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重中之重。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和经验体会,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活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的世界,决不能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
如学习了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时,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变历史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促进学生主动求和、全面发展。
二、体验性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认知,过分地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参考(或标准)答案,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对此,应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和体验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下列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画面上反映的焦点问题是什么?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这个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何体会或启示?
通过上述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对五四运动背景问题的具体分析中,学生们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组织讨论:怎样认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五四运动概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讲一讲。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后,还可让学生乘兴唱起《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再次体验和感悟五四精神。
三、关联性
“到底是先有桌子还是先有椅子?”笔者让学生联系“宋代的城市生活”来推理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是这样推理的:古人最早是席地而坐的,不需要高的桌子,用很矮的几案就行。宋代出现了靠背椅,不坐在地上了,坐得高了,几案也应该相应地高起来,就变成了桌子。所以是先有椅子再有桌子。笔者通过这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开放性习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又如,西方标榜的内阁制,难道我国就没有吗?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一理它的来龙去脉。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但是即使皇帝日理万机也没法处理那些繁杂的政事。怎么办呢?设内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实际上就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内阁大学士不止一人,而是一班人马,这一班人马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成了内阁。到清初,保留了内阁和六部。这样的激趣,能使学生把分散零碎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历史专题。
四、情趣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趣味,结果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头转向。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化,教师就应当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吸引学生。如上文提到的用漫画作为课堂教学开始时的激趣材料,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方式,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开设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历史选修课,如《史林探微》、《历史之迷》;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历史题材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影片的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在参与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师生来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快乐与满足。
五、活動化
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历史。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感受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等。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尝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舞台。
一、生活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的世界,决不能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
如学习了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时,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变历史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促进学生主动求和、全面发展。
二、体验性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认知,过分地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参考(或标准)答案,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对此,应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和体验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下列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画面上反映的焦点问题是什么?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这个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何体会或启示?
通过上述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对五四运动背景问题的具体分析中,学生们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组织讨论:怎样认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五四运动概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讲一讲。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后,还可让学生乘兴唱起《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再次体验和感悟五四精神。
三、关联性
“到底是先有桌子还是先有椅子?”笔者让学生联系“宋代的城市生活”来推理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是这样推理的:古人最早是席地而坐的,不需要高的桌子,用很矮的几案就行。宋代出现了靠背椅,不坐在地上了,坐得高了,几案也应该相应地高起来,就变成了桌子。所以是先有椅子再有桌子。笔者通过这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开放性习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又如,西方标榜的内阁制,难道我国就没有吗?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一理它的来龙去脉。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但是即使皇帝日理万机也没法处理那些繁杂的政事。怎么办呢?设内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实际上就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内阁大学士不止一人,而是一班人马,这一班人马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成了内阁。到清初,保留了内阁和六部。这样的激趣,能使学生把分散零碎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历史专题。
四、情趣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趣味,结果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头转向。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化,教师就应当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吸引学生。如上文提到的用漫画作为课堂教学开始时的激趣材料,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方式,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开设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历史选修课,如《史林探微》、《历史之迷》;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历史题材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影片的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在参与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师生来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快乐与满足。
五、活動化
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历史。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感受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等。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尝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