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文练笔”是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篇幅短、形式活、出手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轻,效率高,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因而随文练笔深受小学语文教师的欢迎。但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读写互动,有效练笔,就要求我们教师深钻教材,找准练笔的有效落点,还要把握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使练笔达到预期效果。
一、找准练点,笔下生花
随文练笔以“短平快”的特点倍受老师青睐。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找准练点才能让学生笔下生花。
1.于空白处写出“想象”
一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省略号,展开想象进行练笔。
《触摸春天》描写的是一位盲童女孩安静用自己神奇而灵性的双手拢住了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可以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发挥想象:每天流连在花丛中,安静会做些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写下来。
孩子们的眼中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这样写道:“她停留在花丛旁,伸手轻扰花儿,和花儿谈心,告诉花儿昨夜梦里的故事,清晨醒来的快乐。”……孩子们发挥着想象,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述画面来体现安静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2.于动情处写出“精彩”
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一旦交融在一起,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他们的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就会想拿起笔一吐为快。
3.于单薄处写出“厚重”
阅读课中,解读文本,感悟语言往往要抓住关键词进行训练。此时,如果抓住单薄的词语进行小练笔,活化词语和句子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饱满、丰润,富有生命活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卖木雕的少年》教学中,紧扣“琳琅满目”一词,让学生用文字来呈现一幅幅木雕作品,进一步感受作者对非洲木雕的“爱不释手”。于是,有的学生写道:“这里的木雕琳琅满目:你看一只可爱的母猫正闭目养神呢,身边的两只小猫正在给妈妈挠痒痒,在暖暖的太阳下,多了几分情趣,几分惬意。”……一尊一尊栩栩如生的木雕呈现在课堂,真是“琳琅满目”。同学们在描述中理解了词语,又训练了表达。
4.于典型处写出“经典”
这里的“典型”是指文本中散发出的一种特有的精彩,如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典型的表达手段与技巧等。阅读课上把这种特别“典型”的地方找出来,付之练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桂林山水》一课,学习“漓江水静清绿”一段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问:“漓江的水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说到凉、柔、甜、亮等特点。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三个特点仿照课文,以排比的形式表达。有的写道:“漓江的水真凉啊!凉得让你感觉不到夏日的炎热;漓江的水真甜啊!甜得仿佛掉进了蜜罐一般;漓江的水真亮啊!亮得仿佛满天繁星落到了水面。”……同学们都能仿照文中的排比,写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既习得了方法,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5.于悬念处续写“故事”
小学教材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这些文章,看似结束了,却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想象,续写故事,学生兴趣很浓,都非常乐于动笔,急于表达。
《滥竽充数》的结尾“南郭先生逃走了”。逃走之后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以《南郭先生下岗了》为题续写故事。学生对这种富有挑战性的话题特别感兴趣,文中主人公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个个绞尽脑汁为他们安排美好的未来。
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此时,最需要的是“潜心会文”,根据文本的思路,寻找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倾吐欲望的矛盾点,空白点,悬念点,关键点,引导学生练笔,把练笔与学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心去与文本、作者对话,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随文练笔,引导无痕
随文练笔想要收到实效,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果引导适时,给学生及时的点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就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一)抓住时机引导
小练笔不同于大作文,设计的内容应是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自然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
1.在“角色表演”中引导。《西门豹》一文,西门豹把巫婆扔进了漳河。然后,又打算将官绅们扔进漳河,官绅们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地求饶。读到这儿,请同学四人小组讨论:此时官绅们会怎样做?他们会对西门豹、新娘、百姓说什么?然后写成台词,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表演。为争取上台表演,孩子们激情满怀,写得非常认真,仿佛个个都成了编剧。
2.在“现场采访”中引导。《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当读到“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周围的人都惊讶地欢呼起来”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如果你是现场的观众,你有什么想法?又会怎么说?下面我来采访一下。这位大叔,我是比萨电视台的记者,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采访两三个同学后,我给予热情洋溢的评议与鼓励,顿时,教室里小手林立,我趁机说道:“很多观众都想做客比萨电视台,请拿起笔将想说的写下来,做一期节目,编入班刊。”这种形式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心动了,就会有行动。
(二)提供帮助引导
小练笔时,应适当地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或启发,或点拨,或提供“素材”,通过这样的帮助引导,降低练笔的难度,使学生易于动手。
1.提供“场景”。教学《全神贯注》时,我问学生:“你们平时见过谁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吗?”学生汇报后,教师表演备课的情景,“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备课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然后仿照第二段写下来。”
此时老师的表演就在眼前,具体实在,全班绝大多数都能写出一段具体生动的话来。
2.提供“语汇”。《卖木雕的少年》一文抓住“沉甸甸”导入练笔:“只有拳头大小的木雕为什么让我觉得沉甸甸呢?你能想象出少年是怎么做这个精致的木雕吗?老师这里有些词汇供你练笔参考。”然后出示词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全神贯注、手酸了、眼花了、汗水、继续、想、兴奋……有了这些词汇,本来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小练笔,学生也写得很动情。
3.提供“对象”。《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抓住“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教师再加一句引导:“人们是怎样赞叹、议论的呢?请你想象一下老人、青年、小孩他们分别会怎么说呢。来游西湖的老外又有怎样的反应?”这样一引导,学生就会自由选择“对象”,练笔就成了易事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该游离于课文外,要使它成为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阅读课上要依托文本,针对所学的课文,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练笔,让随文练笔为我们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增添无尽的光彩,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一、找准练点,笔下生花
