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数学知识本身来激发。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揭题引趣
课的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则可以创造一个欢乐、明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迈进知识的大门。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彩色纸蝶,并说“这只蝴蝶的颜色非常漂亮,除了色彩美之外,我们还要研究它的图形美。”再出示一不对称的彩色纸蝶问:“比一比,哪只蝴蝶漂亮,为什么?”通过比较突出了图形美,并且把问题引到对称上来。接着教师沿一直线把纸对折,立刻剪出一只彩蝶。学生感受到了对称美,又急于知道其奥秘。再乘胜追击问:“老师剪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接着联系生活中对称图形的应用,使学生由对事物的好奇产生的直接兴趣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的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又如“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一开始就可以跟学生谈话:“在童话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座美丽而神秘的王国,这里的人们非常聪明好客,你们想去吗?随即出示“数学王国”的游览图。“这个王国的老虎和狮子两位将军肩负着保卫国家的神圣使命。这不,我们已到了城门口……”亲切的儿童语言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环境,而且由入城门开始的一道道“关卡”和闯关以后的成就感、自信心又不断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二、以趣乐学
对新知产生兴趣,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如何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兴趣,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内在的“趣”。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用猜数游戏:把1~30的数字卡按顺序发给1、2、3、4号四位同学,其余同学猜出某些数字卡在谁手中。“猜”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以趣乐学的过程,而且使学生处在一种兴高采烈、激动不已的情绪中。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头脑对应当记住的东西具有一种特殊的领悟力。同样在“乘法”练习时,可采用较活泼的击掌游戏:先看老师拍(拍3次,每次拍2下),让学生口头列式(2×3);接着听老师拍,让学生列式;最后由老师出示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击掌,拍对的给予表扬和奖励。
又如,“圆锥体积”的教学,课本上用实验的方法,得出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即使教师按同样的顺序演示一遍,学生也往往只注意“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而忽视了“等底等高”。针对这一点,设计一哑剧表演:让学生分组把书上的实验过程设计成一幕哑剧。接连几次表演,都疏漏了“等底等高”。这时教师可提醒学生再仔细看实验结论,想一想,刚才的表演中少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表演出来……几次尝试失败之后,终于找到了缺“等底等高”,并设计出其表演动作:把圆柱、圆锥的两个底面对在一起给大家看,说明两个容器的底相等;再由一人用直尺分别量出圆柱、圆锥的高,旁边一个同学用手势告诉大家:它们的高相等……通过自己探索,终于摘取了成功的果子,而且劳动所得的这果子远比老师奉送的要可口。靠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且勤于思考的人,也必能以巨大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记住这个道理。
三、结束延趣
一首好诗,一篇好的小说,如一枚青橄榄让读者回味。同样,一堂好课也是如此。
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第一课时结束时,可以提问:“课本中为什么没有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是编书老师的疏漏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并不因一堂课的结束而中断,兴趣可以引导他们进入一个求知的氛围,并为下一堂的学习作准备。
又如,“因数和倍数”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出示的数字与自己的学号说一句有关因数的话……学号是2、3、5倍数的同学都下课了,余下的同学面面相觑,等老师出数,可老师手里没有数字卡了。“你们想一想,现在老师只要出一个什么数,大家就可以都下课了(1)”?结束时,不仅复习了因数的概念,而且对数的公因数都有1、同时是2、3、5倍数的数的特征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愉快地走出课堂。
四、发展兴趣
培养兴趣,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后通过各项活动进一步发展其兴趣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较多且易混淆。可设计“小小故事书”:质数和合数的故事——兄弟分家:数学老爷爷有两个儿子,老大质数,为人憨厚,生性固执;老二合数,头脑灵活,为人圆滑。由于性情悬殊,数学爷爷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兄弟间发生纠纷,于是决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给两人分家……枯燥的数学定义以故事形式娓娓道来,赋予质数、合数以人的形象,既巩固了所学概念,又使学生对“质数、合数”感到亲切、可爱,再不是毫无生气的两种数。又如,通过“我是商店营业员”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也以对教师的情感为转移。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从点点滴滴做起。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中心小学)
