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成为新课程实施中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句名言。应该说,这句名言如此深入人心,改变了那种大家习以为常的试图以教师认为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要求的观念和做法。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是对学生的一种解放。但是。如何认识和实践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对它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片面的、绝对化的,从操作层面看则时常是刻意的、生硬的、简单化的。
据观察和调查,时下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比较典型的“模式”是:教师向学生提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要求,比如可以朗读、查资料、绘画、写诗、表演;可以个人学。也可以找学习小伙伴一起学。等等。这种情形的出现。说明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一刀切”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显示了其试图从方式着眼使课堂教学有所突破的热情和努力。这种热情和努力当然具有积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富有生机和活力,它使学生意识到原来学习还可以是这样的,使他们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发挥。
毫无疑问,上述这种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模式”出现在新课改开始实施后的一个阶段是正常的、必要的。不过随着新课程向纵深推进、随着人们对新课程本身认识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一命题的理解应该也必须不断深化。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能局限于这样一种“模式”,而应该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冷静地加以反思,上述“模式”本身其实也有先天不足的地方,给人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如果总是在这一种“模式”上下功夫,硬是让学生或朗读或表演或绘画地去学习,硬是让学生学习时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方式,这就极易和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初衷相悖。而且还给人一种滑稽、牵强的感觉。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教师务必确立这样的观念,形成这种意识,本能地、自然地把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看作正常的、平常的行为。学生性格不同,气质有异,思维发展有各自特点。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不一样,这些势必会表现出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教师应该把这些差异作为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和借鉴。允许和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并不只是方法层次的问题,而是新课程“三维目标”整体的、综合的体现,是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育。是对学生民主精神的潜移默化。
学生以特定的方式学习时。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时显性的方式,又要关注其隐性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时表现出的显性的方式,教师不可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意图想当然地人为地予以强化,例如不能因为一个学生擅长朗读就规定他用朗读的方式学,不能因为一个学生喜欢画画就规定他用绘画的方式学习,不应该把学生的特长、爱好简单地同学习中的方式划上等号。对于学生学习中隐性的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展现出来,如叙述解决某一问题的思考过程等。
当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的成为一种意识时,教师就会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是一件随时而经常的事情。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制约着学生能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比如对待预习,就没有必要总是向学生提出统一的细致的要求。因为有的学生可能需要事先阅读教材上课时才觉得心里有底。有的学生按照老师的明确要求预习了反倒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集中不了注意力。再如做课堂笔记,有的教师总习惯于让学生工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认为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要点。加深记忆。其实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学生可能是这样,有的学生可能习惯于顺手在书上做点批注。有的学生可能觉得用不着做笔记,做笔记容易养成依赖性,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敏锐地洞察和发现教学中那些能够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细节”,切不可由于教师的原因而限制和缩小了学生以自己喜欢方式学习的机会。
当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和空间里更能够充分地不受约束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但学生能不能在课外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高度负责地想方设法地把课外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完成其精心设计的单纯指向教材、瞄准考试的习题之类。那么学生就和以自己喜欢学习的方式无缘了。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外能够自如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才是真正关注和重视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这起码要求教师不要以加大本学科的作业量(质量和数量)来作为和其他学科教师争抢学生课外时间的手段。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尽量少一些围绕课堂学习内容的单一的巩固性、加深性练习。而努力使学生课外要完成的任务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和层次性。
(作者单位: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据观察和调查,时下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比较典型的“模式”是:教师向学生提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要求,比如可以朗读、查资料、绘画、写诗、表演;可以个人学。也可以找学习小伙伴一起学。等等。这种情形的出现。说明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一刀切”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显示了其试图从方式着眼使课堂教学有所突破的热情和努力。这种热情和努力当然具有积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富有生机和活力,它使学生意识到原来学习还可以是这样的,使他们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发挥。
毫无疑问,上述这种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模式”出现在新课改开始实施后的一个阶段是正常的、必要的。不过随着新课程向纵深推进、随着人们对新课程本身认识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一命题的理解应该也必须不断深化。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能局限于这样一种“模式”,而应该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冷静地加以反思,上述“模式”本身其实也有先天不足的地方,给人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如果总是在这一种“模式”上下功夫,硬是让学生或朗读或表演或绘画地去学习,硬是让学生学习时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方式,这就极易和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初衷相悖。而且还给人一种滑稽、牵强的感觉。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教师务必确立这样的观念,形成这种意识,本能地、自然地把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看作正常的、平常的行为。学生性格不同,气质有异,思维发展有各自特点。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不一样,这些势必会表现出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教师应该把这些差异作为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和借鉴。允许和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并不只是方法层次的问题,而是新课程“三维目标”整体的、综合的体现,是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育。是对学生民主精神的潜移默化。
学生以特定的方式学习时。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时显性的方式,又要关注其隐性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时表现出的显性的方式,教师不可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意图想当然地人为地予以强化,例如不能因为一个学生擅长朗读就规定他用朗读的方式学,不能因为一个学生喜欢画画就规定他用绘画的方式学习,不应该把学生的特长、爱好简单地同学习中的方式划上等号。对于学生学习中隐性的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展现出来,如叙述解决某一问题的思考过程等。
当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的成为一种意识时,教师就会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是一件随时而经常的事情。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制约着学生能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比如对待预习,就没有必要总是向学生提出统一的细致的要求。因为有的学生可能需要事先阅读教材上课时才觉得心里有底。有的学生按照老师的明确要求预习了反倒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集中不了注意力。再如做课堂笔记,有的教师总习惯于让学生工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认为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要点。加深记忆。其实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学生可能是这样,有的学生可能习惯于顺手在书上做点批注。有的学生可能觉得用不着做笔记,做笔记容易养成依赖性,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敏锐地洞察和发现教学中那些能够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细节”,切不可由于教师的原因而限制和缩小了学生以自己喜欢方式学习的机会。
当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和空间里更能够充分地不受约束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但学生能不能在课外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高度负责地想方设法地把课外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完成其精心设计的单纯指向教材、瞄准考试的习题之类。那么学生就和以自己喜欢学习的方式无缘了。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外能够自如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才是真正关注和重视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这起码要求教师不要以加大本学科的作业量(质量和数量)来作为和其他学科教师争抢学生课外时间的手段。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尽量少一些围绕课堂学习内容的单一的巩固性、加深性练习。而努力使学生课外要完成的任务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和层次性。
(作者单位: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