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以前,我们看一堂课的效果,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语言、板书、教态等,过于关注教师讲得好不好,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践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既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创造充分尊重人、信任人的充满生命化的教学环境,建构和谐发展的课堂,又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健全独立而富有个性的人。
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李艺教授曾说过:“新课程下,很多东西都在变化,都在尝试,可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记住:这节课我教了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些非常重要,不要把课堂设置得太花哨,在导入环节花费太多的时间。我更喜欢一些返璞归真的课,能够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少给学生一些不必要的框架和多余的温馨提示。”那么,究竟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并且自信地学习,是衡量学生是否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教师在实施心得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学习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而“任务驱动—尝试探究—方法总结—技能训练—课堂延伸”,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的一般教学模式。好的信息技术课不应一味地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也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的学情灵活应变,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赋予这种模式以鲜明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让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
如《口语展现》一课,可以一开始播放一段《猫和老鼠》的动画片给学生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动画片后进而引入招聘会的情景,设置情景的同时抛出了本课的两个任务,使整个教学流程合理、自然。用给动画片配音这种方式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整节课的气氛也相当活跃,学生快乐地学会了用powerpoint录制声音和录制旁白,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目标教学模式,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他们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以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由于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对很多知识点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多去操作、去尝试、去创造,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操作完成后,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如果老师牵得太多,也就无所谓学生自主选择了。尽管时时在注意学生的自主性,但也时不时会有教师牵引的痕迹,过多的“温馨提示”,就会变成了“伪尊重”。
因此,课堂活动的价值,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如《各种各样的标志》一课,最后的综合练习“小小设计师”环节,可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标志在平面图上进行摆放设计,让学生从实际中提炼各种各样的标志,再将学到的标志,重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有文字与标志的对号入座,也有留给学生自主设计的空间。这样的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地创设情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快速、准确、灵活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突破思维的定势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智慧
教师上课时的眼光要辐射到每一个同学身上,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在课堂上眼光要“毒”,要能观察到每一位学生的细节,善于抓住一些同学稍纵即逝的“犹豫”,在他刚有回答的意向时就锁定他,就关注他,用你的眼神和表情去鼓励他,让其大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上《校园环境调查报告》一课,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可是碰巧遇上学校临时网络维修,于是,老师灵机一动,说:“同学们,看来电脑博士在给我们出难题了,我们不能从网上搜集到精美的图片,那你有没有其他途径来美化文档?”有的学生说:“老师,其实利用自选图形也可以画出漂亮的图片。”有的学生说:“用金山画王也不错的。”还有的说:“我想先在画图软件中画好再插入进来。”……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看来,这一次意外倒成了一次机遇,他们摩拳擦掌,想一展自己的画图能力。于是,大家又分工,最后“如期完工”,作品也是精彩纷呈。谈及这节课的收获,不少学生还说到这次意外,特别是给了画图技术高超的同学大显身手的机会,一个个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脸上洋溢着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次与“意外”相遇,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汇成了别样的精彩。
总之,好课授人以渔,课上点到为止,把无穷韵味留到课后,把自主探索的乐趣留给学生,把无尽的空间留给学生,使他们能把课上学的知识用起来,能将课上的知识在课外延续。“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否真正优秀,主要看其是否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这节课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内部认知过程、操作过程和相关能力与素养的养成。”这是苗逢春博士讲的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所应具有的品质。他概括得很精辟,小学计算机知识虽然不难,但要上好这一门课却不容易。是的,课堂教学的“优”是无止境的,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好的课,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课要优,就必须是为了学生优。一切课堂活动,终归要从学生出发,到学生中去,让学生真正自主。所以,教师要以敬畏、责任、谦逊、宽容的情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相同“频率”,实现真正成功的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李艺教授曾说过:“新课程下,很多东西都在变化,都在尝试,可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记住:这节课我教了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些非常重要,不要把课堂设置得太花哨,在导入环节花费太多的时间。我更喜欢一些返璞归真的课,能够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少给学生一些不必要的框架和多余的温馨提示。”那么,究竟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并且自信地学习,是衡量学生是否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教师在实施心得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学习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而“任务驱动—尝试探究—方法总结—技能训练—课堂延伸”,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的一般教学模式。好的信息技术课不应一味地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也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的学情灵活应变,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赋予这种模式以鲜明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让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
如《口语展现》一课,可以一开始播放一段《猫和老鼠》的动画片给学生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动画片后进而引入招聘会的情景,设置情景的同时抛出了本课的两个任务,使整个教学流程合理、自然。用给动画片配音这种方式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整节课的气氛也相当活跃,学生快乐地学会了用powerpoint录制声音和录制旁白,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目标教学模式,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他们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以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由于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对很多知识点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多去操作、去尝试、去创造,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操作完成后,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如果老师牵得太多,也就无所谓学生自主选择了。尽管时时在注意学生的自主性,但也时不时会有教师牵引的痕迹,过多的“温馨提示”,就会变成了“伪尊重”。
因此,课堂活动的价值,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如《各种各样的标志》一课,最后的综合练习“小小设计师”环节,可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标志在平面图上进行摆放设计,让学生从实际中提炼各种各样的标志,再将学到的标志,重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有文字与标志的对号入座,也有留给学生自主设计的空间。这样的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地创设情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快速、准确、灵活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突破思维的定势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智慧
教师上课时的眼光要辐射到每一个同学身上,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在课堂上眼光要“毒”,要能观察到每一位学生的细节,善于抓住一些同学稍纵即逝的“犹豫”,在他刚有回答的意向时就锁定他,就关注他,用你的眼神和表情去鼓励他,让其大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上《校园环境调查报告》一课,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可是碰巧遇上学校临时网络维修,于是,老师灵机一动,说:“同学们,看来电脑博士在给我们出难题了,我们不能从网上搜集到精美的图片,那你有没有其他途径来美化文档?”有的学生说:“老师,其实利用自选图形也可以画出漂亮的图片。”有的学生说:“用金山画王也不错的。”还有的说:“我想先在画图软件中画好再插入进来。”……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看来,这一次意外倒成了一次机遇,他们摩拳擦掌,想一展自己的画图能力。于是,大家又分工,最后“如期完工”,作品也是精彩纷呈。谈及这节课的收获,不少学生还说到这次意外,特别是给了画图技术高超的同学大显身手的机会,一个个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脸上洋溢着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次与“意外”相遇,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汇成了别样的精彩。
总之,好课授人以渔,课上点到为止,把无穷韵味留到课后,把自主探索的乐趣留给学生,把无尽的空间留给学生,使他们能把课上学的知识用起来,能将课上的知识在课外延续。“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否真正优秀,主要看其是否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这节课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内部认知过程、操作过程和相关能力与素养的养成。”这是苗逢春博士讲的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所应具有的品质。他概括得很精辟,小学计算机知识虽然不难,但要上好这一门课却不容易。是的,课堂教学的“优”是无止境的,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好的课,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课要优,就必须是为了学生优。一切课堂活动,终归要从学生出发,到学生中去,让学生真正自主。所以,教师要以敬畏、责任、谦逊、宽容的情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相同“频率”,实现真正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