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其对教育的影响已进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育时代。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应用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促使教育模式和方法发生深刻变革,作者对现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与描述。
关键词:在线教育;MOOC;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16-05
一、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育时代的特点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依据有关表述,可以把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时期(约从1978到1995年)。这期间,计算机虽早已问世,但还不普及,主要用于高端计算,现代教育手段主要指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广播、电视(显示器)等的应用。对教育的作用,除了扩大学习者的受教育机会(如广播电视),主要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帮助教师教、学生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第二阶段,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时期(约从1990到2010年)①。这期间,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计算机小型化和快速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了一定助推作用;二是计算机、互联网和在线教育迅速发展,名校优质课程上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远距离教育固有的背对背的弊端,也使教育的形式进一步多元化;三是不同类型移动终端的出现和应用,让学习可超越时空,随时随地进行。第三阶段,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育时代(约从2010年开始)。标志性的事件是2008年可汗学院建立和自2010年起美国硅谷几所著名大学引领的大型开放式网路课程(英语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r,缩写 “MOOC”,中译名“幕课”)井喷式的爆发。阶段性特点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远远超越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而是与教育深度融合,应用于教育(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资源上网、师生间和学习者之间的广泛互动、网上测验考试、学分认证和发证等)的整个过程,促使教育模式和方法发生深刻变革。为理解第三阶段特征,先讲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美国可汗学院教学。美藉孟加拉裔人萨尔曼·可汗,自幼聪明好学,曾获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学士学位,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波士顿一家基金公司做股票分析师。2004年,他在佛罗里达的表妹纳迪亚要求可汗对她的数学进行辅导。居住波士顿的可汗通过雅虎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对表妹提出的各种问题都给出了解答,效果很好,其他亲戚朋友也上门讨教,可汗忙不过来,他索性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上。没想到,他的视频受到网友们的热捧,要求学习者众多。2007年他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2008年辞去公司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可汗学院的运营与建设。到现在他已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历史、经济等领域录制视频3500多段,下一个目标是在未来5年里制作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课程及部分大学课程。可汗学院还与美国十几所学校合作进行“翻转式教学”试验,参加人数超过1800万人。[1]所谓“翻转”就是在家看视频,到学校参加讨论和听人解答问题。可汗视频教学的成功,让他成了当今的一个热议人物。 [2]
第二个例子,斯坦福的新教育试验和美国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井喷。一般认为,幕课的出现始于2008年可汗学院成立, 2011年在大学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成为当今美国社会和世界各国热议的重大事件。2010年,斯坦福大学教授、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发明人Sebastian Thrum(塞巴斯蒂安·特龙)[3]和谷歌另一位员工彼得·诺维德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人工智能》。当时的教室只能容纳200人,后来他把课程录下来挂到网上,经过一段时间改进,竟引来190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学习。2010年2月他创办了Udacity (在线大学),同年他辞去斯坦福大学工作,成为在线大学总裁,利用在谷歌的业余时间,致力提供在线教育课程。据报道,他们目前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商务等领域开设的课程达到18门课。不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Daphne koller(达芙妮·科勒)和祖籍香港的华裔教授Adrew NG(吴恩达)[4]把有关课程放到网上,未预料到的情况也发生了:报名学习的人很多。吴恩达的课讲的很好,经常有400多名学生听课,当他的课《机器学习》挂到网上后,听课的人一下增加到10万人,令他兴奋不已!按以前的传统教学,教10万人要花250年时间,现在用半年就可以了。他们于2012年4月成立了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意为“课程时代”)。不到一年时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62所大学加盟,在计算机、数学、商务、人文、社会学、医学、工程学和教育等20多个领域开设了204门课程,来自220个国家300多万人注册学习。斯坦福的成功,让世界网络公开课的老大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坐不住了,2012年5月两校宣布拿出6000万美元,成立了edX(在线课程)公司,以加快研制新型网络教育平台。2012年秋第一批幕课推出,注册人数突破37万人,全球近百所高校申请加入,已开出课程30多门,注册学生90余万人。在这些名校的带领下,目前硅谷出现了多家幕课平台供应商,竞争十分激烈,而Coursesa(课程时代)、edX (在线课程)和Udacity(在线大学)仍为老大,被誉为硅谷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三巨头。他们联合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全美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为学习者免费提供最优质的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时代杂志把2012年称为“MOOC”元年,[5]发表了《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意思是说:传统的大学必死,只有改革的新大学才能存续。
