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指导]
修辞,就是修饰词句的意思。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广义的修辞包括炼词、炼句等许多问题:狭义的修辞是指运用修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才算“善于”?要恰到好处、灵活多样、富有创意。恰到好处是在应该用的时候用,灵活多样是手法多变运用自如,富有创意则是新颖不落窠臼。这要从训练高层次的把握和驾驭语境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人手,使修辞手法自然而然地服务于思想的表达,而且进入驾轻就熟应变裕如的境地。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这样就把事物写活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比喻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比喻即打比方,它是借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类比。高考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文章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一定会赏心悦目,分数自然也会随之提高。如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己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作者开始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它一出现,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2 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不同于一般疑问句。疑问句的特点是“有疑而问”,希望得到对方的回答,或引起对方的思考。而设问和反问的共同特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需要对方回答,说话人心中有数。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2003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转折》一文是这样开篇的:“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有人说:转折可以使你远离失败。有人说:转折也许会让你距离成功更加遥远。究竟什么是转折?我问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样一滴可以穿透一块坚石的水。’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路边的小草,你又能告诉我,什么是转折?枯黄的小草抬起头:‘转择就是我们告别枯黄、重新吐翠的时刻,就是不久将至的春天。’”作者借形象包孕抽象,意蕴深刻,令人回味。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同平铺直叙相比,反问这种说法语言强烈,能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在行文中,一般而言,设问往往用于语段的开头,表示问题的提出:反问则常用于语段的结尾,表示对问题的强调。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这样结束全文的:“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识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识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作者通过冷静的思考、深刻的思辨和生动的论述,再次强调了这个道理。
3、引用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借用名句主要有两种情况: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1)局部引用。位置主要是在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文末。1999年一考生这样拟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人题,概括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将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主旨。令人心动思凝,掩卷沉思。在《对记忆移植说“不”》的作文中,一考生这样开篇:“说起记忆移植,我忽然想起了南斯拉夫前总统铁托的话:‘别人的我不要。自己的谁也不给。’”通过名言提出了较为深刻的见解,增强了议论文的理论色彩。19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这样结尾:“鲁迅先生曾归结一个‘韧’字为中国的民族精神。我正在,也应该实践这个字,因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作者以《易经》中的爻辞自勉,画龙点眼,深化了主旨,余味无穷。
(2)全篇引用。这里的“全篇”有两个含义,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排是这样引用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当然,引用名句、谚语或典籍中的话组织在自己的语句中时,还可以在内容或形式上作适当改造。而这种活用,往往带有特殊的修辞色彩,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例文解析]
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冬日小语
如果说春天是一种全新的开始,那么冬季何尝不是一种孕育?
时序更迭,四季循环。生命多像四季一样,需要从一种状态飞跃到另一种状态。四季自多情温柔的春天开始。然后由妩媚的夏进入成熟的秋,最后是金色的秋度向冰冷的冬。对于冬,人们是厌恶的。他们说冬的荒凉、冬的寂寞、冬的寒冷、冬的无情。
我问:在你的眼中,冬是什么?
别忘了在寒冷的季节去田野走一走,此时田野呈现他的胸膛。金黄沉甸的麦稻不再在清风中舞动。四下更没有了虫鸣蛙叫,此时的田野倒像进入了一种禅境。而农夫们正在堆肥。将一车车的希望注入这贫瘠的土地,在土地中酝酿来年的新梦。而凛冽的北风仍这样呼呼地吹着。可是朋友。你可感受到在这冰冷季节后的那团炽热的火焰了吗?
我问:在你的眼里,冬代表着什么?
在冬季,有些动物将去冬眠,但冬眠不是死亡,而是以一种静默的姿态在蕴藏能量,好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重新奋斗。在冬季。花未脱去一身绚丽与繁华,留着枯败的枝叶。但枯败不是腐朽,它们只是在孕育,孕育燕子回时那一声破土而出的兴奋。你在这样的季节,在孕育着什么,沉思着什么?难道仅仅是荒凉,是寂寞,是寒冷,是无情?
我问:在你的眼里,冬象征着什么?
现代人时常空虚,他们不是忘了去工作,而是忘了工作后去沉思。生命本来是需要不断地飞跃与完善,因此,生命一样需要沉思。而冬季不正是一个沉思的季节吗?
智慧的诗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问:在你的眼里,冬意味着什么?
