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的推进:成就与前景

来源 :国际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紧邻中国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要冲,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利益区。自中国在中亚地区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努力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五通”领域收获了一些早期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中亚国家政局变数较多、贸易投资环境不佳、安全形势严峻以及大国竞争等一系列挑战。因此,在肯定成绩、正视问题的基础上,中国应秉持奋发有为、积极塑造的方针,遵循多方合意的多元化路径逐步推进中亚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关 键 词〕中亚、经贸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
  〔作者简介〕韩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F125.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7)3期0108-17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著名演讲,首次提出要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中亚国家的提出,表明中国将中亚国家置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位置。中亚国家对此亦高度重视。三年多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虽进展显著,但也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安全风险。本文在梳理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取得进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双方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地区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状
  中亚地区毗邻中国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首要目标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至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政策沟通顺畅
  政策沟通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前提和保障。2014—2016年,中国与中亚国家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方式的政策沟通。习近平主席先后多次出访中亚国家,与中亚各国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双方就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达成广泛共识。
  中国同中亚国家以宣言、协议、公报、备忘录或条约的形式明确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加强合作的意愿、领域和方式。(见表1)例如,2014年12月14日,中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部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宣示双方将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合作,发展和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促进和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有关交通、经贸、旅游、投资及其它合作领域的经济活动。
  中国与中亚国家还在形式多样的“论坛”、“博览会”、“洽谈会”等平台上进行互动与沟通。“论坛”主要有:丝绸之路市长论坛、大陆桥论坛(在连云港设立永久会址)、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建立永久会址)、亚太贸易便利论坛、中国内地新丝绸之路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等。“博览会”或“洽谈会”主要有:中国—亚欧博览会、兰州贸易洽谈会、欧亚各国投资贸易博览会以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此外,双方智库也就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展开了合作。
  (二)设施联通取得早期收获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优先领域。2014—2016年,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努力下,中国和中亚国家间交通物流不断改善,一大批示范性项目顺利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双边及多边贸易的便利性。
  1.中哈(连云港)物流场站项目。2015年2月25日,連云港—阿拉木图货运班列首发。这是中哈两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进程中第一个可见成果,具有示范意义。哈方表示,这一合作使他们“找到了东出太平洋最近的出海口”。
  2.过境哈萨克斯坦的中欧班列。截至目前,已开通过境哈萨克斯坦的中欧货运班列有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义新欧等,上述中欧班列的开通为构建欧亚大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经过哈萨克斯坦的中欧班列已超过1200次,中国货物过境哈萨克斯坦运往欧洲的运输量大幅增长。仅2016年第一季度,经过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中国—欧洲路线的货运量同比增加1.4倍。此外,联通欧洲西部和中国西部的双西公路在哈境内路段大部分改造工程已完工,预计哈境内路段将在2017年内实现全线通车。
  3.安格连—帕普铁路卡姆奇克隧道。2016年2月,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安格连—帕普铁路卡姆奇克隧道顺利贯通,该隧道长19.26千米,是安格连—帕普铁路全线的咽喉要道,被称为“中亚第一长隧道”,也是中国—中亚—欧洲国际运输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伊塞克湖环湖路比什凯克至巴雷克奇路段修复改造项目。该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优买贷款融资,并由中国路桥公司总承包。2015年7月22日,这一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项目顺利竣工。此外,包括北—南公路和中吉哈、中吉乌跨国公路在内的多条公路项目也由中国公司承建,总建设里程超过2000公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曾对此表示,上述在建公路竣工通车后,吉国内将形成一张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同时联通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周边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将成为中亚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过境走廊。
