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下气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气道狭窄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guo_s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气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气管、主支气管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8例恶性肿瘤引起的气管、主支气管狭窄患者(气管腺癌1例、食管癌9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癌7例、甲状腺癌术后纵隔内淋巴结转移1例),术前均行64排CT扫描及气道重组.其中气管狭窄5例,右支气管狭窄1例,气管合并左或右支气管狭窄7例,气管、左右支气管均狭窄5例;气管狭窄51% ~70%7例,71%~90% 11例.所有患者均为重度呼吸困难,根据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评估Ⅳ级17例、Ⅲ级1例.患者均经全身麻醉后,在DSA监视下,经气管插管连接管的吸痰孔进入,进行气管支架置入术.手术全程监测血压、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 SaO2)、呼吸频率.术后观察患者呼吸困难缓解情况,麻醉及手术相关重要并发症,评价全麻效果(舒适度评分),并进行气管支架置入操作顺利度综合评价.对患者在麻醉过程不同时间的血压、心率、呼吸、SaO2以及手术前后动脉血气监测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18例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呼吸困难均明显缓解,7例出现轻度痰中带血、1例痰液涌出堵住支架,对症处理后好转,手术均顺利,未出现其他麻醉及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气管支架置入操作顺利度综合评分9 ~11分17例,6~8分1例;手术过程中患者均配合良好;舒适度评价优16例,良2例.呼吸频率及心率在麻醉苏醒后[分别为(18.6±1.4)和(73.2±7.6)次/min]明显低于麻醉前[分别为(37.1±2.8)和(106.5 ±14.2)次/min](t值分别为17.81、3.80,P值均<0.01),SaO2在术中[(91.2±1.8)%]高于术前[(76.3±8.6)%](t=2.06,P<0.01).麻醉苏醒后患者SaO2[(94.5±4.3)%]较术前明显升高(=2.26,P<0.01);血压在麻醉苏醒后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综合评价均良好.结论 恶性气管狭窄在充分评估后,全身麻醉下进行气管支架置入术是安全可行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MR硬件和软件的快速发展,血液病骨髓MRI诊断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常规骨髓MRI诊断基础上,利用MR的功能成像技术,对血液病骨髓病理变化进行化学物质代谢异常、水分子运动异常研究,成为血液病基础、临床定性和定量诊断的研究热点。
期刊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juvenile xanthogranuloma,JXG)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绝大多数病例单独发生于皮肤[1],合并或孤立发生于全身其他器官(皮肤外)受累者非常罕见[1-2],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者仅占该病的1%~2%[3].我院收治经病理证实的2例JXG患儿,均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比较4D动态MRA(4D-TRAK)与3D时间飞跃法MRA (3D-TOF-MR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度与可靠性.方法 52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顺序接受3D-TOF-MRA、4D-TRAK及3D-DSA检查.4D-TRAK结合敏感编码(SENSE)及对比增强时间稳定血管成像(CENTRA)k空间技术,采用单剂量注射10ml对比剂在3.0TMR仪上进行扫描.以3D-DSA为金标准,分别以每例患者
患者男,51岁,因吸入65%浓度的硝酸精炼金属银烟雾后出现咳嗽、咯黄色黏痰,发热,呼吸困难3d,于2011年8月26日收住我院呼吸科.入院时体检:神志清楚,体温37.9℃,脉搏10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26/78 mm Hg(1 mm Hg =0.133 kPa).口唇发绀,听诊闻及双肺野布满湿啰音.血气分析:pH 7.42,氧分压(PaO2)53.5 mm Hg,二氧化碳分压(
期刊
根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统一管理的要求,《中华放射学杂志》已于2011年7月113起开始采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该系统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作者投稿时请登录中华医学会门户网站地址http://www.cma.org.cn,点击“业务中心”,进行具体操作。
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或持续性肺部感染,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1].传统治疗方式主要为外科手术切除.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方法的发展,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新生儿、婴儿和儿童PS已有较多成功报道[1-4].以往多采用弹簧圈、明胶海绵颗
期刊
患者女,70岁.因反复活动后气促2年,加重伴胸闷15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否认外伤或放射病史.体检:神清,血压141/84 mm Hg(1 mm Hg =0.133 kPa),心前区隆起,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粗糙喷射性收缩期杂音,3/6级,传导不明显.双下肢轻度水肿.生化检查:各项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期刊
目的 应用磁化传递成像(MTI)研究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双侧视放射、视皮质的异常,探讨青光眼性损伤对后视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例常规颅脑MR检查无异常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青光眼组)及31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行MTI检查,采用扰相梯度回波序列(SPGR)成像,分别于施加磁化传递饱和脉冲前后进行扫描.将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测量双侧视放射及视皮质的磁化传递率(MTR).组间各部位MTR值的比较采用两
目的 在复发性肩关节前方脱位中,利用MSCT评估关节盂前方骨质缺损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和12例单次肩关节脱位患者的MSCT检查,对比评价前方关节盂骨质缺损的发生率、程度及位置.利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前方关节盂骨质缺损的发生率,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前方关节盂骨质缺损的上下长径、深度及比例.结果 在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中,91.7%(99/108)存在前方关
患者女,50岁,因"体检发现内脏动脉瘤"于 2010年6月22日就诊.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外院超声检查显示: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前方探及一囊状无回声区,大小约为2.6 cm×2.4 cm×3.0 cm,壁上可见点片状强回声.超声多普勒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腹部CTA显示:脾动脉异位开口于肠系膜上动脉近段,距起始处0.2 cm处右后壁见囊状膨出呈梨形,借助颈部与脾动脉相连,颈部内径约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