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形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效率优势。在这一过程中,资源的共享和有效运用,教师的主动性、自觉性,社会的广泛参与,决定着网络教研的效果。如今如何建立高效的网络平台,集结大家的智慧推动网络教研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科研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网络教研实施
为了保障网络教研得以实施,我校把网络教研工作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教育教学领导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教研领导小组。聘请有能力、工作责任心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为兼职研究员,从组织和人员上作好充分地保证。
二、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聚集网络力量
1.创设文化路学校网站,在网站首页开设了“资源仓库”栏目,为教师成长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经典文章,让大家通过分享学习。还在“资源仓库”中开设了“文化视听”板块,借助这个板块的开设,把优秀教师的经典录像课上传到网上,让教师和家长共同欣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2.建立教师博客群。我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率先建立博客家园,并带动其他教师,目前我校已建立数十个“教师博客”。许多教师辛勤耕耘自己的博客家园,讲述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细说着学校管理、教学工作、教研交流等方面的体会感受,记录着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问题讨论等教研足迹,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长经验。
3.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QQ群,大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校园网、教师博客、BBS论坛、QQ教研这几个网络教研平台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开展,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咫尺天涯的专业成长在跨越时空中启航,困惑愉悦的思想情感在真诚碰撞中闪光。教师的教学研究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研热情不断增强,逐步走向“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发展成长之路。
三、网络教研制度化,改变备课陈旧模式,提高备课实用性
我们要在备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备形式。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视频、音乐以及课件。我们要利用现有的先进教学条件来完善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把枯燥的课堂变成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科学等学科的博览会,并把这种备课形式所积累的资源形成共享备课档案资源库。经典的备课资源可以当做教学范例以供其他教师学习,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加速器。其他的备课资源通过磨课等形式再修改、再创作加以完善,把优秀的课堂教学录制成影像资料保存下来,最终形成学校的经典共享备课档案。
为了让网络集体备课有效开展,我校制定了《网络集体备课方案》,成立了领导组,对信息创新小组的每一位教师分别提出了要求:
一是履行职责,督查审核。备课组长负责该组该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任务分解、教案审核等工作,并督促每一位教师提前一周把设计好的教案(学案)上传到网上。
二是设计教案,及时发布。各位教师必须根据各学科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深入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钻研教参、了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案(学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发布到“教研论坛”相应学科的“集体备课室”。
三是参考教案,个性修改。教师可到相应年级学科“备课室”里学习参考教案,在自己充分研读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编写出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
四是备图片、备视频、备音乐、备课件,三位一体的备课方针,依照教案,设计课件,并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课件要求简单实用,操作方便。
五是交流研讨,教学反思。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研读网上备课室教学设计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网上研讨活动,对他人教案提出建议,并在网上进行跟帖回复研讨或在学区安排的现场集体备课中交流。
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热情
网络教研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只是参与网络教研的开始,激励机制的保障才能激发老师的参与热情。
1.会员升降级制度。建立一种普通会员的升级制度,普通会员的博文被录用为精彩博文达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升级为资深会员;资深会员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文章被录用为精彩博文,就会降级为普通会员。这种升降级制度,可以激励会员写博文、写好博文。
2.群管理员的升降级制度。既然是群管理员,就应该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应该体现在积极参与群的讨论,积极参与话题的主持,管理员应该定期地主持群的讨论,经常不参与或长时间不主持的管理员应该取消其管理员资格。让一些经常参与、有思想的教师加入到管理员的队伍中。
短期激励机制与长期激励机制的相互衔接。对资深会员和群的管理员,应该有着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有利于促进资深会员和管理员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也可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这些激励措施的形成,促使每个年级、每个老师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教科研向纵深发展。
五、促进网络教研校本化,推动校园发展
我们还应继续从网络教研的可能形式、网络教研的资源积累、网络教研的运行平台建设、网络教研的可持续运行机制等方面做一些探讨和研究,从而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将专家、教研员、广大一线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聚集起来,群策群力地探究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规律,推动网络教研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网络教研实施