是啊,我们是青春的一群。我们有狂热的追求,有高尚的理想,有不怕失败的信念。可还缺什么?我说:我们还缺少在冬日之中的这份沉思。
我不知道在你的眼里冬是否还是荒凉的,或是无情的。但我深深地明白,冬是什么,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意味什么。我说:有雪花纷飞的日子,是沉思生命的日子。是孕育希望的日子。
评析:读了这篇《冬日小语》,我们总觉得文章不仅语言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句子骈散错落,富有节奏感,而且好像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理,修辞手法上也不限于考纲上提到的那几种,因此,读来让人觉得余香满口,兴味盎然。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现实中屡遭挫折的约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于是他来到了天堂。一位天使给了他一个水瓶,让他收集花草上的露珠。约翰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很辛勤地劳作。但一个月后,小小的水瓶还没装满。约翰非常失望,他找到了天使,说:“难道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说完,就将水瓶倾倒了出去。天使微笑着。往下面一指,说:“你看看下边吧!”瓶中水已化作了漫天甘霖,正纷纷扬扬地洒向人间。
生命的容量是不确定的,全在于你对生命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请就“生命的容量和对生命的态度”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运用多种修辞,体现文采。
思维点拨:话题的前后内容存在着辩证关系,生命的容量丰厚就可能产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对生命的态度又影响着生命的容量。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
修辞,就是修饰词句的意思。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广义的修辞包括炼词、炼句等许多问题:狭义的修辞是指运用修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才算“善于”?要恰到好处、灵活多样、富有创意。恰到好处是在应该用的时候用,灵活多样是手法多变运用自如,富有创意则是新颖不落窠臼。这要从训练高层次的把握和驾驭语境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人手,使修辞手法自然而然地服务于思想的表达,而且进入驾轻就熟应变裕如的境地。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这样就把事物写活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比喻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比喻即打比方,它是借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类比。高考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文章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一定会赏心悦目,分数自然也会随之提高。如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己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作者开始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它一出现,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2 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不同于一般疑问句。疑问句的特点是“有疑而问”,希望得到对方的回答,或引起对方的思考。而设问和反问的共同特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需要对方回答,说话人心中有数。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2003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转折》一文是这样开篇的:“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有人说:转折可以使你远离失败。有人说:转折也许会让你距离成功更加遥远。究竟什么是转折?我问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样一滴可以穿透一块坚石的水。’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路边的小草,你又能告诉我,什么是转折?枯黄的小草抬起头:‘转择就是我们告别枯黄、重新吐翠的时刻,就是不久将至的春天。’”作者借形象包孕抽象,意蕴深刻,令人回味。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同平铺直叙相比,反问这种说法语言强烈,能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在行文中,一般而言,设问往往用于语段的开头,表示问题的提出:反问则常用于语段的结尾,表示对问题的强调。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这样结束全文的:“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识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识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作者通过冷静的思考、深刻的思辨和生动的论述,再次强调了这个道理。
3、引用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借用名句主要有两种情况: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1)局部引用。位置主要是在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文末。1999年一考生这样拟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人题,概括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将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主旨。令人心动思凝,掩卷沉思。在《对记忆移植说“不”》的作文中,一考生这样开篇:“说起记忆移植,我忽然想起了南斯拉夫前总统铁托的话:‘别人的我不要。自己的谁也不给。’”通过名言提出了较为深刻的见解,增强了议论文的理论色彩。19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这样结尾:“鲁迅先生曾归结一个‘韧’字为中国的民族精神。我正在,也应该实践这个字,因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作者以《易经》中的爻辞自勉,画龙点眼,深化了主旨,余味无穷。
(2)全篇引用。这里的“全篇”有两个含义,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排是这样引用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当然,引用名句、谚语或典籍中的话组织在自己的语句中时,还可以在内容或形式上作适当改造。而这种活用,往往带有特殊的修辞色彩,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例文解析]
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冬日小语
如果说春天是一种全新的开始,那么冬季何尝不是一种孕育?
时序更迭,四季循环。生命多像四季一样,需要从一种状态飞跃到另一种状态。四季自多情温柔的春天开始。然后由妩媚的夏进入成熟的秋,最后是金色的秋度向冰冷的冬。对于冬,人们是厌恶的。他们说冬的荒凉、冬的寂寞、冬的寒冷、冬的无情。
我问:在你的眼中,冬是什么?
别忘了在寒冷的季节去田野走一走,此时田野呈现他的胸膛。金黄沉甸的麦稻不再在清风中舞动。四下更没有了虫鸣蛙叫,此时的田野倒像进入了一种禅境。而农夫们正在堆肥。将一车车的希望注入这贫瘠的土地,在土地中酝酿来年的新梦。而凛冽的北风仍这样呼呼地吹着。可是朋友。你可感受到在这冰冷季节后的那团炽热的火焰了吗?
我问:在你的眼里,冬代表着什么?
在冬季,有些动物将去冬眠,但冬眠不是死亡,而是以一种静默的姿态在蕴藏能量,好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重新奋斗。在冬季。花未脱去一身绚丽与繁华,留着枯败的枝叶。但枯败不是腐朽,它们只是在孕育,孕育燕子回时那一声破土而出的兴奋。你在这样的季节,在孕育着什么,沉思着什么?难道仅仅是荒凉,是寂寞,是寒冷,是无情?
我问:在你的眼里,冬象征着什么?
现代人时常空虚,他们不是忘了去工作,而是忘了工作后去沉思。生命本来是需要不断地飞跃与完善,因此,生命一样需要沉思。而冬季不正是一个沉思的季节吗?
智慧的诗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问:在你的眼里,冬意味着什么?
是啊,我们是青春的一群。我们有狂热的追求,有高尚的理想,有不怕失败的信念。可还缺什么?我说:我们还缺少在冬日之中的这份沉思。
我不知道在你的眼里冬是否还是荒凉的,或是无情的。但我深深地明白,冬是什么,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意味什么。我说:有雪花纷飞的日子,是沉思生命的日子。是孕育希望的日子。
评析:读了这篇《冬日小语》,我们总觉得文章不仅语言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句子骈散错落,富有节奏感,而且好像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理,修辞手法上也不限于考纲上提到的那几种,因此,读来让人觉得余香满口,兴味盎然。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现实中屡遭挫折的约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于是他来到了天堂。一位天使给了他一个水瓶,让他收集花草上的露珠。约翰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很辛勤地劳作。但一个月后,小小的水瓶还没装满。约翰非常失望,他找到了天使,说:“难道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说完,就将水瓶倾倒了出去。天使微笑着。往下面一指,说:“你看看下边吧!”瓶中水已化作了漫天甘霖,正纷纷扬扬地洒向人间。
生命的容量是不确定的,全在于你对生命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请就“生命的容量和对生命的态度”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运用多种修辞,体现文采。
思维点拨:话题的前后内容存在着辩证关系,生命的容量丰厚就可能产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对生命的态度又影响着生命的容量。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