第三个例子,英国开放大学的追赶与我国的跟进。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于1971年,是全球成立最早的开放式大学。2010年在《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上,国际远程教育知名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英联邦学习促进会主席约翰·丹尼尔介绍了英国开放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他认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且酝酿着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长期以来,教育发展中有一个很大困惑,就是教育规模、质量、成本费用三者间呈现的刚性制约关系。英国开放大学依靠信息技术颠覆了上述关系,不仅实现了办学规模扩大(2010年注册学生达到22万人,其中外国学生6万人),而且教学质量提高(在全英大学教育质量评估中位居牛津大学之上,在学生满意度调查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每个学生的花费只有传统普通大学的60-80%。[6]这所全球网络教育的领军院校,为追赶美国的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于2012年12月成立了英国首家网络公开课程平台“未来学习”,与20余所著名大学、大英图书馆以及英国文化学会等单位开展合作,在科学、计算机、人文和商务等领域授课②。最近“未来学习”又推出多平台应用程序,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获得书籍和视频资料。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幕课出现后,在我国也引起了一定反响:一个是国家和5个地方开放大学的相继成立③,另一个是借鉴幕课经验加大大学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力度,[7]三是出现了若干以幕课方式进行在线教育的公司,上传了一批经过一定汉化处理的美国幕课课程。 幕课与以往的远程在线教育视频课有什么本质区别?自2001年起,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宣布将自己课程放到网上,掀起了名校名师优质课程上网的第一次热潮。至2011年,麻省有2000多门课程上网,访问者超过1亿人次。[7]后来有300多家机构效仿,成立了开放式教育课程联合会。该会所属成员上网课程总数达21000门,年平均访问量达3.6亿人次,为全球教育革命发挥了开创性作用。[8]应该说,这时的名校课程上网仅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学习者和教师根本没有机会互动,教育的模式和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推出的幕课与麻省早期引领的网络视频公开课有什么本质不同?他们的网络课程为什么那么吸引人而且受到全球瞩目?笔者以为,绝不是因为他们把课程简单地搬到网上后自然出现的,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教学方式适应网络环境上实现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他们的具体做法可能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看也有许多明显的共性:[9] (1)为适应视屏学习,他们把课程分解,制作成小视频。可汗的视频长约10分钟,斯坦福最短的视频只有2-3分钟;(2)尽量发挥视频的优势,改革课堂教学,让学习变得很有乐趣;(3)每学完一个新概念或一段视频就进行测验,像游戏过关一样,既保证学习质量又增加学习乐趣;(4)很多幕课提供者都建有专属论坛,每个单元有独立的讨论板块,学生在这里可以提问和讨论,实现了师生互动和学习者之间的充分互动。吴恩达组织了类似QQ群的网络社区,学生有问题就挂到网上,由参加学习的人和教师回答。他把问得最好的问题和最精彩的解答都在网页上置顶,自动进行排名,24小时滚动。学习者通过这种平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对别人的问题做解答,使学习变得很主动。(5)开展在线学习测验。一般都会在网上挂出题目,由计算机评分,也有的让学习者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互评给出成绩;(6)有些网络公开课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幕课提供者提供的课程有一个类似于“学期”的概念,学习需要注册,要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总分由平时测验、作业、阅读和考试成绩构成,获得及格以上分数的学生可得到课程提供学校颁发的学习“证书”或“学力证明”,[10]最近,美国教育委员会承认了5门幕课课程的学分。[11]从上可以看出,不管是从辅导答疑开始直到准备开发出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课程和大学大部分课程的可汗学院,还是由后来世界顶尖级大学引领的旨在把最优秀的大学课程送往世界各个角落的大规模开放网路课程,与以往开放网络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作用贯穿于教育的几乎整个过程,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交流互动、考核测试、学习成果认证等,有可能形成一种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让学习变得更灵活、更主动、更具个性化。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指出,“当迫切的需求突然成为可能,重大的突破就会降临”。由此,我国汤敏等一再强调:“可汗学院以及由美国名校掀起的‘幕课’热,将助推新一轮教育革命的到来。他强调,我们可以跟上这场潮流,也可以在我们这种活得不错的教育体系里继续走下去,但今后每年有几百万英语熟练的印度青年人通过可汗学院、Coursea、edX直接上斯坦福、哈佛、麻省等世界顶尖名校的课程;而中国如果还在老路上磨蹭,十年后怎样和印度竞争?怎么能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难道要等我们的教授先出去当访问学者,再把人家的二手货拿回来教自己的学生?”[2][12]最近他又向笔者发来邮件称,8年前就有一份报告指出:“如今硅谷的三分之一工程师是印度裔,早已把其他族裔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印度人创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国人、中国人(包括台湾人)以及日本人所创建的总和还多。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里,印度人占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公司到处可见。而且,很多印度裔人进入了公司中高层,而华裔除创业的公司和个别人外,大部分都在公司底层或属公司的中下层管理人员。硅谷许多高科技公司实际上已经是印度人的天下。更为值得担心的是,MOOC出现后,有可能让大批没有语言障碍的印度人上MIT、哈佛、斯坦福的课,而我们的学生如果在若干年里还是在二本三本大学中混,到时,我们的下一代就不是在硅谷中被挤出去,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会被挤出去的问题”。近来汤敏在这方面有不少谈话,大都是强调国人在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教育革命方面要有危机意识。
