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慈济在台湾以及海外的声誉,深圳慈济则低调得多。深圳慈济最近一次在公众面前曝光是在去年第三届中国慈展会上,那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亲临慈济展区,并表达了对慈济的认可。也许,慈济在深圳正是以低调务实的关爱行动赢得了广泛赞许。
慈济深圳工会志工叶女士告诉本刊记者,从2012年10月开始,慈济的爱洒活动每月如期举办。“爱洒寓意把大爱洒向人群当中,这是秉承证严上人的思考: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结交有钱的人来帮助贫苦的人,同时让贫苦的人变成心灵富有的人。”
教富济贫与济贫教富
无需否认,深圳慈济与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分会一样有其宗教特色,但真正让其成为坊间美谈的原因是他们所倡导的“爱的传递”。
“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简单八个字说明了慈济是如何用爱铺平人间路。据深圳慈济志工王女士介绍,深圳的感恩发放活动已经有三个年头,此活动的本意是帮助受助者。
交谈中,王女士向记者展示了一份长长的捐款名单,这是一份深圳慈济全部受助人的捐款名单。“他们本身已经很困难了,但他们拿到了救助金后,还是愿意拿出来一部分救助更困难的人。”而且受助人的捐款完全出于自愿。
对于缘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王女士解释说:“他们到了慈济以后,受到慈济的感召,慈济希望大家是自助助人。自己帮助自己,有能力再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深圳是中国相对富裕的城市,比起内地的偏远山区,他们认为自己是富裕的,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去帮助别人。”
王女士原本负责活动照相,在每次活动中被大家所熟识。正是这个原因,有人开始主动跟她说想捐钱,慢慢地她身上便多了一份如此特殊的事务。
从名单看,每位受助者大多每月会捐出10元到50元不等数额的现金。其中有一位彭女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彭女士13岁患一型糖尿病,且后遗症严重,需要长期打胰岛素,这导致她的左眼几乎失明,已无法工作。“她的家庭收入主要是靠救济,她为什么还捐钱?她说这是积一份功德,她愿意把医药费和生活费的结余捐献出来。”彭女士自己捐钱之余,还带动父母捐钱。
据了解,彭女士并不是佛教徒,显然她和她的家人均认同慈济“爱的循环”。
物资之助与心灵之助
梅先生是深圳慈济的受助者之一,他患胶质肿瘤十年间做了九次大手术。梅先生2004年做完第一次大手术后,医生判定他还能活6个月或一年。“当时我的心灵发生了很大的扭曲,我走在社会上眼睛是红的,为什么这种不幸就掉在我的身上!社会对我不公平!”此时,梅先生对社会充满了仇视。
当时梅先生家为了给他治病,已是钱财散尽。后来在深圳市民政局的帮助下,梅先生的医疗、生活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罗湖区民政局梁局长亲自过问我的事,我慢慢地感觉到,这个社会需要和谐。”
2013年,深圳慈济跟进了梅先生的救助工作。当问及慈济和民政局对他的帮助有什么不同之处?梅先生说:“民政局的帮扶重在身体层面,慈济的帮扶重在心灵层面。他们通过一帮一的救助来抚平我的心灵伤痛,让我得到了最想得到的也是最想不到的慰藉。”对梅先生而言,每次到慈济来,都感觉这里是一个家。
今年,在慈济的大爱精神熏陶下,梅先生决定把中断的义工生涯找回来,重新加入到深圳义工队伍中去。“我在这个大家庭得到爱以后,得到心灵抚慰后,我也想把这份爱传递出去。”
长者发光发热之地
在慈济的活动中,总能看见年长的志工面孔。慈济深圳工会志工叶女士向记者介绍了志工李女士:她是深圳的退休教师,退休后整天大把的空闲时间让她很迷茫,后来在慈济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
现今,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老年人难道退休后只能照顾孙子或跳广场舞?慈济无疑让深圳的退休人士拥有了一个更有意义的去处。
“慈济在台湾做得比较好的是环保,通过参与环保,可以让老人在暮年发光发热。”对于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慈济推崇家庭养老。“老人送到养老院,可能设施好,服务好,但那份温情是没有的,所以证严上人智慧地说,要家庭养老。慈济有句话是:行善行孝不能等。中国提倡孝道,我们相信家庭是最好的养老院。”
富者亦或贫者,长者亦或病者,慈济能成为这些人的“家”的重要原因是慈济的行善文化。这里所有的善款都是专款专用。这里不存在行政经费,所有开支都来自慈济志工的点滴捐献。而且所有的志工都没有工资,尽管他们着装统一,从头到脚却都是自费而来。不论是去贵州助学,还是去四川救灾,他们的来回车费也均是自费。这里提倡感恩,志工、受助者都尽己所能把爱传递出去。慈济深圳工会志工叶女士却补充说:“我们最感恩的是民政局和慈善会的领导,还感恩企业界好朋友们的支持。”
