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学设计
1.1 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认识和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有关中心对称的观察、操作、欣赏和设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大胆猜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并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1.2 设计思路
中心对称的学习,重点是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难点是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会判断哪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活动1:图片欣赏,激发热情。
通过PPT展示生活中一些图片:人物,剪纸艺术及生活中的物品的中心对称图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活动2: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观察发现两幅图形的内在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找到上图的对称关系,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概念。
活动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把一个图形旋转180度,犹豫学生所画图形都不同因此可以得到丰富的素材,用于探索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活动4:新知运用,巩固所学
通过上面学到的中心对称的性质,让学生已知一个图形和对称中心(如图3-21),画与它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活动5:观察图形,再学新知
在研究两个图形之间对称关系的基础上,转而研究一个图形本身的对称性质。学生通过观察一组图片(图3-23)、思考、讨论,归纳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而思考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关系。
整节课按照“讨论——交流”模式的“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展开。对学习内容通过问题串形式开展讨论,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让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2.教學过程
第一个环节:展示图片,激发热情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图片,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图片都是对称的、漂亮的……。
反思:通过PPT展示生活中一些图片:人物,剪纸艺术及生活中的物品的中心对称图片,学生非常激动,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播放的图片。感觉这些图片非常漂亮。利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都说了各自的想法,对不对呢?学会本节课的内容以后你就知道了。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生1:图(1)经过折叠以后可以与图(2)重合。
生2:他说的不对,折叠以后不能重合,图(1)是经过旋转以后可以与图(2)重合。
师:汇总学生发言情况,纠正错误的,肯定正确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归纳出中心对称的定义。
反思:学生回答热情高涨,发言积极,互相纠错,最后发现了两个图形可旋转得到。但在找出特点,归纳出定义时有一定难度。新教材把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教学顺序调整了,因为之前学习的旋转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在学习完旋转以后接着讲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顺理成章。而且《课程标准》要求探索的性质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而非“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所以这样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比较自然。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中心对称的概念,那它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根据书上“做一做”的要求进行探究
生1:我发现对应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
师:很好,这位同学得到的结论非常正确。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对称中心好像都是对应点所连线段的中点。
师:好像?你能确定吗?鼓励学生多画几组对应点进行验证。
生2:(动手操作以后)我能确定:对称中心都是对应点所连线段的中点。
师:完全正确。同学们你们太棒了,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今天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中心对称的性质。
反思:在所画图形中选一组对应点并连接后,可以发现,对应点所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但在画完图探究性质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全面的发现结论。在教学过程可以多给学生一点交流的时间,然后再引导他们获得完整的结论。
第四个环节:新知运用,巩固所学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心对称的性质,那这个性质学了有什么用呢?怎么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问题吧。
例:如图3-21,点O是线段AE的中点,以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与五边形ABCDE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生:动手操作
师:请两个学生,先在黑板上给出解答过程。然后再订正。
解:如图3-22,连接BO并延长至Bˊ,使得OBˊ=OB;连接CO并延长至Cˊ,使得OCˊ=OC;连接DO并延长至Dˊ,使得ODˊ=OD;顺次连接A,Dˊ,Cˊ,Bˊ,E。图形ADˊCˊBˊE就是以O为对称中心、与五边形ABCDE与中心对称的图形。
反思:利用刚刚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最后成功解决的那份喜悦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五个环节:观察图形,再学新知
师:在学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知识以后,你们是不是在想一个图形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特点呢?那我们一起来观察一组图形吧!
生1:轴对称。
生2:不对,中心对称。
师:请大家看看中心对称的定义,这些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啊?
生1:好像不是,中心对称有两个图形。
师:很好,你注意到中心对称有两个图形,可是这里的图片都是一个图形对不对?
生:对。
师:如果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这个图形称为中心对称图形。那这个中心对称图形和刚刚学习的中心对称有什么关系呢?出示问题。
(1)在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2)在上面例题中,图形ABCDEBˊCˊDˊ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生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2:正方形、三角形……
师:三角形?同学们你们看看三角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啊?
生3:不是。
师:正确。第(2)小题这个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呢?
生:是的。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认识中心对称图形了。那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有什么关系呢?