  5.“达特卡—克明”项目。能源独立、能源安全和电力稳定是吉尔吉斯斯坦目前最迫切和最严峻的问题。2015年8月28日,由中国新疆特变电工公司承建的“达特卡—克明”500千伏南北输变电工程顺利竣工,极大提升了吉国自主供电能力。
  6.艾尼—彭基肯特高速公路和瓦亚铁路项目。这两个项目分别在2015年10月21日和2016年8月24日由中方参与完成,有力改善了塔吉克斯坦的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其中,瓦亚铁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框架内首个开工并建成的铁路项目,连接塔国中段与南段铁路,让塔国首次实现铁路互联互通。此外,中方承建的中塔公路、塔吉克斯坦瓦赫达特—亚湾隧道工程也正在加紧建设,一旦全线贯通,将进一步加快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互联互通。   (三)经贸合作扎实推进
  自2014年以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国与中亚传统贸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双方经贸合作的整体积极态势并未改变。截至2016年底,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大直接投资来源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直接投资来源国;是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是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 截至2016年12月,在中亚各国注册的中资企业约有3356家,投资领域主要分布于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航空运输业、农业等行业。其中,对油气、采矿业的直接投资居首要地位。(见表2)
  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和产能合作成为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亮点。经贸合作园区方面,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乌鹏盛工业园、中塔工业园、新丝路农业纺织产业园及中塔农业产业加工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其中,鹏盛工业园是中国民营企业在乌投资建立的首个中乌合资工业园区,已成为中乌产能合作的样板,不仅带动了中国优质产能出口,而且推动乌国经济发展,该园区现已为当地创造1300多个就业岗位,提供了20%的税收,被乌国视为招商引资样板工程。 产能合作方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产能合作推进得最为顺利,涉及领域也最为广泛。截至2016年底,中哈产能合作早期收获项目清单已达52个,项目总价值268亿美元,涉及钢铁、冶金、化工、水泥、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其中,阿拉木图电梯生产项目、巴甫洛达尔聚丙烯生产项目和科斯塔奈中国汽车生产项目已完成。
  (四)资金融通力度加大
  实现资金融通是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截至 2016年6月30日,丝路基金已宣布三单项目投资。 2015年12月27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正式成立,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四国都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融资平台。此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中哈产能合作专项基金也大大丰富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亚国家央行合作深化。截至2016年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三国全部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协议总额达110亿元人民币。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也签订了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协议。
  (五)人文交流内容丰富
  中国与中亚国家关于“丝绸之路”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动,“丝绸之路”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注入新动力。如中哈吉三国联合“丝路申遗”成功、“中国媒体丝路行”、“丝路万里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等活动为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人文合作增添了新内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旅游、环保等领域交流更为频繁。目前,中国已在中亚地区共开设了10家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化在当地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互办文化日、各种展览、知识竞赛、电影节及文艺演出等都极大地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加强了互信。
  二、取得进展的原因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亚地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是中国同中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中国高度重视中亚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根据《愿景与行动》规划的路线图,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首要目标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节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所占权重非常大。
  第一,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意义对中国来说不容小觑。中国是一个陆权国家,发展海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崛起不可或缺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国只有在确保陆权、保证西线地缘战略环境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把地缘战略重点放在海权建设方面。在实现陆权与海权平衡这一进程中,经营好毗邻中国西部地区的中亚国家是重要一环。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该地区的建设,将有利于中亚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继而有利于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集中精力发展海权。
