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案例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6009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围绕文章如何塑造藤野先生这一“伟大”形象梳理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鲁迅先生在他诸多的老师中,只写过三位:一位是他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在这三位中鲁迅最倾注深情的就是藤野先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藤野先生》。
  二、整体把握:
  在阔别20年后鲁迅曾这样饱含深情的评价藤野先生,课本37段,我来读一下。(ppt显示)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就应该是——生答“伟大”。一个普通日本教师何以受得起鲁迅先生这么高的评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集中探讨的问题。
  三、请大家自读6—23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做批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ppt显示)
  示例: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从头到末”“不但……连……也都……”“一一”“一直”这些加点词看出藤野先生是真正关心我,他为我修改讲义,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自始至终的认真,直到为我改完了三科。并且取得了“在中间”这一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很不错的的成绩。平淡的叙述下是对藤野先生强烈的感激与崇敬,读此段除了重读加点词外,还要读出举重若轻的感觉。
  小结:文章选取了6件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但在我们看来藤野先生做的这些都是教师的本分啊,怎么就“伟大”了呢?
  四、请大家注意,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写藤野先生,文中还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呢?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跳读课文其他段落做批注。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见到藤野先生的原由;
  途经日暮里水户——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初到仙台受优待——正面衬托;
  匿名信事件——反面衬托;
  看电影事件——告别的直接原因。
  (ppt显示)
  助读资料: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其行也许并非楷模,但是,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确实难能可贵!须知,那是在中国在甲午海战惨败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之时;是在日本人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下等动物”之时。
  (ppt显示)
  课中微型讲座
  衬托,烘云托月
  衬托是一种写作手法。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衬托的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小结:表面上看似游离的成分实际是紧扣主题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正因为有了这些背景的衬托,有了这抹心灵的底色,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的形象才像黑暗中的蜡烛一样闪耀着“伟大”光芒。
  五、再一次朗读37段,用缓慢深情的语气读出对藤野先生的感激、追忆的感情。
  六、课堂结语: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伟大”这个关键词,从藤野先生的角度梳理了课文,同学们日后可以借鉴本文尝试写作纪念性文章。
其他文献
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兴趣激发要先行    1.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   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例如,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国民党屠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老师不知怎样去教,学生不知如何去写,一学期难有几次作文课。学生写作文,就像画方框,四平八稳空无一物。这种情况让老师大伤脑筋。为此,笔者有一招——妙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期刊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非智力因素是人在活动时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因素。他不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但能引导和激发智力因素,推动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非智力心理要素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学时学生乐于学习的心理基础,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心理支柱。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许多
期刊
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师每接一个新班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俗体字。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
期刊
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   一、自能读书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1、是以“书”为本。    无论什么阅读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强调自能读书,首先
期刊
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260万字以上,每年读两三部名著”附录部分还附有阅读推荐的书目,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容乐观,初中生能真正读完推荐书目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怎样激发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质量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利用好阅读资源  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学生阅读的主阵地,教室内悬挂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形成良好的读
期刊
句子是文章的细胞,一篇好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一个字词都渗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那些关键语句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牵一词(句)而动全文”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一字品读课文,一字拓展作文,有利于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对理解文章内容和训练学生思维及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一、一字锤炼,千古传诵   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一字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段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训练占有重要地位。相应在初中语文学科评价体系中,语段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考查占有极大比例。而且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
期刊
职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职中语文教学尤其要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那么我们如何来进行语文的实践活动呢?  一、把语文课变成语文实践课  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校这一特殊空间中,不仅是师生之间单纯进行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活动过程,它应充满生命的活力。
期刊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优势无庸置疑,谁先掌握了它,谁就走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所有科目,不一定要让所有教师必须完全照搬。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倡导学生课前预习,认为课外预习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属于变相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认为这只是偏面之辞。  如果说小学语文课堂是教给学生“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初中语文课堂就应该教给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