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球重要的咖啡消费国之一,中国咖啡产业的产销动态对业界各方有着相当的权重牵扯。想要靠品质在咖啡消费领域占据更有利地位的国产咖啡需要解决颇多问题,如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咖啡品质、加大咖啡品牌培育力度等。
备受关注的“标准”之争
咖啡是全球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大宗商品,在单一粮食类目和饮品类目中排名第一,这也让咖啡豆的生产种植由谁掌控意义重大。
作为舶来品,咖啡在国内的消费有过多种力量的引领与助推,在原料生产端也是如此。我国目前咖啡年产量达十余万吨,单论产量,已经超过部分传统的咖啡产区。其中云南是我国最大的咖啡产区,云南的保山、德宏、临沧、普洱、怒江、红河、版纳等地具备优秀咖啡种植的必备基础,咖啡种植总面积于2019年即達到156.73万亩,是阿拉比卡(小粒)咖啡的优良种植区。云南咖啡产量占据我国咖啡总产量的9成,几乎等同于国产咖啡(尽管我国台湾地区也有部分阿拉比卡种咖啡出产,海南省有少量罗布斯塔种咖啡出产)。
云南咖啡种植历史虽然超过百年,但真正迈入产业化不过才30年左右,其间雀巢公司的种植推广作用很大。雀巢甚至出了一本《雀巢在云南省咖啡发展白皮书》,可见其对云南咖啡产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如星巴克、麦斯威尔等速溶咖啡企业都曾为云南咖啡产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传统咖啡产区多有传统产业力量盘踞,而新兴的咖啡产区便成为争夺焦点,可代表国产咖啡的云南咖啡产区正是被业界积极布局的关键点之一。随着国内咖啡消费日渐增长,云南咖啡产区产量如何、品质如何、销售如何在近年来已经成为重要关注点,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曾呼吁国内的咖啡品牌,如瑞幸咖啡、连咖啡等能参与到云南咖啡采购中,“每采购一杯云南咖啡,能帮助云南咖农获利0.3元。”而在此之前,因受限品质与行业话语权,云南咖啡数十年来的损失数以百亿计;云南作为一个咖啡产区的认可度不高,以至于还比不上东南亚的咖啡品牌。在话语权的争夺上,还有这样的细节,“我们在和其他咖啡产区的咖啡协会沟通时,对方大多是国家性质的协会出面,比如越南国家咖啡行业协会、印尼国家咖啡行业协会,我们近些年也在努力成立中国的协会,以拥有更多咖啡的话语权,比如国际交流的沟通权。”
标准更是话语权的根本。事实上,在意识到自身咖啡产业的小、散、乱、低问题之后,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已经在着手相关标准的制定与施行,将聚焦咖啡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商品豆质量标准等,覆盖咖啡生产的基础环节。也正是在此举措进入到待实施阶段时,阿里巴巴和雀巢的那一纸函件引发了轩然大波,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与阿里巴巴的争议骤起——虽然,后来双方都未公开那份阿里巴巴代拟并要求盖章的倡议书。
“地缘”产品的逆袭之路
严格说来,我国咖啡产业主要在产业链前端,发达国家咖啡产业主要在产业链中后端。然而在咖啡产业,上游种植只产生极少量的利润,绝大部分利润都于下游产生。和国外的著名咖啡产区相比,云南咖啡产区的劣势在于管理与规模,比如对标部分优质咖啡产区,其咖啡的平均质量与平均价格都常年保持稳定,产能更是远远超出云南。而且,真正产业化不久的云南咖啡,密集种植的低品质咖啡豆占据多数产能,产区内的种植生产过于粗放,使用的生产器械也相对落后。有业界人士指出,“与哥伦比亚、巴西平坦的有利地形相比,云南咖啡产区地势复杂,不利于设备的使用,咖啡种植者的文化素质较低,咖啡品种待改善,后期又缺失管理,导致云南咖啡的品质得不到提高。”
国内咖啡企业选择国产咖啡豆的理由是其价格与新鲜度,国产咖啡豆具有中转成本低、中转时间短等特点,在新鲜度上可碾压进口咖啡豆,价格也远低于进口咖啡豆。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咖啡豆就直接与低品质划等号,云南咖啡豆很早就成为全球性咖啡比赛的比赛豆;云南咖啡曾在国际咖啡评比大赛中和埃塞咖啡、巴西咖啡、哥伦比亚咖啡等一起参评,并获得高度评价,甚至于“云南咖啡经常被低价出口到海外,被国外咖啡企业包装贴牌后再高价卖回中国。”可以说,隐藏在“进口咖啡”背后的是大量云南“出口转内销”的咖啡豆,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一个关于消费认知的现实是,与红酒和精酿啤酒一样,咖啡也需要关注精品,从而获取更高利润。尽管此前云南咖啡原料豆及深加工产品已经远销海外,但随着种植经验的累积与对市场的深入解析,云南咖啡产业必然开始调整发展策略,咖农已经开始两个方向的咖啡种植生产,即一方面继续种植生产传统的大宗贸易生豆,一方面加大精品咖啡种植力度。后者的难度其实颇大,“这是一个从根上,就要开始的事情。从选种到培育,到示范种植、选址,到采摘初加工、发酵、烘焙……”咖啡产业的从业者需要对这些细节乃至咖啡文化有充分的认知,并与本地自然禀赋所充分融合。另有咖啡产业的专家之语意味深长,“中国不缺好喝的咖啡,缺的是消费信任。”
