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成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再现课文情境,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情景,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如《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以及生活习性。但由于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学此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画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运用,创设视听情境,穿越时光的隧道,把学生带入了两亿多年前的恐龙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学生个个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激起了对恐龙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也激起了阅读本文的强烈期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语感,提升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只有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可见语感的培养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首先用媒体展示珍珠鸟。课件里的珍珠鸟色彩明艳,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学生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很快地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珍珠鸟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积极发言。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珍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不仅认真阅读文本,还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课件中珍珠鸟形象的回味,不仅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美感,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把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像、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就能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课文,如《九寨沟》、《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教学中借助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充满诗情画意的九寨沟的美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的神奇,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在教学开始就设置情景,播放音乐,展示荷花图像,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精心制作的几种不同姿态荷花的电脑课件,色彩明快,令人仿佛置身其中。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朗读。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读书、学习中感受到荷花的形态美、姿态美,静态美、动态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其创造力。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他们伴着《二泉映月》的音乐进行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月光似水。静影沉壁,可双目失明的他再也看不到这秀美的景物了。月光下,他像一尊塑像静坐着,一言不发,一动不动。”也有的学生说:“我从音乐中感受到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生活坎坷,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他在拼命地抗争,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说得多好啊!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同时也培养了想像能力。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带来了乐趣,也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课堂效果显著,教学质量提高。如果只注重形式,一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它,才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再现课文情境,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情景,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如《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以及生活习性。但由于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学此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画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运用,创设视听情境,穿越时光的隧道,把学生带入了两亿多年前的恐龙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学生个个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激起了对恐龙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也激起了阅读本文的强烈期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语感,提升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只有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可见语感的培养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首先用媒体展示珍珠鸟。课件里的珍珠鸟色彩明艳,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学生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很快地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珍珠鸟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积极发言。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珍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不仅认真阅读文本,还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课件中珍珠鸟形象的回味,不仅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美感,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把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像、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就能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课文,如《九寨沟》、《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教学中借助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充满诗情画意的九寨沟的美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的神奇,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在教学开始就设置情景,播放音乐,展示荷花图像,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精心制作的几种不同姿态荷花的电脑课件,色彩明快,令人仿佛置身其中。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朗读。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读书、学习中感受到荷花的形态美、姿态美,静态美、动态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其创造力。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他们伴着《二泉映月》的音乐进行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月光似水。静影沉壁,可双目失明的他再也看不到这秀美的景物了。月光下,他像一尊塑像静坐着,一言不发,一动不动。”也有的学生说:“我从音乐中感受到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生活坎坷,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他在拼命地抗争,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说得多好啊!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同时也培养了想像能力。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带来了乐趣,也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课堂效果显著,教学质量提高。如果只注重形式,一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它,才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