“目吴会于云间”,“酌贪泉而觉爽”与“处涸辙以犹欢”;上四六句与下四六句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与“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上六四句与下六四句对,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与“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典故的对偶用法,使句式整齐,相互对称,并且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有典雅之美。
参考文献
[1] 祝鼎民·典故知识查检·知识出版社,1992年。
[2] 周红兴·古代诗文名篇选读·作家出版社,1986年。
[3] 任志鸿·优秀教案高二语文下·南方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