二、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育时代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审时度势地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揭示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阶段特征。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方针性的问题:一是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方针中指出“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另一个是实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前者是教育信息技术工作的方向、使命和归宿,后者是实现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而核心指向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下面,笔者结合上面列举的事例和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的特点,就“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问题谈一些看法。
1.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我国没有出可汗?”,这是很多人提出的一个命题,要回答需讨论的问题太多。但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1)可汗是一个很聪明,而且数学、电子、计算机和工商管理都精通的“全能型”人才。可汗学院录制了3500段视频课程,约3000段是可汗自己讲、自己录制的。吴恩达的计算机、网络视频基础很好,课也讲的很好;科勒1993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任计算机系教授,因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成就获麦克·阿瑟奖,被誉为10位改变世界的科技人才;特龙于上世纪80年代获德国伯恩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90年代中期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机器人,2005年到斯坦福大学研制沙漠无人驾驶汽车,后来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雇佣了特龙团队,为谷歌研制出能够轻巧的穿越伦敦伯明翰大街的无人驾驶汽车。以上几个人的共同特征,一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好,非常有优势;二是在一线从事教学,而且课讲的好,深受学生欢迎;三是不满足现状,改革的愿望、激情十分强烈。一般来说,三个方面要素都兼具的人才可能不易多得,但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要素兼具,也就是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自然融合,也许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2)他们都是在课程上网,改革走出新路子,并取得一定成功后才成立公司的,因而没有出现我们那种因机构设置而形成的技术和应用分割的问题。 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们的做法几乎与他们完全相反。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办一件事,政府的鼎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对发展某项技术、某一学科来说,这种环境的优势是易于起步成事,弊端是容易出现自成体系,相互分割。上世纪80年代,国家推动教育技术现代化,进入90年代后强调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很多单位几乎是一窝蜂的铺摊子、搭台子、成立专门机构,现代化教育研究所、教育信息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等几乎是遍地开花。这些机构的成立使信息技术工作迅速起步,但也形成了技术和应用的分割。直到今天,我国从事教育信息的人力、装备及其他相关资源基本集中在这些专门机构,但不直接参与一线教学工作(即使承担教学工作,也仅限于开设计算机或信息技术课程),不熟悉一线教学工作,对解决一线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大量从事教学的教师不熟悉信息技术、不热心运用信息技术,加上缺乏教改的热情与激情,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很难在一线实际教育教学中生根开花结果。这种体制上的分割可能是我国在教育信息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而在教育教学中成效甚少的重要原因。这次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提出“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等,确实是抓住了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应该认真研究和贯彻落实。
2.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主要是促进教育信息工作者与教学一线教师的结合
要每个人都像可汗、吴恩达、科勒以及特龙那样集信息技术和教育应用于一身,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促进信息技术工作者和教学一线的教师的结合合作。其中,绕不过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融合或合作的动力。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强调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教育信息工作者要根据规划要求,把促进教育变革作为方向、作为己任,主动深入教学一线,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也很发达,竞争异常激烈,实现技术创新很不容易,要在与教学应用结合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对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对新的教育革命的到来要有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主动寻求信息技术工作者的支持与帮助,以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改革,实现教育变革。另一个是管理者和政府如何介入?对一门具体课程的改革,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政府的管理者,能具体介入的程度是极其有限的,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育工作者和信息工作者的教改热情、激情、自觉性和主动性。政府和教育机构在促进“融合”中不可凭借行政权力指指画画、圈圈点点、强拉硬推,抓些重点、出点政绩,把教改创新变成少数人的行为。在促进融合方面需要政府做好的工作:一是激活和激发教育教学人员和信息工作者教育改革的热情与积极性;二是改进管理、减少干预,形成你追我赶、百花争艳的群众性教改局面;三是对出现优秀课程及时扶持、组织推广;四是主动采取措施和及时调整那些阻碍“融合”和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制度政策,为教改架桥铺路,提供政策支持。
