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物语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c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南的冬,静默,明丽。秋到冬的弧线轻轻滑过……
  寒风凛冽,北风呼啸,冷得刺骨,一切与严冬有关的词可圈可点,各色保暖服,使人在寒冬中颓废了遭遇寒流的本体抵抗力。冬天的滋味偶尔在这块温暖的土地上播撒冷冷的气息,年轻人上半身是哈尔滨的冬天,下半截穿着肉色光滑的裤袜子像是闽南的春天,单单从视觉上很难超越冬天的暗示,有点踌躇与迷茫。再冷些吧,闽南就是闽南,冷,不像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也不像珠穆朗玛峰,不像雪山草地,顶多零度,再夸张一点儿,在闽南叫冷,就像被蚂蚁咬了就喊疼一样矫情。
  偶尔出现冬天的预警宣誓仪式,风,刮着;树,摇荡着、低语着东倒西歪,连树木也没了主心骨,冷气积聚在翠绿的叶子间寒光闪闪。天色黯淡,云雨欲落,在心底跳跃,跳到嗓子眼奔出:好冷!
  久违了,刻骨铭心的冷,人生若只如初见。寒流如约,清醒明澈,都来曾经遭受的寒雪在思绪里飘飞,渗入一点寒冷的味道。狂风挥舞着扭动着树梢,摇落了萧萧黄叶,卷起地面的白色塑料袋,灰尘夹带着呼啸的声音在空中盘旋,冷气直逼脑门,筋骨往里挤着。路边几个摊贩,农妇、鱼贩、商贩,还有各种摆摊的,吆喝声不断,以此排解侵袭的寒气。路上行人像装在套子里的人只留一双眼睛看世界。我的心猛地揪紧了,卖鱼女那双失去养护,冻得通红,又因水的浸泡有点发白,粗壮的手指就像“竹蛏”一样肿胀饱满,指缝间有些溃烂,这不是女人所谓的第二张脸吗,旷日持久地从冰水里捞鱼,替顾客宰杀,然后用细菌不计其数的破布擦干,制造美味佳肴。冷,对于匍匐在生活地面的人,恐怕沒有来不及叹气冷的厉害,倒是有了抗击寒冷的锦囊妙计,那就是:冷死懒惰的生活的旁观者。
  乡村的寒冷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是真冷,夹带着畏惧与忧伤,像一只乌鸦的翅膀在眼前,暗示与煽情,折叠着无穷无尽的麻烦。风如看不见的冰冷的尖刀,渐渐地透彻心腑,入骨入髓。火热的太阳,有气无力,在不知不觉中融化了心中的冰。三月冷死“插秧郎”是当时的俗语。农人们自有迎接冬季来临的老部署。那时的羊毛衫如传家宝,毛线是御寒的命根子,穿不合身了可以拆洗了再织。夏天太阳火热,主妇们彼此配合,拆下的毛线缠成一圈一圈的,用开水烫,把曲的烫成直的,在井沿上架起竹竿晒着羊毛,满是五颜六色的羊毛线,点缀了井边的色彩。农闲时分,街头巷尾便是主妇织毛衣的场所,编织爱情亲情的梦,她们彼此交流编织的花纹,又暗暗地较劲,边织边“埋怨”孩子长高了,其实心底笑开了花。小孩的毛衣往往捡些零碎的线编成的,恰似百衲衣。男人试穿女人一针一线编织的羊毛衣,心底甜滋滋。
  寒夜里,衣裳薄、肚子空空难得过冬,宵夜一碗粥,被称为老虎粥!棒!在一灯如豆的屋子里,聚拢取暖的乡邻大声说着民间话语。虽是笑话,却是含泪的笑。在寒冷的冬夜,吃点热粥御寒不仅算奢侈,还很令人“眼红”。凄冷的夜,连狗都不敢出门躲在灶台的草堆里。偶尔有人家熬鱿鱼粥,煮粥锅盖揭开了,香气四溢,美味分子争先恐后地往门缝里挤,然后飘到村巷中,比法国香水更诱人更气人,恰巧村里的二流子夜出逗溜,踱着步子寻味而来,家中有美食,可不像如今可以张扬,而是压着、闷着、憋着,偏偏村子里没有不透风的墙。隔天,便有了谁家夜煮鱿鱼粥的传闻,甚至猜疑与推测钱的来历。
  寒冷对我的袭击仅是轻轻的招手,属于掰手腕过招之列。几年前到山东学习,天下着小雪,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身上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躲在泰安宾馆里,有暖气,可以穿单件毛衣,外出,下着小雪,雪花似棉絮轻轻飘着,落地无痕。寒冷直逼过来,人群黑乎乎的,好像统一深灰棉袄,却似装在套子里的人,帽子、围巾、手套、水瓶,反正剩下一双眼睛和嘴巴,很压抑,空气凝固,呼出的气流在空中打了漩涡,似烟雾。我觉得骨头一直往心脏缩紧,冷得浑身疼痛。凝望雪花浪漫飞舞,诗意顿生,站在雪地就像一个人在冰箱的急冻室里,原来血肉之躯经不起冰冻三两下,人,庞杂的欲望也会冻断不少爪子。