一、揭题引趣
课的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则可以创造一个欢乐、明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迈进知识的大门。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彩色纸蝶,并说“这只蝴蝶的颜色非常漂亮,除了色彩美之外,我们还要研究它的图形美。”再出示一不对称的彩色纸蝶问:“比一比,哪只蝴蝶漂亮,为什么?”通过比较突出了图形美,并且把问题引到对称上来。接着教师沿一直线把纸对折,立刻剪出一只彩蝶。学生感受到了对称美,又急于知道其奥秘。再乘胜追击问:“老师剪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接着联系生活中对称图形的应用,使学生由对事物的好奇产生的直接兴趣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的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又如“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一开始就可以跟学生谈话:“在童话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座美丽而神秘的王国,这里的人们非常聪明好客,你们想去吗?随即出示“数学王国”的游览图。“这个王国的老虎和狮子两位将军肩负着保卫国家的神圣使命。这不,我们已到了城门口……”亲切的儿童语言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环境,而且由入城门开始的一道道“关卡”和闯关以后的成就感、自信心又不断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二、以趣乐学
对新知产生兴趣,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如何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兴趣,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内在的“趣”。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用猜数游戏:把1~30的数字卡按顺序发给1、2、3、4号四位同学,其余同学猜出某些数字卡在谁手中。“猜”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以趣乐学的过程,而且使学生处在一种兴高采烈、激动不已的情绪中。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头脑对应当记住的东西具有一种特殊的领悟力。同样在“乘法”练习时,可采用较活泼的击掌游戏:先看老师拍(拍3次,每次拍2下),让学生口头列式(2×3);接着听老师拍,让学生列式;最后由老师出示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击掌,拍对的给予表扬和奖励。
又如,“圆锥体积”的教学,课本上用实验的方法,得出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即使教师按同样的顺序演示一遍,学生也往往只注意“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而忽视了“等底等高”。针对这一点,设计一哑剧表演:让学生分组把书上的实验过程设计成一幕哑剧。接连几次表演,都疏漏了“等底等高”。这时教师可提醒学生再仔细看实验结论,想一想,刚才的表演中少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表演出来……几次尝试失败之后,终于找到了缺“等底等高”,并设计出其表演动作:把圆柱、圆锥的两个底面对在一起给大家看,说明两个容器的底相等;再由一人用直尺分别量出圆柱、圆锥的高,旁边一个同学用手势告诉大家:它们的高相等……通过自己探索,终于摘取了成功的果子,而且劳动所得的这果子远比老师奉送的要可口。靠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且勤于思考的人,也必能以巨大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记住这个道理。
三、结束延趣
一首好诗,一篇好的小说,如一枚青橄榄让读者回味。同样,一堂好课也是如此。
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第一课时结束时,可以提问:“课本中为什么没有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是编书老师的疏漏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并不因一堂课的结束而中断,兴趣可以引导他们进入一个求知的氛围,并为下一堂的学习作准备。
又如,“因数和倍数”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出示的数字与自己的学号说一句有关因数的话……学号是2、3、5倍数的同学都下课了,余下的同学面面相觑,等老师出数,可老师手里没有数字卡了。“你们想一想,现在老师只要出一个什么数,大家就可以都下课了(1)”?结束时,不仅复习了因数的概念,而且对数的公因数都有1、同时是2、3、5倍数的数的特征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愉快地走出课堂。
四、发展兴趣
培养兴趣,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后通过各项活动进一步发展其兴趣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较多且易混淆。可设计“小小故事书”:质数和合数的故事——兄弟分家:数学老爷爷有两个儿子,老大质数,为人憨厚,生性固执;老二合数,头脑灵活,为人圆滑。由于性情悬殊,数学爷爷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兄弟间发生纠纷,于是决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给两人分家……枯燥的数学定义以故事形式娓娓道来,赋予质数、合数以人的形象,既巩固了所学概念,又使学生对“质数、合数”感到亲切、可爱,再不是毫无生气的两种数。又如,通过“我是商店营业员”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也以对教师的情感为转移。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从点点滴滴做起。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