3.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涉及信息技术和教育工作两个方面,而教学一线的教师是主要方面。从可汗和吴恩达的改革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在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上有多少创新突破,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交流互动、考试评价和使教学过程适应网络环境上实现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方面进展迟缓,固然与较多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不太熟悉有关,而更为重要的特别是涉及教改积极性方面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当多的教师对新的一轮教育革命的到来缺乏思想准备,在教育改革上缺乏压力、动力和内部驱动力;二是现行教育体系、专业和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学籍管理以及教学评估、教师考核制度等,都在维护和强化现有的观念、制度,而深入的改革呼唤环境的变革,但在改变环境上教师的作用却显得十分软弱乏力;第三,不可否认,有许多教师已熟悉和适应了传统教育方式,在现行评价、管理理念和制度框架中也可能过的很不错,而一旦要使用信息技术和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不适应,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助长了一些教师安于现状、贪稳怕变、不思改革的惰性。为了极大地激活教学一线教师教改的积极性,要加大形势的宣传和用信息技术成功解决教育问题案例的介绍,让教育一线教师既要感受到形势的压力,也能从中受到激励和有路可循。
4.结合国情,借鉴先进经验,重视课程的自主开发
我们发现,国内教育信息工作者,对国外教育信息技术新进展的反应还是很快的,国外出现了新的东西国内很快就有人模仿跟进,但本土化程度低,水土不服,效果较差④。例如十年前出现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公开,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我国也有移植,但对我国教育几乎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有关部门花了很大力气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应该说这些课程推出后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除了讲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知名度、教学效果较好的名师,有的讲课艺术也确实与众不同。从笔者听过的课程看,有的课程信息量很大,内容很吸引人;有的教师口才很好、表达力强、能深入浅出;有的教师讲话很风趣,教学互动比较成功,课堂气氛很活跃。例如西安交大陆为明教授的《巨人足迹》,浙江工业大学彭伟教授的《走进口腔的数字技术》,武汉大学的《基础会计》,北师大的《中国古代诗词》等,都是很不错的课程。但从信息技术应用和讲课方式上看,少数人还是黑板 粉笔,大部分是报告 PPT或报告插图片,个别人就像电视台百家讲坛上那些名嘴,什么都不用,从头到尾,一侃到底。因此,有些精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确实不敢恭维。例如××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之路》,除了把纸质讲稿变成自用的笔记本,什么辅助手段都没有,尽管讲课教师的知名度很高,但讲课的效果却很一般。网上跟帖称:“内容不深入、语言不生动、表达不到位,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教授课讲的这么差。”可汗学院的公开课特别是以美国国际著名高校引领的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获得成功后,我国网易就很快跟进,取得可汗的授权,为927集视频加注了中文,并已上网播放。笔者感到这种做法,对英语好的人根本无用,因为可直接听看原版视频,对听不懂英文的人来说,因中文字幕注释太简陋,而且翻滚很快,通过看字幕和画面根本无法听懂课程。对看可汗视频的人来说,听课人还要在讲课的引导箭头和中文注释间频繁转换,听起来很吃力。笔者认为,这种山寨式的可汗中国版视频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绝对不会像在美国那样热烈。笔者希望有人对这些加字幕视屏在国内播放的效果做些调查分析。在学习外国先进课程方面笔者有两个想法: (1)不要随意给上网课贴标签。可汗和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和哈弗等引领的大学“幕课”,之所以引起人们高度关注,除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之外,还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依靠信息化平台实现教与学以及学习者的互动,使学习者的学习比以往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这正是工业化生产模式的传统课堂教育无法解决的致命问题,但从可汗和大学幕课的出现看到了曙光;二是如果把在线测验考核、学分认可、证书颁发等结合起来,有可能形成与以往常规学历教育并行或互补的新型、开放式、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学习体系。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全面的和深刻的改革,就谈不上有什么可汗或“幕课”课程。因此,要研究可汗和“幕课”的基本特征和标准,防止随意为那些虽在网上传播但缺乏彻底改革要素的课程贴上“可汗”或“幕课”的标签。
(2)结合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自主开发汉语版的“幕课”。国情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语言。印度、孟加拉等都是英语国家,他们的青年人可以无障碍地学习美国名校课程,而我们大多数人不行。笔者以为,在学习外国先进课程上,要把重点放在结合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有效做法,自主开发汉语教学的“幕课”上。这种做法可能更费时间和精力,但少走弯路;质量水平也许不一定很高,但适合国情,受众面广,实际效果会更好。在结合国情自主开发自己的课程方面,网络厂商能参与的深度很有限,各级学校教学一线的教师是主力军,要把主力军的责任担当起来。
参考文献:
[1]高峰.可汗学院:全球免费“家庭教师”[DB/OL]. http://www.topnews9.com/html/2012/0529/2893.html.
[2]堵力.中国学校能否赶上网络教育新浪潮[N].中国青年报,2012-11-28.
[3]科技中国网.最新历史版本:塞巴斯蒂安·特龙[DB/OL]. 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edition-view-187576-1.html.
[4]外滩画报.互联网上的免费大学——专访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创始人达芙妮·科勒[DB/OL]. http://www.bundpic.com/2012/09/19631.shtml.
[5]夏生.MOOC: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J].人物,2013(5).
[6]郝克明.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69-272.
[7]姜泓水.中国一流高校纷纷加盟全球在线教育课程[N].人民日报,2013-7-15.
[8]安卡·米尔德.互联网正改变世界教育方式[N]. 参考消息,2013-1-25.
[9]网络教育新动态.可汗学院的教学特点[D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0862d0101548z.html.
[10]七猫.网络课程,复兴还是覆灭?[J].南都周刊,2013(19).
[11]马晖.在线教育 一场呼啸而至的教育革命[N].21世界经济导报,2013-4-15.