  冰冷的天加上棉袄就能保暖,可是,有的人生活境遇的寒流如何避免,躲也躲不过。在登泰山时,台阶上的积雪被清理在两边,我捧一把雪在手心捏紧成冰团,然后使劲地摔下,说不清那是怎样的诗情与浪漫了,一个闽南人见到“雪”,那份惊奇那份幸福纯净如雪白了。快到十八盘,又陡峭又密集的台阶似拦路虎,一位挑山工挑着矿泉水瓶和各色饮料瓶,两端似两座小山峰,而佝偻着腰白发苍苍瘦瘦的老人,就夹在这两座山的缝隙里,一级一级往山脚下走,呼吸的声音气喘如牛,声声如剑,刺痛我的心口。随着我的爬高与他的下行,我回头望望,只见两大座山在台阶上缓缓移动着,挑山工,在严寒的天底下消耗体内极少的热能汗流满面,卸下重担后,寒流袭来,是否感到心寒,是否会怨叹?默默无语吗?我虽然给点小钱,安慰自己的恻隐之心,为长者折枝的随心之举,这么多年还是莫名的牵挂那个陌路相逢的挑山工。说冬天不冷是因为老是躲在温室里,站着说话不腰疼!比冷更难于对付的寒冷随时可能降临到生活周围,仿佛满世界的寒冷专为小试牛刀而来。即使本身未遭遇寒流,旁观寒冷如咏诗,甚至痴人说梦,好多人未必啊,也许他们早就领教过生活的冷冰了。
  生活中的寒冷,并不需要先知先觉,稍可留心便随时随处可见。有时我走在街上,总有一股视觉的寒风,从我自以为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袭来,寒心的景象。 在漳州南昌路沃尔玛路段,人流如织,霓虹灯似锦,熙熙攘攘的声响如雷。我正好闲逛到此,在轰轰的声响中,有一阵主旋律一直占用耳膜,黏住人的思绪。循声望去,在沃尔玛对面都市阳光大厦前,一个场地似走江湖的场面。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道具,音箱、话筒、残疾人,还有一个宽又浅的塑料盆子,里边放着若干零钱,个别十元的。看来,这是高雅行乞了,许多人见怪不怪。我每次见到有人唱歌行乞就毫不犹豫地掏钱。
  街边的卖唱者,是个体魄健全俊朗的男青年,歌声甚至有点磁性,似流行歌手。我近前,本来掏出零钱的手又缩了回去。心里嘀咕道,年轻人模样俊美,不像残疾人,我从心底否定这种谋生方式,他仿佛在无人烟的世界里练习歌喉。寒风正刮着,我用围巾蒙住自己的脸站了一会儿,围观的人慢慢散开,心满意足地凑了热闹而分文未付。一阵风又刮起了,盆子里的几张小票轻轻翻动着跃跃欲飞,一位母亲模样的妇女走过示意停下,说:别唱了。收摊了。那位母亲把道具搬上三轮车,“歌手”取下墨镜,那双深深陷入的眼窝子并没有泛波澜的秋水,黑黑的洞构筑他的人生世界是没有阳光的世界。我晕了,心底被狂风卷起莫名的哀怨,为自己刚才的臆断而惭愧,目送他抓住车杆子慢慢挪着脚步,走过斑马线。街上好冷,冷得透心凉。
  在人群聚集之处,目光的炽热未必驱逐生活中的冷。冷的天气和冷漠的心如同坚冰,在生活中相遇未必如数学术语负负得正,碰出热的火花。
  自然界的寒冬一定会到来,因而不必考虑,也不必大张旗鼓地迎来送往,但是怎样熬过人生的冬季,跨过境遇的雪山,迎来春天,却不像厚厚的棉袄包裹身心那么简单,也不能像动物那样以固有的方式冬眠、迁徙、换毛就能静待春的到来。
  无法回避的寒冷,只能面对。以前曾经听说“雪夜赌冻”的故事,赵员外和叫化子打赌说:在庭前那棵大桂花树下站一夜,如果没冻死,将输给叫花子五百亩田,一宅大房子,一爿当店; 叫化子只是要了一束柴禾,到天亮时他两只脚还在柴禾上原地踏步,竟然活着,赢了那么多财产,成了小财主,可是三年后两人再赌,过了两年富裕生活的叫花子却被冻死了,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这个冬季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在前边等着人。生活的冰冷境遇大概是一本石头书很难翻阅。怎样翻越人生的冬季,却是一大难解的命题,在每个人心中有着不同的答案。
其他文献
听说我家旁边的妈祖庙妈祖有求必应,四里八乡的香客都涌来了。他们有步行来的,有骑自行车来的,有开小汽车来的,有搭公交车来的。香客多,庙口的路都被交通工具占了,村民干活都要绕远道而行。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每天上学,我必从庙门口经过。我可不想绕远路,因为这意味着我要早起半个小时。可是,不绕远路呢,一段50米的路,我就像蜗牛走路一样,要走20多分钟。  我每天上学都迟到,老师老批评我,我天天被罚扫地板。
期刊
我是昨天夜里才来的这个小海岛。在波涛声中,舟车劳顿被涤濯得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场充满海声的大梦。我醒来时,朋友已经走了,昨天晚上我们在城里吃饭时,我临时起意要到岛上住一些天,他自然没有二话,连夜送我上岛,早上则不知何时离开,他要赶回城里上班的,这海边的石厝是他的家,十多年前我就来过一次了,那时他父母亲还在,后来还来过几次,主要是看烧王船、妈祖出巡的民俗表演。朋友每年都要回家小住,所以尽管平时家里没人
期刊
