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专业兴趣小组的教学模式展开讲述,实践证明该方法确实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兴趣小组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75―01
1、背景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随着学习目标的改变,学习的压力减轻,原有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已经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要求。随着自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憧憬与渴望,高职学生在面对更为开放、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时,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对职业前景的规划不够清晰、对个人发展的定位不够准确,常常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渴望有人给予具体的指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近几年一直大力推行着导师制。
在导师制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具体的情况,一小部分学生表现比较优秀,除了能很好的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还能有很充裕的时间。着眼于这种情况,我们以导师制为依托,制定了适合这部分同学更好发展的办法,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了信息工程系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兴趣小组,并在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学习也没有心里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专业兴趣小组,就是指通过挑选一部分技能水平较高的,并且有浓厚专业兴趣的学生成立若干专业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任务来完成知识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互动性。利用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精神和创新兴趣,不仅使兴趣小组非常活跃,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空闲时间,为基础知识的深化搭梯架桥,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机会,为创新团队的协作攻关提供熔炉。
2、构建模式
专业兴趣小组是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训室资源等综合条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指导教学实践。具体构建模式如图所示:
1)兴趣小组成立
为了保证专业兴趣小组的突出性,对小组成员进行筛选时,要经过专业导师的推荐及考核。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专业导师给定的任务,并且学生有非常浓厚兴趣,再考核通过后才能加入到兴趣小组。在后续的学习中遇到表现优秀的学生也要及时吸收进来,对于表现不好的同学要及时辞退,始终保持兴趣小组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权威性。
2)导师选择
专业指导教师决定着兴趣小组能否顺利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学习目标,是充分发挥专业兴趣小组作用的关键。因此,要选拔一些专业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教师担任专业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通常由各专业的骨干教师或主干课教师担任。
3)实训资源提供
引入实验室开放机制,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实训室完成自己的项目。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交流资料,使所有学生的实践技能都得以迅速提高。
4)项目选择和实施
我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嵌入式方向,其实践性特别强,所以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专业兴趣小组实践过程中必须紧扣实际应用这个环节。指导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实施适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项目任务,如:电子相册、摇摇棒、机器人等等。指导教师确定项目任务后,要明确目标,指导小组成员内部分工和自主学习,小组成员要制定资料搜集整理和独立工作计划。指导老师要追踪小组内的活动交流情况,以及项目进展情况,并及时解决问题,督促小组完成项目任务。
5)项目检查评估
在兴趣小组完成项目任务后,要组织交流展示会,指导教师根据展示以及答辩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一方面是总结分析项目开发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把所用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消化;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创新,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兴趣小组从事项目学。
3、取得的成果
经过近几年的兴趣小组的开展,积累了不少相应的成果。成果的覆盖面由最初两三个学生的学生能力的提高,逐步覆盖到整个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学生就业、学生素质、学生专业技能和技能大赛等多方面。
(1)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训适应社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使得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素质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兴趣小组使学生的实际动手、团队协作、自我学习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通过兴趣小组的实施,借着榜样的力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提升学生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经过累积形成了一些体现能力提升的相应作品。
(3)就业对口率提高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专业对口率一直以来都是衡量高职办法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兴趣小组计划的实施,逐步培养学生兴趣,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与实际交织在一起的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引进企业的一些项目,实现专业学生就业无缝对接,确实提高了就业对口率。
(4)技能大赛获奖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备战,这样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就业能力。近年来,兴趣小组学生累计获得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一次,东北地区二等奖一次,省级二等奖一次,省级三等奖两次。
4、结束语
基于专业兴趣小组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而且锻炼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项目训练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呼格吉乐.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7)
[2] 刘红艳,刘荣富.怎样激发学生兴趣.研究生毕业论文.1994
[3] 谢剑斌,刘通等.基于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課程教育研究.2012.6
[关键词]兴趣小组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75―01
1、背景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随着学习目标的改变,学习的压力减轻,原有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已经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要求。随着自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憧憬与渴望,高职学生在面对更为开放、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时,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对职业前景的规划不够清晰、对个人发展的定位不够准确,常常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渴望有人给予具体的指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近几年一直大力推行着导师制。
在导师制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具体的情况,一小部分学生表现比较优秀,除了能很好的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还能有很充裕的时间。着眼于这种情况,我们以导师制为依托,制定了适合这部分同学更好发展的办法,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了信息工程系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兴趣小组,并在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学习也没有心里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专业兴趣小组,就是指通过挑选一部分技能水平较高的,并且有浓厚专业兴趣的学生成立若干专业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任务来完成知识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互动性。利用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精神和创新兴趣,不仅使兴趣小组非常活跃,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空闲时间,为基础知识的深化搭梯架桥,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机会,为创新团队的协作攻关提供熔炉。
2、构建模式
专业兴趣小组是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训室资源等综合条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指导教学实践。具体构建模式如图所示:
1)兴趣小组成立
为了保证专业兴趣小组的突出性,对小组成员进行筛选时,要经过专业导师的推荐及考核。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专业导师给定的任务,并且学生有非常浓厚兴趣,再考核通过后才能加入到兴趣小组。在后续的学习中遇到表现优秀的学生也要及时吸收进来,对于表现不好的同学要及时辞退,始终保持兴趣小组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权威性。
2)导师选择
专业指导教师决定着兴趣小组能否顺利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学习目标,是充分发挥专业兴趣小组作用的关键。因此,要选拔一些专业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教师担任专业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通常由各专业的骨干教师或主干课教师担任。
3)实训资源提供
引入实验室开放机制,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实训室完成自己的项目。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交流资料,使所有学生的实践技能都得以迅速提高。
4)项目选择和实施
我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嵌入式方向,其实践性特别强,所以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专业兴趣小组实践过程中必须紧扣实际应用这个环节。指导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实施适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项目任务,如:电子相册、摇摇棒、机器人等等。指导教师确定项目任务后,要明确目标,指导小组成员内部分工和自主学习,小组成员要制定资料搜集整理和独立工作计划。指导老师要追踪小组内的活动交流情况,以及项目进展情况,并及时解决问题,督促小组完成项目任务。
5)项目检查评估
在兴趣小组完成项目任务后,要组织交流展示会,指导教师根据展示以及答辩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一方面是总结分析项目开发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把所用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消化;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创新,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兴趣小组从事项目学。
3、取得的成果
经过近几年的兴趣小组的开展,积累了不少相应的成果。成果的覆盖面由最初两三个学生的学生能力的提高,逐步覆盖到整个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学生就业、学生素质、学生专业技能和技能大赛等多方面。
(1)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训适应社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使得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素质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兴趣小组使学生的实际动手、团队协作、自我学习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通过兴趣小组的实施,借着榜样的力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提升学生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经过累积形成了一些体现能力提升的相应作品。
(3)就业对口率提高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专业对口率一直以来都是衡量高职办法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兴趣小组计划的实施,逐步培养学生兴趣,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与实际交织在一起的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引进企业的一些项目,实现专业学生就业无缝对接,确实提高了就业对口率。
(4)技能大赛获奖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备战,这样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就业能力。近年来,兴趣小组学生累计获得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一次,东北地区二等奖一次,省级二等奖一次,省级三等奖两次。
4、结束语
基于专业兴趣小组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而且锻炼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项目训练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呼格吉乐.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7)
[2] 刘红艳,刘荣富.怎样激发学生兴趣.研究生毕业论文.1994
[3] 谢剑斌,刘通等.基于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課程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