[12]马晖.汤敏:教育新革命就在我们身边[N].21世纪经济导报,2013-4-25. (编辑:鲁利瑞)
关键词:在线教育;MOOC;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16-05
一、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育时代的特点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依据有关表述,可以把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时期(约从1978到1995年)。这期间,计算机虽早已问世,但还不普及,主要用于高端计算,现代教育手段主要指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广播、电视(显示器)等的应用。对教育的作用,除了扩大学习者的受教育机会(如广播电视),主要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帮助教师教、学生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第二阶段,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时期(约从1990到2010年)①。这期间,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计算机小型化和快速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了一定助推作用;二是计算机、互联网和在线教育迅速发展,名校优质课程上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远距离教育固有的背对背的弊端,也使教育的形式进一步多元化;三是不同类型移动终端的出现和应用,让学习可超越时空,随时随地进行。第三阶段,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育时代(约从2010年开始)。标志性的事件是2008年可汗学院建立和自2010年起美国硅谷几所著名大学引领的大型开放式网路课程(英语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r,缩写 “MOOC”,中译名“幕课”)井喷式的爆发。阶段性特点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远远超越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而是与教育深度融合,应用于教育(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资源上网、师生间和学习者之间的广泛互动、网上测验考试、学分认证和发证等)的整个过程,促使教育模式和方法发生深刻变革。为理解第三阶段特征,先讲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美国可汗学院教学。美藉孟加拉裔人萨尔曼·可汗,自幼聪明好学,曾获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学士学位,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波士顿一家基金公司做股票分析师。2004年,他在佛罗里达的表妹纳迪亚要求可汗对她的数学进行辅导。居住波士顿的可汗通过雅虎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对表妹提出的各种问题都给出了解答,效果很好,其他亲戚朋友也上门讨教,可汗忙不过来,他索性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上。没想到,他的视频受到网友们的热捧,要求学习者众多。2007年他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2008年辞去公司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可汗学院的运营与建设。到现在他已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历史、经济等领域录制视频3500多段,下一个目标是在未来5年里制作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课程及部分大学课程。可汗学院还与美国十几所学校合作进行“翻转式教学”试验,参加人数超过1800万人。[1]所谓“翻转”就是在家看视频,到学校参加讨论和听人解答问题。可汗视频教学的成功,让他成了当今的一个热议人物。 [2]
第二个例子,斯坦福的新教育试验和美国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井喷。一般认为,幕课的出现始于2008年可汗学院成立, 2011年在大学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成为当今美国社会和世界各国热议的重大事件。2010年,斯坦福大学教授、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发明人Sebastian Thrum(塞巴斯蒂安·特龙)[3]和谷歌另一位员工彼得·诺维德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人工智能》。当时的教室只能容纳200人,后来他把课程录下来挂到网上,经过一段时间改进,竟引来190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学习。2010年2月他创办了Udacity (在线大学),同年他辞去斯坦福大学工作,成为在线大学总裁,利用在谷歌的业余时间,致力提供在线教育课程。据报道,他们目前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商务等领域开设的课程达到18门课。不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Daphne koller(达芙妮·科勒)和祖籍香港的华裔教授Adrew NG(吴恩达)[4]把有关课程放到网上,未预料到的情况也发生了:报名学习的人很多。吴恩达的课讲的很好,经常有400多名学生听课,当他的课《机器学习》挂到网上后,听课的人一下增加到10万人,令他兴奋不已!按以前的传统教学,教10万人要花250年时间,现在用半年就可以了。他们于2012年4月成立了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意为“课程时代”)。不到一年时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62所大学加盟,在计算机、数学、商务、人文、社会学、医学、工程学和教育等20多个领域开设了204门课程,来自220个国家300多万人注册学习。斯坦福的成功,让世界网络公开课的老大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坐不住了,2012年5月两校宣布拿出6000万美元,成立了edX(在线课程)公司,以加快研制新型网络教育平台。2012年秋第一批幕课推出,注册人数突破37万人,全球近百所高校申请加入,已开出课程30多门,注册学生90余万人。在这些名校的带领下,目前硅谷出现了多家幕课平台供应商,竞争十分激烈,而Coursesa(课程时代)、edX (在线课程)和Udacity(在线大学)仍为老大,被誉为硅谷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三巨头。他们联合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全美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为学习者免费提供最优质的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时代杂志把2012年称为“MOOC”元年,[5]发表了《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意思是说:传统的大学必死,只有改革的新大学才能存续。