生1: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关系,中心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
师:很好,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关系。
区别:中心对称指两个全等图形的相互位置关系,中心对称图形指一个图形本身成中心对称。
联系:如果将中心对称图形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它们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将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则它们成中心对称。
反思:在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他们观察、思考、举例,进而归纳出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关系。
第六个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生:完成书上的随堂练习和读一读
师:订正练习。
反思:通过简单的知识运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在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以后,读一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七个环节: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关系……
生2:我会识别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师:汇总学生发言,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八个环节:布置作业
师:习题3.6,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设计一副美丽的图。
3.学习体验
3.1 感受生活数学,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3.2 探究生活问题,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3.3 巩固应用,创造图形之美
新教材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每一个情境都是生活画面的一个再现,为教师教学创设了一种具体的现实情境。这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学会了需要掌握的知识后,在生活中找取数学知识的原型就容易多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美存于生活之中,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6-11
1.1 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认识和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有关中心对称的观察、操作、欣赏和设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大胆猜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并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1.2 设计思路
中心对称的学习,重点是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难点是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会判断哪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活动1:图片欣赏,激发热情。
通过PPT展示生活中一些图片:人物,剪纸艺术及生活中的物品的中心对称图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活动2: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观察发现两幅图形的内在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找到上图的对称关系,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概念。
活动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把一个图形旋转180度,犹豫学生所画图形都不同因此可以得到丰富的素材,用于探索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活动4:新知运用,巩固所学
通过上面学到的中心对称的性质,让学生已知一个图形和对称中心(如图3-21),画与它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活动5:观察图形,再学新知
在研究两个图形之间对称关系的基础上,转而研究一个图形本身的对称性质。学生通过观察一组图片(图3-23)、思考、讨论,归纳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而思考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关系。
整节课按照“讨论——交流”模式的“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展开。对学习内容通过问题串形式开展讨论,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让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2.教學过程
第一个环节:展示图片,激发热情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图片,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图片都是对称的、漂亮的……。
反思:通过PPT展示生活中一些图片:人物,剪纸艺术及生活中的物品的中心对称图片,学生非常激动,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播放的图片。感觉这些图片非常漂亮。利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都说了各自的想法,对不对呢?学会本节课的内容以后你就知道了。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生1:图(1)经过折叠以后可以与图(2)重合。
生2:他说的不对,折叠以后不能重合,图(1)是经过旋转以后可以与图(2)重合。
师:汇总学生发言情况,纠正错误的,肯定正确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归纳出中心对称的定义。
反思:学生回答热情高涨,发言积极,互相纠错,最后发现了两个图形可旋转得到。但在找出特点,归纳出定义时有一定难度。新教材把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教学顺序调整了,因为之前学习的旋转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在学习完旋转以后接着讲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顺理成章。而且《课程标准》要求探索的性质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而非“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所以这样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比较自然。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中心对称的概念,那它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根据书上“做一做”的要求进行探究
生1:我发现对应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
师:很好,这位同学得到的结论非常正确。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对称中心好像都是对应点所连线段的中点。
师:好像?你能确定吗?鼓励学生多画几组对应点进行验证。
生2:(动手操作以后)我能确定:对称中心都是对应点所连线段的中点。
师:完全正确。同学们你们太棒了,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今天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中心对称的性质。
反思:在所画图形中选一组对应点并连接后,可以发现,对应点所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但在画完图探究性质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全面的发现结论。在教学过程可以多给学生一点交流的时间,然后再引导他们获得完整的结论。
第四个环节:新知运用,巩固所学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心对称的性质,那这个性质学了有什么用呢?怎么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问题吧。
例:如图3-21,点O是线段AE的中点,以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与五边形ABCDE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生:动手操作
师:请两个学生,先在黑板上给出解答过程。然后再订正。
解:如图3-22,连接BO并延长至Bˊ,使得OBˊ=OB;连接CO并延长至Cˊ,使得OCˊ=OC;连接DO并延长至Dˊ,使得ODˊ=OD;顺次连接A,Dˊ,Cˊ,Bˊ,E。图形ADˊCˊBˊE就是以O为对称中心、与五边形ABCDE与中心对称的图形。
反思:利用刚刚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最后成功解决的那份喜悦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五个环节:观察图形,再学新知
师:在学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知识以后,你们是不是在想一个图形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特点呢?那我们一起来观察一组图形吧!
生1:轴对称。
生2:不对,中心对称。
师:请大家看看中心对称的定义,这些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啊?
生1:好像不是,中心对称有两个图形。
师:很好,你注意到中心对称有两个图形,可是这里的图片都是一个图形对不对?
生:对。
师:如果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这个图形称为中心对称图形。那这个中心对称图形和刚刚学习的中心对称有什么关系呢?出示问题。
(1)在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2)在上面例题中,图形ABCDEBˊCˊDˊ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生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2:正方形、三角形……
师:三角形?同学们你们看看三角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啊?
生3:不是。
师:正确。第(2)小题这个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呢?
生:是的。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认识中心对称图形了。那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有什么关系呢?
生1: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关系,中心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
师:很好,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关系。
区别:中心对称指两个全等图形的相互位置关系,中心对称图形指一个图形本身成中心对称。
联系:如果将中心对称图形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它们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将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则它们成中心对称。
反思:在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他们观察、思考、举例,进而归纳出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关系。
第六个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生:完成书上的随堂练习和读一读
师:订正练习。
反思:通过简单的知识运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在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以后,读一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七个环节: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关系……
生2:我会识别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师:汇总学生发言,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八个环节:布置作业
师:习题3.6,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设计一副美丽的图。
3.学习体验
3.1 感受生活数学,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3.2 探究生活问题,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3.3 巩固应用,创造图形之美
新教材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每一个情境都是生活画面的一个再现,为教师教学创设了一种具体的现实情境。这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学会了需要掌握的知识后,在生活中找取数学知识的原型就容易多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美存于生活之中,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