随文练笔以“短平快”的特点倍受老师青睐。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找准练点才能让学生笔下生花。
1.于空白处写出“想象”
一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省略号,展开想象进行练笔。
《触摸春天》描写的是一位盲童女孩安静用自己神奇而灵性的双手拢住了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可以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发挥想象:每天流连在花丛中,安静会做些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写下来。
孩子们的眼中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这样写道:“她停留在花丛旁,伸手轻扰花儿,和花儿谈心,告诉花儿昨夜梦里的故事,清晨醒来的快乐。”……孩子们发挥着想象,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述画面来体现安静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2.于动情处写出“精彩”
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一旦交融在一起,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他们的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就会想拿起笔一吐为快。
3.于单薄处写出“厚重”
阅读课中,解读文本,感悟语言往往要抓住关键词进行训练。此时,如果抓住单薄的词语进行小练笔,活化词语和句子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饱满、丰润,富有生命活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卖木雕的少年》教学中,紧扣“琳琅满目”一词,让学生用文字来呈现一幅幅木雕作品,进一步感受作者对非洲木雕的“爱不释手”。于是,有的学生写道:“这里的木雕琳琅满目:你看一只可爱的母猫正闭目养神呢,身边的两只小猫正在给妈妈挠痒痒,在暖暖的太阳下,多了几分情趣,几分惬意。”……一尊一尊栩栩如生的木雕呈现在课堂,真是“琳琅满目”。同学们在描述中理解了词语,又训练了表达。
4.于典型处写出“经典”
这里的“典型”是指文本中散发出的一种特有的精彩,如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典型的表达手段与技巧等。阅读课上把这种特别“典型”的地方找出来,付之练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桂林山水》一课,学习“漓江水静清绿”一段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问:“漓江的水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说到凉、柔、甜、亮等特点。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三个特点仿照课文,以排比的形式表达。有的写道:“漓江的水真凉啊!凉得让你感觉不到夏日的炎热;漓江的水真甜啊!甜得仿佛掉进了蜜罐一般;漓江的水真亮啊!亮得仿佛满天繁星落到了水面。”……同学们都能仿照文中的排比,写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既习得了方法,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5.于悬念处续写“故事”
小学教材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这些文章,看似结束了,却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想象,续写故事,学生兴趣很浓,都非常乐于动笔,急于表达。
《滥竽充数》的结尾“南郭先生逃走了”。逃走之后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以《南郭先生下岗了》为题续写故事。学生对这种富有挑战性的话题特别感兴趣,文中主人公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个个绞尽脑汁为他们安排美好的未来。
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此时,最需要的是“潜心会文”,根据文本的思路,寻找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倾吐欲望的矛盾点,空白点,悬念点,关键点,引导学生练笔,把练笔与学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心去与文本、作者对话,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随文练笔,引导无痕
随文练笔想要收到实效,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果引导适时,给学生及时的点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就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一)抓住时机引导
小练笔不同于大作文,设计的内容应是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自然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
1.在“角色表演”中引导。《西门豹》一文,西门豹把巫婆扔进了漳河。然后,又打算将官绅们扔进漳河,官绅们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地求饶。读到这儿,请同学四人小组讨论:此时官绅们会怎样做?他们会对西门豹、新娘、百姓说什么?然后写成台词,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表演。为争取上台表演,孩子们激情满怀,写得非常认真,仿佛个个都成了编剧。
2.在“现场采访”中引导。《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当读到“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周围的人都惊讶地欢呼起来”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如果你是现场的观众,你有什么想法?又会怎么说?下面我来采访一下。这位大叔,我是比萨电视台的记者,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采访两三个同学后,我给予热情洋溢的评议与鼓励,顿时,教室里小手林立,我趁机说道:“很多观众都想做客比萨电视台,请拿起笔将想说的写下来,做一期节目,编入班刊。”这种形式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心动了,就会有行动。
(二)提供帮助引导
小练笔时,应适当地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或启发,或点拨,或提供“素材”,通过这样的帮助引导,降低练笔的难度,使学生易于动手。
1.提供“场景”。教学《全神贯注》时,我问学生:“你们平时见过谁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吗?”学生汇报后,教师表演备课的情景,“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备课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然后仿照第二段写下来。”
此时老师的表演就在眼前,具体实在,全班绝大多数都能写出一段具体生动的话来。
2.提供“语汇”。《卖木雕的少年》一文抓住“沉甸甸”导入练笔:“只有拳头大小的木雕为什么让我觉得沉甸甸呢?你能想象出少年是怎么做这个精致的木雕吗?老师这里有些词汇供你练笔参考。”然后出示词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全神贯注、手酸了、眼花了、汗水、继续、想、兴奋……有了这些词汇,本来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小练笔,学生也写得很动情。
3.提供“对象”。《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抓住“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教师再加一句引导:“人们是怎样赞叹、议论的呢?请你想象一下老人、青年、小孩他们分别会怎么说呢。来游西湖的老外又有怎样的反应?”这样一引导,学生就会自由选择“对象”,练笔就成了易事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该游离于课文外,要使它成为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阅读课上要依托文本,针对所学的课文,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练笔,让随文练笔为我们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增添无尽的光彩,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