  第二,中国将中亚地区视为本国经济向西扩展的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中亚地区正处于这两个引擎的凹陷地带。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带动中国中西部地区扩大向西开放,加强与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经贸往来,最终打通经济带两端,改变整个亚欧大陆的经济版图,使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第三,中国将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作为能源安全的保障。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油气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东与非洲等地。这些地区受政治动荡、宗教纷争及民族矛盾等因素影响,其石油与天然气产出不够稳定,直接威胁到中国能源进口的安全。并且,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目前只能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路线,安全风险系数较高。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铀资源,是世界三大能源中心之一。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亦有良好的基础。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地区的实施,有望与中亚国家形成更为紧密的能源安全共同体,确保陆上能源供应与通道安全,从而消除能源安全上的战略软肋。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契合中亚国家发展利益
  目前中亚国家仍处于转型期,各国“求稳定、谋发展”愿望迫切,均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规划,如哈萨克斯坦正在落实的《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光明大道”新经济计划,乌兹别克斯坦的《2015—2019年近期和长期发展纲要》,吉尔吉斯斯坦的《2013—2017年稳定发展战略》,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交通粮食”三大兴国战略以及土库曼斯坦的“强盛幸福时代”。这些战略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要务,均致力于“调结构、促增长”,在具体措施方面均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和促進就业。上述发展战略规划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存在诸多共性,这也是中亚国家愿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的主要原因。关键是,中亚国家希望通过与中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来推动自身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助推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还有助于中亚国家走出交通困境。中亚国家均为内陆国,其中乌兹别克斯坦还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双内陆国”之一,即邻国也没有出海口。塔吉克斯坦山地面积占到全国面积的90%,交通落后。吉尔吉斯斯坦几乎没有铁路客运。交通封闭成为制约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使中亚国家的内陆国地理劣势转化为东—西、南—北“十字路口”大通道的战略优势,打通中亚与外界的交往障碍,助力其经济发展,因而得到中亚国家积极响应和参与。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一是睦邻友好合作基础。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双方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间历史遗留的边界划分问题彻底得到解决,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不存在阻碍政治关系发展的任何障碍。中国与中亚五国均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中亚战略伙伴区,这在中国的周边地区绝无仅有。
  二是经贸合作基礎。自中亚五国独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取得快速发展。1992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总额仅为4.6亿美元,2014年达到450亿美元。双方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互补性逐年增强,互补性指数从1995年的0.37上升至2013年的0.49。随着中国出口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趋势明显,中国同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三是历史人文基础。中亚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和重要通道,中国自汉朝时期就与中亚地区有着密切往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古代丝绸之路文明。中国与中亚各国在传统、文化、历史上的交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地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基础。
  (四)多边合作机制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地区的建设
  经过多年持续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国际组织,已形成经贸部长会议、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交通部长会议、农业部长会议、科技部长会议等30多个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上海合作组织中期发展战略规划》、《上海合作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2017—2021年进一步推动项目合作的措施清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等文件的签署,以及上合组织专门账户和开发银行的成立,都极大推动了该组织所在区域的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外,2012年,中国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承诺,将向中亚国家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上合组织框架内上述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亚地区的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必将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也有利于充实和扩大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容。2016年6月30日,中国与欧亚经济委员会签署了《关于正式启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伙伴协定谈判的联合声明》,谈判主要集中于贸易便利化、行业问题、海关合作等领域。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减少了阻力,也会带来更多的具体项目合作。