慈济深圳工会志工叶女士告诉本刊记者,从2012年10月开始,慈济的爱洒活动每月如期举办。“爱洒寓意把大爱洒向人群当中,这是秉承证严上人的思考: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结交有钱的人来帮助贫苦的人,同时让贫苦的人变成心灵富有的人。”
教富济贫与济贫教富
无需否认,深圳慈济与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分会一样有其宗教特色,但真正让其成为坊间美谈的原因是他们所倡导的“爱的传递”。
“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简单八个字说明了慈济是如何用爱铺平人间路。据深圳慈济志工王女士介绍,深圳的感恩发放活动已经有三个年头,此活动的本意是帮助受助者。
交谈中,王女士向记者展示了一份长长的捐款名单,这是一份深圳慈济全部受助人的捐款名单。“他们本身已经很困难了,但他们拿到了救助金后,还是愿意拿出来一部分救助更困难的人。”而且受助人的捐款完全出于自愿。
对于缘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王女士解释说:“他们到了慈济以后,受到慈济的感召,慈济希望大家是自助助人。自己帮助自己,有能力再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深圳是中国相对富裕的城市,比起内地的偏远山区,他们认为自己是富裕的,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去帮助别人。”
王女士原本负责活动照相,在每次活动中被大家所熟识。正是这个原因,有人开始主动跟她说想捐钱,慢慢地她身上便多了一份如此特殊的事务。
从名单看,每位受助者大多每月会捐出10元到50元不等数额的现金。其中有一位彭女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彭女士13岁患一型糖尿病,且后遗症严重,需要长期打胰岛素,这导致她的左眼几乎失明,已无法工作。“她的家庭收入主要是靠救济,她为什么还捐钱?她说这是积一份功德,她愿意把医药费和生活费的结余捐献出来。”彭女士自己捐钱之余,还带动父母捐钱。
据了解,彭女士并不是佛教徒,显然她和她的家人均认同慈济“爱的循环”。
物资之助与心灵之助
梅先生是深圳慈济的受助者之一,他患胶质肿瘤十年间做了九次大手术。梅先生2004年做完第一次大手术后,医生判定他还能活6个月或一年。“当时我的心灵发生了很大的扭曲,我走在社会上眼睛是红的,为什么这种不幸就掉在我的身上!社会对我不公平!”此时,梅先生对社会充满了仇视。
当时梅先生家为了给他治病,已是钱财散尽。后来在深圳市民政局的帮助下,梅先生的医疗、生活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罗湖区民政局梁局长亲自过问我的事,我慢慢地感觉到,这个社会需要和谐。”
2013年,深圳慈济跟进了梅先生的救助工作。当问及慈济和民政局对他的帮助有什么不同之处?梅先生说:“民政局的帮扶重在身体层面,慈济的帮扶重在心灵层面。他们通过一帮一的救助来抚平我的心灵伤痛,让我得到了最想得到的也是最想不到的慰藉。”对梅先生而言,每次到慈济来,都感觉这里是一个家。
今年,在慈济的大爱精神熏陶下,梅先生决定把中断的义工生涯找回来,重新加入到深圳义工队伍中去。“我在这个大家庭得到爱以后,得到心灵抚慰后,我也想把这份爱传递出去。”
长者发光发热之地
在慈济的活动中,总能看见年长的志工面孔。慈济深圳工会志工叶女士向记者介绍了志工李女士:她是深圳的退休教师,退休后整天大把的空闲时间让她很迷茫,后来在慈济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
现今,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老年人难道退休后只能照顾孙子或跳广场舞?慈济无疑让深圳的退休人士拥有了一个更有意义的去处。
“慈济在台湾做得比较好的是环保,通过参与环保,可以让老人在暮年发光发热。”对于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慈济推崇家庭养老。“老人送到养老院,可能设施好,服务好,但那份温情是没有的,所以证严上人智慧地说,要家庭养老。慈济有句话是:行善行孝不能等。中国提倡孝道,我们相信家庭是最好的养老院。”
富者亦或贫者,长者亦或病者,慈济能成为这些人的“家”的重要原因是慈济的行善文化。这里所有的善款都是专款专用。这里不存在行政经费,所有开支都来自慈济志工的点滴捐献。而且所有的志工都没有工资,尽管他们着装统一,从头到脚却都是自费而来。不论是去贵州助学,还是去四川救灾,他们的来回车费也均是自费。这里提倡感恩,志工、受助者都尽己所能把爱传递出去。慈济深圳工会志工叶女士却补充说:“我们最感恩的是民政局和慈善会的领导,还感恩企业界好朋友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