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需主动担负起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之有效策略,努力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人才资源储备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人才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TU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061-0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居住、产品生产等对建筑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建筑能耗快速增长,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需求也不断增长,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同时,全球人口增长、资源受限、能源紧缺所引发的矛盾日渐尖锐,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本专业必须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根据需求优化本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及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从概念上来说,其内容大致上分为以下两方面:(1)建设该模式的目的是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多创新与创业的高素质人才。一般来说,我们所谈论的创新创业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①具有创新和创业并存的大胆构思,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提倡创新创业等;②具有创新创业的思考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与求异意识;具有敏捷的思维和过人的市场洞察力;③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积极寻找并出色地处理信息,善于动手操作,发现灵感并用于创新思维中。(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是仅通过一两门课程或活动形成,而应当从理念到组织、从教学主体到客体、从学习氛围到物质客观环境等多方面结合而成。
2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开拓精神和创造力,能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在现行高校教育教学体制中,以知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作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这样的教学往往以教师主导课堂,强调知识灌输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割裂开来,难以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不利于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需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高校应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在合理安排学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综合性教育,将与专业相关联的学科、人文类学科、自然科学类学科等各类学科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撷取各学科精华,丰富学生知识,帮其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应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将新的理论、新的知识充实到教学课程中,使学生掌握最新知识,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打破传统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主体地位,促其主动探究知识。例如,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申报,并分派老师指导,使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其科研能力。又如,可置换师生角色,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学设计,自主搜集材料、制作教案,开展教学研讨,实现思维的碰撞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此外,高校还可改变考试方式,将传统的卷面考试变为社会调查、生产实践、主题创作等活动性考试,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加强制度机制建立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机制主要是在思想理念与客观条件上限制或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它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开拓,并最终摘下创新创业的胜利果实。制度机制是保障高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坚持建设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加强教育改革,首先要拓展高校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拓展、增加、调整等。其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在专业拓展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制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优化传统的过于注重专业与专业知识而忽视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的综合能力。再次要针对高校的课程内容与组织架构进行变革与优化。强调各学科的融合模式与相互灵活应用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优化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最后要实现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提倡引导式与探讨式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尤其是要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是从各方面的素质与技能综合看待。
4 加大教学实践活动的力度
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实践环节,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调动创新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李政道说:“基础科学清如水,应用科学生游鱼,产品科学鱼市场,三者不可缺其一。”教学科研实践活动是教师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创造性本质的重要表现。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设备,提倡实验教学和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加强学校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其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5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为鼓励大学生创新,高校可通过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来进一步培养创新人才。一方面,教师可将日常的课程考核由理论考查变为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考查,可将学生的调研报告、实验情况、科技成果、科研论文皆纳入考核体系,在重视结果性考核的同时还重视过程性考核,以使学生既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又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如设立校园创新奖学金,对于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取得一定创新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预留免试硕士研究生学位,对于在国家级或国际创新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保送硕士,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挖掘其创新潜能;高校还可预留一部分资金,为开展创新活动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突出贡献之教师给予奖励。
6 做好应用与创新的结合
要提倡用人单位的梯队意识,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形成代际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具有博、专结合;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有实力的公司、机构应主动介入人才成型的过程之中,变被动的人才招聘为主动的人才预培养。世界某知名公司就十分重視对公司以外人员的培养。公司为当地学院学生开设教学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发现有潜力成为公司雇员的人才。另外,公司还在中国内地的不少中小学校和大学中设立各种类型数额不菲的奖学金,专门用来扶持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许多青少年学子正是从接受该公司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中逐渐对公司产生认识和认同,为将来效力公司,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知识技能准备。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滕爱聪.创业创新背景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195-196.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人才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TU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061-0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居住、产品生产等对建筑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建筑能耗快速增长,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需求也不断增长,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同时,全球人口增长、资源受限、能源紧缺所引发的矛盾日渐尖锐,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本专业必须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根据需求优化本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及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从概念上来说,其内容大致上分为以下两方面:(1)建设该模式的目的是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多创新与创业的高素质人才。一般来说,我们所谈论的创新创业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①具有创新和创业并存的大胆构思,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提倡创新创业等;②具有创新创业的思考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与求异意识;具有敏捷的思维和过人的市场洞察力;③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积极寻找并出色地处理信息,善于动手操作,发现灵感并用于创新思维中。(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是仅通过一两门课程或活动形成,而应当从理念到组织、从教学主体到客体、从学习氛围到物质客观环境等多方面结合而成。
2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开拓精神和创造力,能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在现行高校教育教学体制中,以知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作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这样的教学往往以教师主导课堂,强调知识灌输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割裂开来,难以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不利于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需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高校应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在合理安排学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综合性教育,将与专业相关联的学科、人文类学科、自然科学类学科等各类学科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撷取各学科精华,丰富学生知识,帮其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应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将新的理论、新的知识充实到教学课程中,使学生掌握最新知识,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打破传统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主体地位,促其主动探究知识。例如,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申报,并分派老师指导,使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其科研能力。又如,可置换师生角色,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学设计,自主搜集材料、制作教案,开展教学研讨,实现思维的碰撞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此外,高校还可改变考试方式,将传统的卷面考试变为社会调查、生产实践、主题创作等活动性考试,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加强制度机制建立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机制主要是在思想理念与客观条件上限制或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它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开拓,并最终摘下创新创业的胜利果实。制度机制是保障高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坚持建设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加强教育改革,首先要拓展高校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拓展、增加、调整等。其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在专业拓展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制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优化传统的过于注重专业与专业知识而忽视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的综合能力。再次要针对高校的课程内容与组织架构进行变革与优化。强调各学科的融合模式与相互灵活应用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优化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最后要实现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提倡引导式与探讨式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尤其是要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是从各方面的素质与技能综合看待。
4 加大教学实践活动的力度
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实践环节,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调动创新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李政道说:“基础科学清如水,应用科学生游鱼,产品科学鱼市场,三者不可缺其一。”教学科研实践活动是教师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创造性本质的重要表现。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设备,提倡实验教学和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加强学校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其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5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为鼓励大学生创新,高校可通过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来进一步培养创新人才。一方面,教师可将日常的课程考核由理论考查变为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考查,可将学生的调研报告、实验情况、科技成果、科研论文皆纳入考核体系,在重视结果性考核的同时还重视过程性考核,以使学生既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又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如设立校园创新奖学金,对于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取得一定创新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预留免试硕士研究生学位,对于在国家级或国际创新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保送硕士,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挖掘其创新潜能;高校还可预留一部分资金,为开展创新活动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突出贡献之教师给予奖励。
6 做好应用与创新的结合
要提倡用人单位的梯队意识,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形成代际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具有博、专结合;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有实力的公司、机构应主动介入人才成型的过程之中,变被动的人才招聘为主动的人才预培养。世界某知名公司就十分重視对公司以外人员的培养。公司为当地学院学生开设教学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发现有潜力成为公司雇员的人才。另外,公司还在中国内地的不少中小学校和大学中设立各种类型数额不菲的奖学金,专门用来扶持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许多青少年学子正是从接受该公司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中逐渐对公司产生认识和认同,为将来效力公司,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知识技能准备。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滕爱聪.创业创新背景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