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扣高质量发展,聚焦成果导向,成渝地区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具有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并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国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有助于梯次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有效牵引,不仅可有力撬动西部地区发展,有效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将有效带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谈及加强成渝合作,强化极核效应时指出:成都要服务全局,发挥区域协作、互为市场的优势,携手共进、连峰成势打造新时代经济发展“第四极”。
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2019年成渝经济总量分别为1.7万亿和2.36万亿元,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其中计算机产品产量占全球1/3、汽车整车产量占全国18%,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面向未来,成渝合作要放眼亚欧大市场,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以产能规模、庞大市场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全面增强重要经济中心核心功能。要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为重点,深入推进两地产业链协同开放,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要从产业前端创新破局,推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要协同绘制产业生态全景图、组建产业联盟,以成德眉资“三区三带”为牵引推动毗邻地区共建产业协作带,在更大范围构筑起以成都为枢纽、具有区域带动力的产业生态圈。要抓住强链补链机遇,全力支持有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把专业性、地区性总部和创新基地、生产基地布局成都;全力支持头部企业整合区域生产能力、加强技术合作攻关、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全力支持成都优势企业“走出去”扩大产品和投资覆盖范围,深耕细分领域打造“隐形冠军”。
共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要素洼地,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拥有129所高校、61家科研院所,是全国第五大科教资源集聚区。成都要着眼提升在国家创新网络中的位势能级,加快建设成渝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研发成果共享平台和转化环境,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势能。要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全面推进“一核四区”创新主平台建设,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集中力量建设天府实验室,推出更多“源于成都、引领前沿”的硬核科技,努力在前沿医学、区块链、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要紧扣城市战略目标和产业体系建设,组建创新联盟,推动科研组织从供端研发向需端牵引变革。要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依托,搭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行业创新和开源共享平台,提升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水平。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倒逼企业技术改造和应用新技术。要深入实施“技能成都”建设和“城市猎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国际职教城建设,搭建链接全球人力资源市场的技能培训和供需对接平台。
共建面向世界链接亚欧的战略通道和门户枢纽,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建设深刻改变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格局,“双循环”把成渝地区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重要节点和航空陆海戰略通道主枢纽的地位提升到新高度,为以开放型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跃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注入了战略势能。要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加强政府合作、行业协作、市场运作,构建服务中西部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枢纽。要依托成渝“三场三港”,完善泛欧泛亚节点网络和四向拓展服务体系,构建连接东盟、衔接日韩、覆盖中亚、联通欧洲进而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要以中西部为腹地、泛欧泛亚为目标市场,打通供应链运作流程,增强供应链资源配置、产业组织和管理创新能力,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供应链枢纽城市。要促进与上下游、左右岸、产供销协作对接,推动自贸区协同开放、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要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发展适欧适亚、适空适铁产业,借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
共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人口和经济加速向西部中心城市集聚。面向未来,成都的人口政策将由追求规模增长转向结构优化,户籍政策、住房政策、人才政策、公共服务政策都要聚焦面向全球吸引青年大学生、高技能人才和新职业群体。要制定更加精准的人力资源协同计划,加快形成人才红利新优势。要秉持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理想,注重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合理布局,建设近悦远来、巴适安逸的生活城市和幸福家园。要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统筹产业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启动编制社区邻里中心布局方案,加快建设适应不同群体需求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和生活微场景。要建设功能复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全民参与、全龄友好、复合共享的社群空间,倡导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推动美学体验和城市文化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让丰富美好的城市生活体验成就独特的烟火气和休闲味,让“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公园城市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成为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谈及加强成渝合作,强化极核效应时指出:成都要服务全局,发挥区域协作、互为市场的优势,携手共进、连峰成势打造新时代经济发展“第四极”。
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2019年成渝经济总量分别为1.7万亿和2.36万亿元,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其中计算机产品产量占全球1/3、汽车整车产量占全国18%,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面向未来,成渝合作要放眼亚欧大市场,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以产能规模、庞大市场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全面增强重要经济中心核心功能。要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为重点,深入推进两地产业链协同开放,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要从产业前端创新破局,推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要协同绘制产业生态全景图、组建产业联盟,以成德眉资“三区三带”为牵引推动毗邻地区共建产业协作带,在更大范围构筑起以成都为枢纽、具有区域带动力的产业生态圈。要抓住强链补链机遇,全力支持有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把专业性、地区性总部和创新基地、生产基地布局成都;全力支持头部企业整合区域生产能力、加强技术合作攻关、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全力支持成都优势企业“走出去”扩大产品和投资覆盖范围,深耕细分领域打造“隐形冠军”。
共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要素洼地,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拥有129所高校、61家科研院所,是全国第五大科教资源集聚区。成都要着眼提升在国家创新网络中的位势能级,加快建设成渝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研发成果共享平台和转化环境,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势能。要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全面推进“一核四区”创新主平台建设,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集中力量建设天府实验室,推出更多“源于成都、引领前沿”的硬核科技,努力在前沿医学、区块链、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要紧扣城市战略目标和产业体系建设,组建创新联盟,推动科研组织从供端研发向需端牵引变革。要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依托,搭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行业创新和开源共享平台,提升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水平。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倒逼企业技术改造和应用新技术。要深入实施“技能成都”建设和“城市猎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国际职教城建设,搭建链接全球人力资源市场的技能培训和供需对接平台。
共建面向世界链接亚欧的战略通道和门户枢纽,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建设深刻改变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格局,“双循环”把成渝地区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重要节点和航空陆海戰略通道主枢纽的地位提升到新高度,为以开放型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跃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注入了战略势能。要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加强政府合作、行业协作、市场运作,构建服务中西部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枢纽。要依托成渝“三场三港”,完善泛欧泛亚节点网络和四向拓展服务体系,构建连接东盟、衔接日韩、覆盖中亚、联通欧洲进而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要以中西部为腹地、泛欧泛亚为目标市场,打通供应链运作流程,增强供应链资源配置、产业组织和管理创新能力,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供应链枢纽城市。要促进与上下游、左右岸、产供销协作对接,推动自贸区协同开放、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要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发展适欧适亚、适空适铁产业,借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
共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人口和经济加速向西部中心城市集聚。面向未来,成都的人口政策将由追求规模增长转向结构优化,户籍政策、住房政策、人才政策、公共服务政策都要聚焦面向全球吸引青年大学生、高技能人才和新职业群体。要制定更加精准的人力资源协同计划,加快形成人才红利新优势。要秉持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理想,注重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合理布局,建设近悦远来、巴适安逸的生活城市和幸福家园。要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统筹产业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启动编制社区邻里中心布局方案,加快建设适应不同群体需求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和生活微场景。要建设功能复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全民参与、全龄友好、复合共享的社群空间,倡导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推动美学体验和城市文化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让丰富美好的城市生活体验成就独特的烟火气和休闲味,让“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公园城市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成为最广泛的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