  三、面临的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亚地区取得不少成绩,但鉴于中亚五国普遍处于国家发展转型期,政治体制孱弱、经济环境落后、安全形势复杂,加之大国竞争等因素,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该地区的建设遇到了一些困难。
  (一)中亚国家政局存在不确定性。当前中亚国家政治总体稳定,但风险犹存。一是老人政治。中亚部分国家领导人执政时间已超过20年,尽管已开始为未来权力交接布局,但并未公开实现权力交接的方式,蕴含着较大的政治风险。二是权力结构脆弱,尤其是中亚国家领导人为巩固自身权力,经常修改宪法,不断对政体进行调整和修补,使政权的“抗震力”减弱。三是权力世袭化倾向。中亚国家除吉尔吉斯斯坦实行议会—总统制之外,其余实行总统制,总统的权力很大。近年来,部分中亚国家修改宪法,允许总统无限连任,并让总统子女担任政府要职,这种加强总统权力并世袭化的做法无疑会进一步造成政治体制僵化,易引起国内政治和社会失序。中亚地区政治的不确定性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该地区的顺利推进带来一定风险。
  (二)中亚国家贸易投资环境欠佳。近年来,虽然中亚各国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有所作为,但总体上仍不尽人意。一是政策干预随意性强。中亚国家常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经常以“总统令”等文件来管理外国投资企业在其国内的经营活动,令外资企业措手不及。如近两年来哈萨克斯坦对外资企业的管控程度日益严格,就企业注册、劳务许可、税收、企业采购等出台了一系列直接限制性措施,不利于中哈在贸易、投资、工程领域合作的开展。二是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突出。虽然中亚国家在打击职务犯罪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权力寻租现象屡禁不止,给中资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困难。三是金融体制落后。中亚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差、抗风险能力差,融资困难等问题。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区域资金流动存在限制,难以跟上双方日益加快的经济合作步伐,且各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和监管标准差异较大,这些因素导致中国金融机构进入中亚国家市场时面临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币值不稳定等问题。如乌兹别克斯坦名义上实行经常项目外汇自由兑换,但实际操作中对外汇管制仍十分严格。乌国企业、银行每年因“调汇”问题拖欠中国企业债务5000万美元以上。这也是影响中资企业在乌国投资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四是物流运转能力有限,不适应大规模经济合作。当前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正式开放的口岸有2个航空口岸和14个陆路口岸,其中除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属一级口岸,其余均是公路口岸,边境口岸物流运转能力不能满足货物流转的需求,导致口岸出现货物拥挤、物流不畅等问题。另外,通关效率亦十分低下,如吉国海关通关手续繁琐,一般货物至少需要3—5天时间才能放关。(见表3)
  (三)中亚国家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伊斯兰极端主义在中亚地区影响上升,表现为宗教氛围日益浓厚,极端思想蔓延,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活跃,个别国家恐怖事件时有发生。2016年,哈萨克斯坦发生多起恐怖事件,给社会安全形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塔吉克斯坦已成为沙特逊尼派支持的萨拉菲主义者和伊朗什叶派的争夺之地,该国安全形势复杂。与此同时,鉴于中亚国家与中东国家的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存在诸多相近之处,伊斯兰国已将中亚地区纳入大哈里发版图,阿富汗、中亚地区的极端分子纷纷应召赴叙利亚参加圣战。随着俄美加大对伊斯兰国的打击,上述伊斯兰极端分子正呈回流之势,给中亚地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后撤军时代的阿富汗安全形势复杂,对与之交界的中亚南部地区带来恐暴的风险在上升。上述安全挑战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中的油气管道建设带来威胁。   (四)大国在中亚的博弈激烈。中亚国家均为经济社会转型国家,急切希望通过加强与大国间的合作,解决自身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发展滞后等问题。同时,中亚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能源资源储量也引起了区域和全球大国的广泛关注,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等纷纷在该地区提出各自的区域经济合作方案。中亚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力图通过欧亚经济联盟巩固和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美国也非常重视中亚的地缘价值,先后提出“丝绸之路战略法案”、“大中亚”计划、“新丝绸之路计划”,积极推进该区域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民主改造。日本2004年启动“中亚+日本机制”以促进双方政治、经贸和文化交流,并通过大量援助和投资加强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之后便开始对中亚国家开展经济与技术援助,2007年6月欧盟通过了“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2015年6月欧洲理事会出台《欧盟与中亚关系》文件,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了在经贸、教育、投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等领域的合作。综合来看,美日俄欧等结合自身利益诉求,在该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区域合作机制,这对中国在中亚地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分散了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注意力”。