第三个例子,英国开放大学的追赶与我国的跟进。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于1971年,是全球成立最早的开放式大学。2010年在《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上,国际远程教育知名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英联邦学习促进会主席约翰·丹尼尔介绍了英国开放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他认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且酝酿着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长期以来,教育发展中有一个很大困惑,就是教育规模、质量、成本费用三者间呈现的刚性制约关系。英国开放大学依靠信息技术颠覆了上述关系,不仅实现了办学规模扩大(2010年注册学生达到22万人,其中外国学生6万人),而且教学质量提高(在全英大学教育质量评估中位居牛津大学之上,在学生满意度调查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每个学生的花费只有传统普通大学的60-80%。[6]这所全球网络教育的领军院校,为追赶美国的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于2012年12月成立了英国首家网络公开课程平台“未来学习”,与20余所著名大学、大英图书馆以及英国文化学会等单位开展合作,在科学、计算机、人文和商务等领域授课②。最近“未来学习”又推出多平台应用程序,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获得书籍和视频资料。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幕课出现后,在我国也引起了一定反响:一个是国家和5个地方开放大学的相继成立③,另一个是借鉴幕课经验加大大学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力度,[7]三是出现了若干以幕课方式进行在线教育的公司,上传了一批经过一定汉化处理的美国幕课课程。 幕课与以往的远程在线教育视频课有什么本质区别?自2001年起,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宣布将自己课程放到网上,掀起了名校名师优质课程上网的第一次热潮。至2011年,麻省有2000多门课程上网,访问者超过1亿人次。[7]后来有300多家机构效仿,成立了开放式教育课程联合会。该会所属成员上网课程总数达21000门,年平均访问量达3.6亿人次,为全球教育革命发挥了开创性作用。[8]应该说,这时的名校课程上网仅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学习者和教师根本没有机会互动,教育的模式和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推出的幕课与麻省早期引领的网络视频公开课有什么本质不同?他们的网络课程为什么那么吸引人而且受到全球瞩目?笔者以为,绝不是因为他们把课程简单地搬到网上后自然出现的,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教学方式适应网络环境上实现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他们的具体做法可能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看也有许多明显的共性:[9] (1)为适应视屏学习,他们把课程分解,制作成小视频。可汗的视频长约10分钟,斯坦福最短的视频只有2-3分钟;(2)尽量发挥视频的优势,改革课堂教学,让学习变得很有乐趣;(3)每学完一个新概念或一段视频就进行测验,像游戏过关一样,既保证学习质量又增加学习乐趣;(4)很多幕课提供者都建有专属论坛,每个单元有独立的讨论板块,学生在这里可以提问和讨论,实现了师生互动和学习者之间的充分互动。吴恩达组织了类似QQ群的网络社区,学生有问题就挂到网上,由参加学习的人和教师回答。他把问得最好的问题和最精彩的解答都在网页上置顶,自动进行排名,24小时滚动。学习者通过这种平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对别人的问题做解答,使学习变得很主动。(5)开展在线学习测验。一般都会在网上挂出题目,由计算机评分,也有的让学习者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互评给出成绩;(6)有些网络公开课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幕课提供者提供的课程有一个类似于“学期”的概念,学习需要注册,要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总分由平时测验、作业、阅读和考试成绩构成,获得及格以上分数的学生可得到课程提供学校颁发的学习“证书”或“学力证明”,[10]最近,美国教育委员会承认了5门幕课课程的学分。[11]从上可以看出,不管是从辅导答疑开始直到准备开发出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课程和大学大部分课程的可汗学院,还是由后来世界顶尖级大学引领的旨在把最优秀的大学课程送往世界各个角落的大规模开放网路课程,与以往开放网络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作用贯穿于教育的几乎整个过程,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交流互动、考核测试、学习成果认证等,有可能形成一种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让学习变得更灵活、更主动、更具个性化。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指出,“当迫切的需求突然成为可能,重大的突破就会降临”。由此,我国汤敏等一再强调:“可汗学院以及由美国名校掀起的‘幕课’热,将助推新一轮教育革命的到来。他强调,我们可以跟上这场潮流,也可以在我们这种活得不错的教育体系里继续走下去,但今后每年有几百万英语熟练的印度青年人通过可汗学院、Coursea、edX直接上斯坦福、哈佛、麻省等世界顶尖名校的课程;而中国如果还在老路上磨蹭,十年后怎样和印度竞争?怎么能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难道要等我们的教授先出去当访问学者,再把人家的二手货拿回来教自己的学生?”[2][12]最近他又向笔者发来邮件称,8年前就有一份报告指出:“如今硅谷的三分之一工程师是印度裔,早已把其他族裔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印度人创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国人、中国人(包括台湾人)以及日本人所创建的总和还多。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里,印度人占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公司到处可见。而且,很多印度裔人进入了公司中高层,而华裔除创业的公司和个别人外,大部分都在公司底层或属公司的中下层管理人员。硅谷许多高科技公司实际上已经是印度人的天下。更为值得担心的是,MOOC出现后,有可能让大批没有语言障碍的印度人上MIT、哈佛、斯坦福的课,而我们的学生如果在若干年里还是在二本三本大学中混,到时,我们的下一代就不是在硅谷中被挤出去,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会被挤出去的问题”。近来汤敏在这方面有不少谈话,大都是强调国人在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教育革命方面要有危机意识。