为了保障网络教研得以实施,我校把网络教研工作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教育教学领导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教研领导小组。聘请有能力、工作责任心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为兼职研究员,从组织和人员上作好充分地保证。
二、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聚集网络力量
1.创设文化路学校网站,在网站首页开设了“资源仓库”栏目,为教师成长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经典文章,让大家通过分享学习。还在“资源仓库”中开设了“文化视听”板块,借助这个板块的开设,把优秀教师的经典录像课上传到网上,让教师和家长共同欣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2.建立教师博客群。我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率先建立博客家园,并带动其他教师,目前我校已建立数十个“教师博客”。许多教师辛勤耕耘自己的博客家园,讲述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细说着学校管理、教学工作、教研交流等方面的体会感受,记录着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问题讨论等教研足迹,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长经验。
3.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QQ群,大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校园网、教师博客、BBS论坛、QQ教研这几个网络教研平台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开展,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咫尺天涯的专业成长在跨越时空中启航,困惑愉悦的思想情感在真诚碰撞中闪光。教师的教学研究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研热情不断增强,逐步走向“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发展成长之路。
三、网络教研制度化,改变备课陈旧模式,提高备课实用性
我们要在备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备形式。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视频、音乐以及课件。我们要利用现有的先进教学条件来完善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把枯燥的课堂变成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科学等学科的博览会,并把这种备课形式所积累的资源形成共享备课档案资源库。经典的备课资源可以当做教学范例以供其他教师学习,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加速器。其他的备课资源通过磨课等形式再修改、再创作加以完善,把优秀的课堂教学录制成影像资料保存下来,最终形成学校的经典共享备课档案。
为了让网络集体备课有效开展,我校制定了《网络集体备课方案》,成立了领导组,对信息创新小组的每一位教师分别提出了要求:
一是履行职责,督查审核。备课组长负责该组该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任务分解、教案审核等工作,并督促每一位教师提前一周把设计好的教案(学案)上传到网上。
二是设计教案,及时发布。各位教师必须根据各学科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深入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钻研教参、了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案(学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发布到“教研论坛”相应学科的“集体备课室”。
三是参考教案,个性修改。教师可到相应年级学科“备课室”里学习参考教案,在自己充分研读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编写出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
四是备图片、备视频、备音乐、备课件,三位一体的备课方针,依照教案,设计课件,并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课件要求简单实用,操作方便。
五是交流研讨,教学反思。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研读网上备课室教学设计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网上研讨活动,对他人教案提出建议,并在网上进行跟帖回复研讨或在学区安排的现场集体备课中交流。
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热情
网络教研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只是参与网络教研的开始,激励机制的保障才能激发老师的参与热情。
1.会员升降级制度。建立一种普通会员的升级制度,普通会员的博文被录用为精彩博文达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升级为资深会员;资深会员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文章被录用为精彩博文,就会降级为普通会员。这种升降级制度,可以激励会员写博文、写好博文。
2.群管理员的升降级制度。既然是群管理员,就应该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应该体现在积极参与群的讨论,积极参与话题的主持,管理员应该定期地主持群的讨论,经常不参与或长时间不主持的管理员应该取消其管理员资格。让一些经常参与、有思想的教师加入到管理员的队伍中。
短期激励机制与长期激励机制的相互衔接。对资深会员和群的管理员,应该有着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有利于促进资深会员和管理员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也可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这些激励措施的形成,促使每个年级、每个老师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教科研向纵深发展。
五、促进网络教研校本化,推动校园发展
我们还应继续从网络教研的可能形式、网络教研的资源积累、网络教研的运行平台建设、网络教研的可持续运行机制等方面做一些探讨和研究,从而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将专家、教研员、广大一线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聚集起来,群策群力地探究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规律,推动网络教研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