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对于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近些年关于阅读教学方法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本人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教师提问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81―01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的地位更显重要。它直接关系妻学生对于数、理、化学科习题和指导说明的理解,它直接关系到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在这些科目中有些已经与语文学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据笔者观察发现,凡是在语文上表现较好的同学,其政治、地理、历史等所谓的“文科”学科,基本上都属于较高的水平。而数理化学科突出的同学对于习题题干的理解和把握也明显要强于其他的同学,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一、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本身无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饱满,总是一次性的“塞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虽然有时也从教学方法上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那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首先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步就搬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居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1963年他在一则书简中提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先进文学教育成果之后提出来的,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这一点从对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考查中不难发现,他們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级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同学,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不错。问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那些其他学科成绩很好,语文却不行的同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平时也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固定的作业。魏老师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制定了语文教学常规,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二、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师按这套程式去教,学生按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
现在语文阅读课教学流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节,以备讲评,圈出生字词,要求学生划出要点和疑点,然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细究起来,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这样一个原则。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但同时,他也破坏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情采声茂的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破碎了。“破镜重圆”后的镜子还是那么美的镜子吗?
阅读文章首先我们应该是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外延。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笔者来说,拿到一篇文章来读,肯定不是第一步就探讨其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我们一定是想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着作者的气势,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
如果支离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怎么能真正懂得文章,懂得作者呢?
其次要精读、细读。阅读教学中,一开始把握整体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接下来的任务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分析其局部的意义,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基础知识能力。细读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动笔、划要点、编提纲、摘佳句、作批注、写心得等。在读书的同时动笔,可以使阅读细、深、透、活一些,要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语文教学,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学基础教育阅读时动笔,将手脑活动与思、看、记配合在一起,也可以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潜能。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设问近几年,提问设计法非常盛行。
“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往往是一堂课提出的问题满天飞,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是对课文的主旨、内涵却很少能深刻把握。提出的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很难从文章中筛选重要和有用的信息。
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去探讨。虚拟提问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才能更有效的使语文课上得有内容、有意义。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就设计这样的问题: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位教师,读过课文后你们敬佩他吗?小弗郎士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你们喜欢吗?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弄懂文中两位主要人物是怎样的人的求知欲。
以上是本文对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的探讨,只要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材料-语文》(7-9年级)P3.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教师提问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81―01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的地位更显重要。它直接关系妻学生对于数、理、化学科习题和指导说明的理解,它直接关系到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在这些科目中有些已经与语文学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据笔者观察发现,凡是在语文上表现较好的同学,其政治、地理、历史等所谓的“文科”学科,基本上都属于较高的水平。而数理化学科突出的同学对于习题题干的理解和把握也明显要强于其他的同学,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一、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本身无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饱满,总是一次性的“塞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虽然有时也从教学方法上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那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首先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步就搬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居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1963年他在一则书简中提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先进文学教育成果之后提出来的,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这一点从对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考查中不难发现,他們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级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同学,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不错。问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那些其他学科成绩很好,语文却不行的同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平时也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固定的作业。魏老师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制定了语文教学常规,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二、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师按这套程式去教,学生按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
现在语文阅读课教学流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节,以备讲评,圈出生字词,要求学生划出要点和疑点,然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细究起来,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这样一个原则。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但同时,他也破坏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情采声茂的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破碎了。“破镜重圆”后的镜子还是那么美的镜子吗?
阅读文章首先我们应该是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外延。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笔者来说,拿到一篇文章来读,肯定不是第一步就探讨其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我们一定是想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着作者的气势,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
如果支离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怎么能真正懂得文章,懂得作者呢?
其次要精读、细读。阅读教学中,一开始把握整体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接下来的任务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分析其局部的意义,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基础知识能力。细读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动笔、划要点、编提纲、摘佳句、作批注、写心得等。在读书的同时动笔,可以使阅读细、深、透、活一些,要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语文教学,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学基础教育阅读时动笔,将手脑活动与思、看、记配合在一起,也可以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潜能。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设问近几年,提问设计法非常盛行。
“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往往是一堂课提出的问题满天飞,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是对课文的主旨、内涵却很少能深刻把握。提出的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很难从文章中筛选重要和有用的信息。
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去探讨。虚拟提问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才能更有效的使语文课上得有内容、有意义。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就设计这样的问题: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位教师,读过课文后你们敬佩他吗?小弗郎士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你们喜欢吗?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弄懂文中两位主要人物是怎样的人的求知欲。
以上是本文对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的探讨,只要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材料-语文》(7-9年级)P3.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