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创建于1958年,在本科专业建设上,根据学院发展战略规划,以学科专业体现办学特色,紧贴广东医药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医药特色精心设置和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基本形成与学科门类相符的专业体系。除了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不断完善各校区教学基本建设外,我校将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各学科专业领域的治学严谨、造诣精深的拔尖创新人才,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根据学校各专业师资队伍实际情况,加大引进力度,培养专职教师队伍,确保合理的生师比。在注重引进的质量前提下,确保从总量上满足各专业师资队伍需要。既要大力引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又要保证基础课、公共课教学急需的师资;同时也要考虑到特殊学科、专业的特点。
2、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各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点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步伐,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和教学素质的提高。努力为他们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围绕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完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的选拔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学科专业带头人,让学科铸就人才,让人才带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稳定置于学校能否实现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
3、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合理使用人才,全面营造人才稳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加强考核管理,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考核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校内分配办法,使之与用人制度相结合、相支持、相促进。加强能力导向、业绩导向,积极探索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建立和健全与工作业绩相联系、以智能和绩效为标准、鼓励人才创新创造、重实绩、重贡献的高校人才价值评判和分配激励机制,深入研究高校薪酬制度,从而有利于稳定队伍、吸引人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的积极性。
到“十一五”末,造就一批素质优良、治学严谨、造诣精深的省内知名的学科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骨干力量,建成一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勇于创新的优秀学科梯队。
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确立、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方针,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
1、转变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加大专业自选课学分比例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能力;构建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医药生物特色类五大公共选修课板块;探索和建立主辅修制度和第二学位;充分利用广州大学城10所优质高校资源共享优越条件,积极参与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学改革工作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致力于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广东经济发展为依靠,与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建立专业评估常规工作机制,对本科专业实施四年一轮的评估机制,通过建立专业评估机制,让专业建设成为常规性工作,确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对专业进行分类建设,分层达标管理,根据学校本科专业实际按三个层次进行建设和管理:第一层次为省级名牌专业,务必将名牌专业的优势充分展示,特别突出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后所开展的建设工作和取得成效。第二层次为优质专业,对开办时间较长,建设水平较高,成效较好,具备一定特色的专业建设成为优质专业。第三层次为合格专业,对于开办时间较短的新专业要求全部建设为合格专业,并确实做好各项建设规划。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推动课程的整体建设
启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院级精品课程, 2005年我院实现省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力争再建设3-5门省级精品课程,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全面开展课程管理规范建设规范及评估评估,要求全校所有课程全部达到合格以上。启动优质课程建设,评出40门左右优质课程。通过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和开展课程规范建设评估工作,推进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4、抓好教材建设,严把教材质量关
完善教材选用、评审机制,坚持选用高质量教材。做好教材编写规划建设,加大投入,力争主编一批省部级统编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规范自编教材的管理机制,推进教材供应社会化进程。启动教材评优和特色教材建设工作。
5、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建过程中,全面启动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与建设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应用于教学过程,力争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教学特色,接受到全方位的心智训练,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逐步提炼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经验,形成教学成果,加以推广,全面提高我院的教育水平。
6、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着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学校培养基层适应型人才的定位以及学校学科专业的不断拓展,将教务处生产实习科改为实践教学管理科,构建以课程实验、实习(见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各种自主性的科技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1)加强规范管理。修订、制定和出台实践教学环节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抓落实。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率,力争建立2-3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使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有较大提高。
(2)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我院至2005年底共有实习基地210多个,挂牌基地100个,附属医院2间,并聘请了一支教学意识强,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为我院兼职教师。我们将加强原有基地投入和建设,积极拓展新的基地,特别保证新专业学生实习,并开展实习基地评优活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7、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制定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加强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检查。制定和建立各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要求各二级学院(部)必须经常开展检查工作,每学期初做好检查计划,每学期末形成检查报告上报教务处。教务处进行随机检查。
(2)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实现全员实时评价。以教改立项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改革,建立起按照不同课程类别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托网络实现全员实时教学质量评价。
(3)坚持执行三级听课制度。教务处负责校级领导听课的管理工作,各二级学院(部)负责本二级学院(部)领导和教研室领导听课的管理工作。教务处将公布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及各级领导听课情况。
(4)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建立校院两级督导队伍。教务处负责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工作,充实校级督导队伍。各二级学院(部)建立起本单位的督导队伍,做好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并做好相关材料的存档及总结工作。