和咖啡产业类似,不少国内的地缘农产品产量可观、质量稳定,但尚不到精品级别,对其品牌推广不利,如何兼顾生产种植与深加工及销售,是此类领域的新课题。
备受关注的“标准”之争
咖啡是全球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大宗商品,在单一粮食类目和饮品类目中排名第一,这也让咖啡豆的生产种植由谁掌控意义重大。
作为舶来品,咖啡在国内的消费有过多种力量的引领与助推,在原料生产端也是如此。我国目前咖啡年产量达十余万吨,单论产量,已经超过部分传统的咖啡产区。其中云南是我国最大的咖啡产区,云南的保山、德宏、临沧、普洱、怒江、红河、版纳等地具备优秀咖啡种植的必备基础,咖啡种植总面积于2019年即達到156.73万亩,是阿拉比卡(小粒)咖啡的优良种植区。云南咖啡产量占据我国咖啡总产量的9成,几乎等同于国产咖啡(尽管我国台湾地区也有部分阿拉比卡种咖啡出产,海南省有少量罗布斯塔种咖啡出产)。
云南咖啡种植历史虽然超过百年,但真正迈入产业化不过才30年左右,其间雀巢公司的种植推广作用很大。雀巢甚至出了一本《雀巢在云南省咖啡发展白皮书》,可见其对云南咖啡产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如星巴克、麦斯威尔等速溶咖啡企业都曾为云南咖啡产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传统咖啡产区多有传统产业力量盘踞,而新兴的咖啡产区便成为争夺焦点,可代表国产咖啡的云南咖啡产区正是被业界积极布局的关键点之一。随着国内咖啡消费日渐增长,云南咖啡产区产量如何、品质如何、销售如何在近年来已经成为重要关注点,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曾呼吁国内的咖啡品牌,如瑞幸咖啡、连咖啡等能参与到云南咖啡采购中,“每采购一杯云南咖啡,能帮助云南咖农获利0.3元。”而在此之前,因受限品质与行业话语权,云南咖啡数十年来的损失数以百亿计;云南作为一个咖啡产区的认可度不高,以至于还比不上东南亚的咖啡品牌。在话语权的争夺上,还有这样的细节,“我们在和其他咖啡产区的咖啡协会沟通时,对方大多是国家性质的协会出面,比如越南国家咖啡行业协会、印尼国家咖啡行业协会,我们近些年也在努力成立中国的协会,以拥有更多咖啡的话语权,比如国际交流的沟通权。”
标准更是话语权的根本。事实上,在意识到自身咖啡产业的小、散、乱、低问题之后,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已经在着手相关标准的制定与施行,将聚焦咖啡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商品豆质量标准等,覆盖咖啡生产的基础环节。也正是在此举措进入到待实施阶段时,阿里巴巴和雀巢的那一纸函件引发了轩然大波,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与阿里巴巴的争议骤起——虽然,后来双方都未公开那份阿里巴巴代拟并要求盖章的倡议书。
“地缘”产品的逆袭之路
严格说来,我国咖啡产业主要在产业链前端,发达国家咖啡产业主要在产业链中后端。然而在咖啡产业,上游种植只产生极少量的利润,绝大部分利润都于下游产生。和国外的著名咖啡产区相比,云南咖啡产区的劣势在于管理与规模,比如对标部分优质咖啡产区,其咖啡的平均质量与平均价格都常年保持稳定,产能更是远远超出云南。而且,真正产业化不久的云南咖啡,密集种植的低品质咖啡豆占据多数产能,产区内的种植生产过于粗放,使用的生产器械也相对落后。有业界人士指出,“与哥伦比亚、巴西平坦的有利地形相比,云南咖啡产区地势复杂,不利于设备的使用,咖啡种植者的文化素质较低,咖啡品种待改善,后期又缺失管理,导致云南咖啡的品质得不到提高。”
国内咖啡企业选择国产咖啡豆的理由是其价格与新鲜度,国产咖啡豆具有中转成本低、中转时间短等特点,在新鲜度上可碾压进口咖啡豆,价格也远低于进口咖啡豆。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咖啡豆就直接与低品质划等号,云南咖啡豆很早就成为全球性咖啡比赛的比赛豆;云南咖啡曾在国际咖啡评比大赛中和埃塞咖啡、巴西咖啡、哥伦比亚咖啡等一起参评,并获得高度评价,甚至于“云南咖啡经常被低价出口到海外,被国外咖啡企业包装贴牌后再高价卖回中国。”可以说,隐藏在“进口咖啡”背后的是大量云南“出口转内销”的咖啡豆,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一个关于消费认知的现实是,与红酒和精酿啤酒一样,咖啡也需要关注精品,从而获取更高利润。尽管此前云南咖啡原料豆及深加工产品已经远销海外,但随着种植经验的累积与对市场的深入解析,云南咖啡产业必然开始调整发展策略,咖农已经开始两个方向的咖啡种植生产,即一方面继续种植生产传统的大宗贸易生豆,一方面加大精品咖啡种植力度。后者的难度其实颇大,“这是一个从根上,就要开始的事情。从选种到培育,到示范种植、选址,到采摘初加工、发酵、烘焙……”咖啡产业的从业者需要对这些细节乃至咖啡文化有充分的认知,并与本地自然禀赋所充分融合。另有咖啡产业的专家之语意味深长,“中国不缺好喝的咖啡,缺的是消费信任。”
和咖啡产业类似,不少国内的地缘农产品产量可观、质量稳定,但尚不到精品级别,对其品牌推广不利,如何兼顾生产种植与深加工及销售,是此类领域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