  四、未来着力方向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鉴于此,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既要继续坚持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和平合作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又要对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充分的评估,遵循多方合意的路径逐步推进。
  (一)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现阶段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
  贸易方面应注意以下方向。第一,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口岸联检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强边境地区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已有的设施设备,采用新的通关便利技术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第二,加强海关信息互换。加强海关监管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实现与中亚各国海关监管互认。推进检验检疫标准互认,实现检验检疫证书联网核查。第三,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建立数据共享的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政府和贸易各方成本。第四,放宽劳务签证要求。实行“网络申请签证”或“网络审批签证”制度,提供签证便利。
  投资方面可着力改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与中亚国家各级政府的沟通协调,消除投资壁垒,降低投资准入标准,实行中资企业国民待遇。第二,与中亚国家就避免双重征税进行磋商,推动与更多中亚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司法协助与社会保险等政府间协定,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等活动提供法律保障。第三,中国相关部门做好投资风险评估工作,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风险预警服务。中国企业自身也必须严格遵守当地的相关法律,规范投资经营活动。同时要加强与所在地政府部门、执法机关的沟通,充分熟悉政策环境及其变动情况,最大限度地规避对外投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二)扩大产能合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亚五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其资源型工业结构不仅未发生变化,反而得到强化。当前中亚国家迫切希望发展现代制造业,中国则有意愿、有动力、有实力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两者不谋而合。双方可在能源资源开发及深加工、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建材产业等领域加强合作。首先,中国应与中亚各能源生产国、管道过境国共同规划合作方向与合作目标,全面制定能源合作计划,协调双方能源法律政策体系,制定并严格实施税收保护协定,消除监管障碍。其次,双方应拓展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包括加强技术交流和研发、设备制造以及产业化等层面的密切合作,不断拓宽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另外,中国在加大对中亚国家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力设备、建材产品出口力度的同时,应支持国内上述领域相关企业加快“走出去”,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三)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合作
  一是參与中亚国家基础设施改建。宜采取政府合作投资、企业承建的方式,推动中国制造业和工程企业赴中亚国家投资和参建基础设施领域,改善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推进其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继续深化交通网络联通合作。充分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的作用,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中吉乌、中哈、中塔阿伊等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交通运输网络。三是协调技术标准。中亚国家的交通技术标准主要承袭原苏联模式,与中国现行的技术标准不尽一致,由此造成交通运输衔接不协调,增加了作业过程,浪费了时间和财力。可加强同中亚国家相关交通部门的协商和沟通,尽力采用先进、适用、统一的技术,改善运输装备,提高运输效率。
  (四)拓展金融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第一,继续扩大货币跨境服务,包括互设本币账户结算、境内人民币转账结算、完善人民币清算渠道、建立人民币与中亚各国货币的直接汇率机制、银行卡网络互联,逐步建立统一的支付结算网络体系。第二,完善区域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加强金融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立征信评估机制,防范信用风险;加强反洗钱、打击非法融资合作力度,建设健康的区域金融环境。第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除“丝路基金”、亚投行、中国—欧亚合作基金外,还可设立专门领域的开发基金,例如能源矿产开发基金、农业合作专项基金等,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多领域项目合作提供多层次金融支持。
  (五)做好民心相通工作
  做好民心相通工作,有助于增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战略互信,有助于中亚国家解放思想和自我重新定位,有助于中亚国家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减弱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一是继续推动人文交流。中国与中亚国家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双方已开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在人文领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拓展空间。可继续深挖合作潜力,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在教育、旅游、文化领域的合作。二是充分重视中资企业在民心相通中的作用。要促企业树诚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进行反哺社会的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将投资贸易项目与当地民众需求相结合,真正筑牢双方各层次特别是基层的互信基础。三是积极发挥媒体作用。目前中国媒体与中亚国家媒体缺乏持续性合作,各国对中国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虽有报道,但不成系列,且解读有偏差。中国媒体可考虑与当地媒体深度合作,包括入股或控股当地媒体。同时,中国媒体对外传播应采用外国民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进行传播,从而使“中国声音”在中亚地区真正能做到深入人心。