(5)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成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定期收集、处理、反馈、公布各种信息和意见。
[责任编辑:杨裕南]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各学科专业领域的治学严谨、造诣精深的拔尖创新人才,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根据学校各专业师资队伍实际情况,加大引进力度,培养专职教师队伍,确保合理的生师比。在注重引进的质量前提下,确保从总量上满足各专业师资队伍需要。既要大力引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又要保证基础课、公共课教学急需的师资;同时也要考虑到特殊学科、专业的特点。
2、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各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点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步伐,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和教学素质的提高。努力为他们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围绕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完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的选拔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学科专业带头人,让学科铸就人才,让人才带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稳定置于学校能否实现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
3、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合理使用人才,全面营造人才稳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加强考核管理,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考核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校内分配办法,使之与用人制度相结合、相支持、相促进。加强能力导向、业绩导向,积极探索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建立和健全与工作业绩相联系、以智能和绩效为标准、鼓励人才创新创造、重实绩、重贡献的高校人才价值评判和分配激励机制,深入研究高校薪酬制度,从而有利于稳定队伍、吸引人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的积极性。
到“十一五”末,造就一批素质优良、治学严谨、造诣精深的省内知名的学科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骨干力量,建成一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勇于创新的优秀学科梯队。
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确立、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方针,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
1、转变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加大专业自选课学分比例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能力;构建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医药生物特色类五大公共选修课板块;探索和建立主辅修制度和第二学位;充分利用广州大学城10所优质高校资源共享优越条件,积极参与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学改革工作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致力于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广东经济发展为依靠,与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建立专业评估常规工作机制,对本科专业实施四年一轮的评估机制,通过建立专业评估机制,让专业建设成为常规性工作,确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对专业进行分类建设,分层达标管理,根据学校本科专业实际按三个层次进行建设和管理:第一层次为省级名牌专业,务必将名牌专业的优势充分展示,特别突出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后所开展的建设工作和取得成效。第二层次为优质专业,对开办时间较长,建设水平较高,成效较好,具备一定特色的专业建设成为优质专业。第三层次为合格专业,对于开办时间较短的新专业要求全部建设为合格专业,并确实做好各项建设规划。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推动课程的整体建设
启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院级精品课程, 2005年我院实现省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力争再建设3-5门省级精品课程,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全面开展课程管理规范建设规范及评估评估,要求全校所有课程全部达到合格以上。启动优质课程建设,评出40门左右优质课程。通过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和开展课程规范建设评估工作,推进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4、抓好教材建设,严把教材质量关
完善教材选用、评审机制,坚持选用高质量教材。做好教材编写规划建设,加大投入,力争主编一批省部级统编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规范自编教材的管理机制,推进教材供应社会化进程。启动教材评优和特色教材建设工作。
5、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建过程中,全面启动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与建设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应用于教学过程,力争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教学特色,接受到全方位的心智训练,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逐步提炼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经验,形成教学成果,加以推广,全面提高我院的教育水平。
6、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着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学校培养基层适应型人才的定位以及学校学科专业的不断拓展,将教务处生产实习科改为实践教学管理科,构建以课程实验、实习(见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各种自主性的科技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1)加强规范管理。修订、制定和出台实践教学环节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抓落实。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率,力争建立2-3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使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有较大提高。
(2)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我院至2005年底共有实习基地210多个,挂牌基地100个,附属医院2间,并聘请了一支教学意识强,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为我院兼职教师。我们将加强原有基地投入和建设,积极拓展新的基地,特别保证新专业学生实习,并开展实习基地评优活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7、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制定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加强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检查。制定和建立各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要求各二级学院(部)必须经常开展检查工作,每学期初做好检查计划,每学期末形成检查报告上报教务处。教务处进行随机检查。
(2)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实现全员实时评价。以教改立项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改革,建立起按照不同课程类别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托网络实现全员实时教学质量评价。
(3)坚持执行三级听课制度。教务处负责校级领导听课的管理工作,各二级学院(部)负责本二级学院(部)领导和教研室领导听课的管理工作。教务处将公布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及各级领导听课情况。
(4)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建立校院两级督导队伍。教务处负责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工作,充实校级督导队伍。各二级学院(部)建立起本单位的督导队伍,做好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并做好相关材料的存档及总结工作。
(5)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成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定期收集、处理、反馈、公布各种信息和意见。
[责任编辑: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