二、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育时代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审时度势地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揭示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阶段特征。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方针性的问题:一是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方针中指出“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另一个是实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前者是教育信息技术工作的方向、使命和归宿,后者是实现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而核心指向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下面,笔者结合上面列举的事例和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的特点,就“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问题谈一些看法。
1.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我国没有出可汗?”,这是很多人提出的一个命题,要回答需讨论的问题太多。但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1)可汗是一个很聪明,而且数学、电子、计算机和工商管理都精通的“全能型”人才。可汗学院录制了3500段视频课程,约3000段是可汗自己讲、自己录制的。吴恩达的计算机、网络视频基础很好,课也讲的很好;科勒1993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任计算机系教授,因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成就获麦克·阿瑟奖,被誉为10位改变世界的科技人才;特龙于上世纪80年代获德国伯恩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90年代中期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机器人,2005年到斯坦福大学研制沙漠无人驾驶汽车,后来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雇佣了特龙团队,为谷歌研制出能够轻巧的穿越伦敦伯明翰大街的无人驾驶汽车。以上几个人的共同特征,一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好,非常有优势;二是在一线从事教学,而且课讲的好,深受学生欢迎;三是不满足现状,改革的愿望、激情十分强烈。一般来说,三个方面要素都兼具的人才可能不易多得,但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要素兼具,也就是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自然融合,也许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2)他们都是在课程上网,改革走出新路子,并取得一定成功后才成立公司的,因而没有出现我们那种因机构设置而形成的技术和应用分割的问题。 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们的做法几乎与他们完全相反。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办一件事,政府的鼎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对发展某项技术、某一学科来说,这种环境的优势是易于起步成事,弊端是容易出现自成体系,相互分割。上世纪80年代,国家推动教育技术现代化,进入90年代后强调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很多单位几乎是一窝蜂的铺摊子、搭台子、成立专门机构,现代化教育研究所、教育信息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等几乎是遍地开花。这些机构的成立使信息技术工作迅速起步,但也形成了技术和应用的分割。直到今天,我国从事教育信息的人力、装备及其他相关资源基本集中在这些专门机构,但不直接参与一线教学工作(即使承担教学工作,也仅限于开设计算机或信息技术课程),不熟悉一线教学工作,对解决一线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大量从事教学的教师不熟悉信息技术、不热心运用信息技术,加上缺乏教改的热情与激情,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很难在一线实际教育教学中生根开花结果。这种体制上的分割可能是我国在教育信息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而在教育教学中成效甚少的重要原因。这次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提出“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等,确实是抓住了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应该认真研究和贯彻落实。
2.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主要是促进教育信息工作者与教学一线教师的结合
要每个人都像可汗、吴恩达、科勒以及特龙那样集信息技术和教育应用于一身,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促进信息技术工作者和教学一线的教师的结合合作。其中,绕不过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融合或合作的动力。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强调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教育信息工作者要根据规划要求,把促进教育变革作为方向、作为己任,主动深入教学一线,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也很发达,竞争异常激烈,实现技术创新很不容易,要在与教学应用结合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对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对新的教育革命的到来要有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主动寻求信息技术工作者的支持与帮助,以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改革,实现教育变革。另一个是管理者和政府如何介入?对一门具体课程的改革,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政府的管理者,能具体介入的程度是极其有限的,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育工作者和信息工作者的教改热情、激情、自觉性和主动性。政府和教育机构在促进“融合”中不可凭借行政权力指指画画、圈圈点点、强拉硬推,抓些重点、出点政绩,把教改创新变成少数人的行为。在促进融合方面需要政府做好的工作:一是激活和激发教育教学人员和信息工作者教育改革的热情与积极性;二是改进管理、减少干预,形成你追我赶、百花争艳的群众性教改局面;三是对出现优秀课程及时扶持、组织推广;四是主动采取措施和及时调整那些阻碍“融合”和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制度政策,为教改架桥铺路,提供政策支持。