父亲走了,在一个晚霞满天的初春时节。他走得那样的匆忙,来不及与我见上最后一面。无尽的嘱托,浓缩在平静的脸上。他深信,春天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再也不用浪费财物,拖累儿女。  清理父亲遗物时,没有发现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且不说贵重物品,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在衣柜里,那件挂得整整齐齐、洗得干干净净的风衣,便是他认为最豪华的“奢侈品”。这是十二年前,我儿子在北京读书时买回来送给他的。非到“受不了”
期刊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互联网的诞生,提前实现了地球村这一概念。最远的距离不是千山万水,而是彼此拿着智能手机忘情地相向而坐。  网络二十几年,回首走过的路程,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1993年,夫君花了近万元,托人从深圳带回一台386的第一代电脑。我气得和他大吵一顿,先斩后奏是他的风格,不经商量带回的一件高科技产品,让我无所适从。那个时期,私人拥有电脑毕竟还在少数,即便是单位的电脑也只是方
期刊
小时候贪吃。那时候的零食多种多样,杨梅干、橄榄、话梅之类的东西品种繁多——记忆里那些小小的蟹壳,圆圆的如蜗牛状的、长条形的、小型贝壳状的……它们有的可以用手掰开吃,有的则须用石头砸开才能品尝到美味。虽说现在小孩的零食更是多种多样,但是能吃到这样的“海味”零食恐怕只有那个时候生长在海边贪吃的我了。  贪吃必然得想方设法找大人要钱。当时只要几分钱就可以买到这些美味。堂妹比我更贪吃,我们两个“馋虫”经常
期刊
赏花、爱花,是漳州人的生活情趣。行走在路上、街头或巷子,蓦地一阵清香扑鼻,那一定是有些人家的什么花开了,香气在窗口或阳台上浮动,清风把若有若无的香气朝你送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乐于用鲜花作为家庭摆设,把花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漳州人对花的情怀,其实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花卉产业的基础。  由于漳州有独特的对台资源,漳州市委市政府结合老百姓这种赏花、爱花、种花的“花事”,做成了“情牵两岸
期刊
第一次知道木棉,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十分优美的句子,因生在中部桐柏山麓,未见木棉,想应十分高大……橡树倒是常见,家乡称作橡子树、栎树,粗黑的皮,伟岸挺拔,薪炭生火主要靠它,开花结果的就叫橡树(果称橡子,壳称橡碗,可药用),家门前就有一棵,
期刊
春和景明,和风暖阳,午后的铜砵村一片安宁祥和。我习惯性地信步到村东头的怀乡亭前。“怀乡亭”三个字出自我的手笔,被镌刻在一块巨大的卧石上,殷红如血。大石后面的榕树郁郁葱葱,遮住了树后的怀乡亭,但遮不住六十九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段历史。我抬头南望,恍惚中,往事如在眼前。那一年我刚好出生在这个村庄,我的一生从此与这个村庄与这段历史有了血浓于水的牵连。  年龄渐长,我从父母和乡邻的口口相传中,了解了那段历史
期刊
有朋友问我,你要去科岭吗?我在脑中搜索半天,不知道何意。科岭,这是地名吗,与我的生活显然从未交集过。朋友说,在南靖县。啊,南靖,一个布满土楼的神奇之地,那么科岭肯定也有土楼,定然也会有我向往的碧水绕孤村的悠然,一下子,陌生之地,俨然近在咫尺。  第二天,经过两个半小时车程的峰回路转,我们便踏上了科岭这片位于南靖西北部的红土地。下车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半,夜色的黑正一点点吞噬着小山村,加上电路检修导致停
期刊
在东山岛风光旖旎的风动石景区里,关帝庙(也称武庙)以其秀美、古朴、典雅、肃穆闻名海内外,它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位列全国五大关庙,是台湾全省诸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东山地处东南沿海,岛上百姓崇拜关帝的文化习俗有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成因。据我所知,有关东山关帝及关帝庙的论著、歌、诗、典故及介绍除古人论述以外,单单现代的文本就已琳琅满目,如陈汉波先生的《东山与台湾关帝文化缘系小考》,有刘小龙先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