  【完稿日期:2017-4-27】
  【责任编辑:肖莹莹】
其他文献
长期从事“猎头业”的利,科迪罗斯慧眼独具,善于发掘人才,他从加州硅谷向美国许多一流的大公司如“施乐公司(Xerox)”、“IBM”、“通用电器公司(GeneralElectric)”等举荐过大量精英人才。就特色人才方面来说,科科迪罗斯是成功的,但他举荐的不少人才却在面试过程中或面试后就遭淘汰。  因此,科科迪罗斯不再是简单地到处寻觅最佳人才,还向求职者出点子提忠告,教他们如何在面试中有上佳表现。他
期刊
笔者有机会被派遣到德国工作,2003年年增增添了许多“色彩”体验。岁末年初,记录在此,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经历中德商业文化的冲撞  体验之一:信誉社会,不必太担心  来到德国第一个难忘的中德差异体验来源于租房。当的‘从街上买来登有租房广告德文报纸的我,满头脑尚是在上海租房看房的经验:第一,千万不要当洋葱头,被人狠砍一刀;第二,不能相信广告上那些“全配”、“漂亮的环境”、“大阳台”等字眼,必
期刊
〔提 要〕“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是安倍政府提出的旨在促进日本海外基础设施投资的一项战略,其在推进中不断扩展投资地域和领域,参与实施机构不断增加。构建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既受其外交、安全战略的驱使,也暗藏争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主导权之目的。日本虽在诸多方面具有优势,但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的实施也存在资金不足、审核标准严苛、附加人权环保条件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推
期刊
〔提 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支撑措施和保障体系陆续建立,国际认同度不断提高,重大项目成果初现。但全球化退潮、国际经贸环境不佳、大国竞争与博弈加剧、民粹主义政治思潮泛滥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等,仍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成挑战。中国宜把握节奏、加强风险评估,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引领新一轮全球化。  〔关 键 词〕“一带一路”倡议、逆全球化、中国外交  〔作
期刊
[提要]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是促进澜湄国家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有益补充,澜湄对话合作机制对构建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推动澜湄合作应充分依托“10+1”、“10+3”框架下形成的合作成果,有效衔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湄公河委员会”、“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等现有机制,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双
期刊
〔提 要〕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三年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各领域合作已取得巨大进展,沿边地区于其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发展战略上的对接逐步落实,沿边合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大批合作项目将有望在沿边省区与邻国展开。中国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时应当注意整合沿边优势,统筹国内外发展战略,并保持“构建耐力”,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与邻国积极沟通,努力增信释疑。  〔关 键
期刊
〔提要〕在第四任期,普京总统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进行适当的政治改革。普京政府将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再工业化。俄罗斯经济能否保持低增长,主要取决于国际油价、美欧制裁、经济结构调整状况等因素。鉴于俄罗斯与西方对抗长期化,还面临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冲突等严峻问题,普京政府将在抵制西方经济制裁与政治军事遏制的同时,谋求与西方关系正常化,继续奉行“转向东方”政策,推进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新时代,
期刊
〔提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防务合作不断向前推进,虽然与政治、经济合作相比,防务合作发展水平仍较低,但经过双方的努力,相关合作已取得长足进展,合作领域大幅拓展,合作方式从双边发展为双多边相结合,且更趋务实和机制化。在此过程中亦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如东盟“大国平衡”战略的掣肘,来自美、日、印等其他大国的竞争以及南海问题等。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有深化合作的巨大动力,双方有望克服困难和障碍,
期刊
〔提 要〕权能分裂引发责权错配,成员国利益和价值分歧加剧团结和共识危机,以及政治和社会分裂产生的认同危机是欧洲一体化面临的三重深层困境。危机和困境不仅重塑欧盟一体化认知,促其日趋务实,还强化了次区域合作态势和意愿联盟的形成,推动“多速欧洲”成为一体化路径的方向性选择。但是,面对分裂的政治和社会形势,欧洲一体化的“多速”路径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鉴于当前欧盟缺乏共同推动一体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
期刊
〔提 要〕受全球化、科技革命、中国海上力量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美国国内对海权进行新的反思,海权终结论让位于海权不可或缺论,马汉与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受到新的审视,技术创新对海权的影响被格外关注。与新认知相伴的是美国海军战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从“由海向陆”转向“重返海洋控制”,扩大海军舰队规模,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确定“全域进入”新职能,将中国作为西太平洋海权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对海权的再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