3.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涉及信息技术和教育工作两个方面,而教学一线的教师是主要方面。从可汗和吴恩达的改革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在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上有多少创新突破,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交流互动、考试评价和使教学过程适应网络环境上实现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方面进展迟缓,固然与较多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不太熟悉有关,而更为重要的特别是涉及教改积极性方面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当多的教师对新的一轮教育革命的到来缺乏思想准备,在教育改革上缺乏压力、动力和内部驱动力;二是现行教育体系、专业和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学籍管理以及教学评估、教师考核制度等,都在维护和强化现有的观念、制度,而深入的改革呼唤环境的变革,但在改变环境上教师的作用却显得十分软弱乏力;第三,不可否认,有许多教师已熟悉和适应了传统教育方式,在现行评价、管理理念和制度框架中也可能过的很不错,而一旦要使用信息技术和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不适应,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助长了一些教师安于现状、贪稳怕变、不思改革的惰性。为了极大地激活教学一线教师教改的积极性,要加大形势的宣传和用信息技术成功解决教育问题案例的介绍,让教育一线教师既要感受到形势的压力,也能从中受到激励和有路可循。
4.结合国情,借鉴先进经验,重视课程的自主开发
我们发现,国内教育信息工作者,对国外教育信息技术新进展的反应还是很快的,国外出现了新的东西国内很快就有人模仿跟进,但本土化程度低,水土不服,效果较差④。例如十年前出现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公开,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我国也有移植,但对我国教育几乎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有关部门花了很大力气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应该说这些课程推出后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除了讲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知名度、教学效果较好的名师,有的讲课艺术也确实与众不同。从笔者听过的课程看,有的课程信息量很大,内容很吸引人;有的教师口才很好、表达力强、能深入浅出;有的教师讲话很风趣,教学互动比较成功,课堂气氛很活跃。例如西安交大陆为明教授的《巨人足迹》,浙江工业大学彭伟教授的《走进口腔的数字技术》,武汉大学的《基础会计》,北师大的《中国古代诗词》等,都是很不错的课程。但从信息技术应用和讲课方式上看,少数人还是黑板 粉笔,大部分是报告 PPT或报告插图片,个别人就像电视台百家讲坛上那些名嘴,什么都不用,从头到尾,一侃到底。因此,有些精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确实不敢恭维。例如××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之路》,除了把纸质讲稿变成自用的笔记本,什么辅助手段都没有,尽管讲课教师的知名度很高,但讲课的效果却很一般。网上跟帖称:“内容不深入、语言不生动、表达不到位,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教授课讲的这么差。”可汗学院的公开课特别是以美国国际著名高校引领的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获得成功后,我国网易就很快跟进,取得可汗的授权,为927集视频加注了中文,并已上网播放。笔者感到这种做法,对英语好的人根本无用,因为可直接听看原版视频,对听不懂英文的人来说,因中文字幕注释太简陋,而且翻滚很快,通过看字幕和画面根本无法听懂课程。对看可汗视频的人来说,听课人还要在讲课的引导箭头和中文注释间频繁转换,听起来很吃力。笔者认为,这种山寨式的可汗中国版视频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绝对不会像在美国那样热烈。笔者希望有人对这些加字幕视屏在国内播放的效果做些调查分析。在学习外国先进课程方面笔者有两个想法: (1)不要随意给上网课贴标签。可汗和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和哈弗等引领的大学“幕课”,之所以引起人们高度关注,除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之外,还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依靠信息化平台实现教与学以及学习者的互动,使学习者的学习比以往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这正是工业化生产模式的传统课堂教育无法解决的致命问题,但从可汗和大学幕课的出现看到了曙光;二是如果把在线测验考核、学分认可、证书颁发等结合起来,有可能形成与以往常规学历教育并行或互补的新型、开放式、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学习体系。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全面的和深刻的改革,就谈不上有什么可汗或“幕课”课程。因此,要研究可汗和“幕课”的基本特征和标准,防止随意为那些虽在网上传播但缺乏彻底改革要素的课程贴上“可汗”或“幕课”的标签。
(2)结合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自主开发汉语版的“幕课”。国情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语言。印度、孟加拉等都是英语国家,他们的青年人可以无障碍地学习美国名校课程,而我们大多数人不行。笔者以为,在学习外国先进课程上,要把重点放在结合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有效做法,自主开发汉语教学的“幕课”上。这种做法可能更费时间和精力,但少走弯路;质量水平也许不一定很高,但适合国情,受众面广,实际效果会更好。在结合国情自主开发自己的课程方面,网络厂商能参与的深度很有限,各级学校教学一线的教师是主力军,要把主力军的责任担当起来。
参考文献:
[1]高峰.可汗学院:全球免费“家庭教师”[DB/OL]. http://www.topnews9.com/html/2012/0529/2893.html.
[2]堵力.中国学校能否赶上网络教育新浪潮[N].中国青年报,2012-11-28.
[3]科技中国网.最新历史版本:塞巴斯蒂安·特龙[DB/OL]. 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edition-view-187576-1.html.
[4]外滩画报.互联网上的免费大学——专访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创始人达芙妮·科勒[DB/OL]. http://www.bundpic.com/2012/09/19631.shtml.
[5]夏生.MOOC: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J].人物,2013(5).
[6]郝克明.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69-272.
[7]姜泓水.中国一流高校纷纷加盟全球在线教育课程[N].人民日报,2013-7-15.
[8]安卡·米尔德.互联网正改变世界教育方式[N]. 参考消息,2013-1-25.
[9]网络教育新动态.可汗学院的教学特点[D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0862d0101548z.html.
[10]七猫.网络课程,复兴还是覆灭?[J].南都周刊,2013(19).
[11]马晖.在线教育 一场呼啸而至的教育革命[N].21世界经济导报,2013-4-15.
[12]马晖.汤敏:教育新革命就在我们身边[N].21世纪经济导报,2013-4-25.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