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四十年如一日,战斗在祖国安全保卫的第一线;先后参与指挥了国庆大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安保工作;如今,爱好书法的他又集结多年收藏成果,倡导并创立了“聚砚斋”,投身于中华砚文化收藏事业,担当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砚文化的领头人。从将军到收藏家,华丽转身之后,不变的是老将军火热的激情和执着的追求。他就是刘红军。—2011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颁奖词
从战士成长为将军,再到砚台收藏家,刘红军的人生经历颇让人好奇。作为一个从军四十多年的武警部队前副司令员,曾经搏击过常人无法想象的大风大浪的刘红军,退伍之后没有沉浸在对昔日赫赫战功的怀想中,而是立刻开始书写自己的第二段事业—砚台收藏。
刘红军用他特有的一种谦逊中带着些豪迈的语气总结自己的人生旅程:“我做了三件事,当兵之前上学,参军以后站岗,退休之后收藏砚台。而在砚台方面,我对自己的个人定位是:我是砚台爱好者,我要弘扬中华砚文化。”
砚寒墨香养情志 百战归来再读书
身为武警部队副司令员,刘红军带兵之余,有两大爱好,一是读书,二是练习书法,修身养性,故被人称作“文武双全”的将军。
一如刘红军的性格,他练写书法一直比较低调,勤写苦练,自得其乐;正如宋人晁补之《鸡肋集》中所言“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特。”刘红军的书艺也渐上高楼。刘红军自悟写大字如行军用兵,可以锻炼遇危不乱、逢险莫慌、沉着应对、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把性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于笔触中。但书法练到一定境界,对“文房四宝”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砚台的要求自然也高。一次他偶尔翻阅到一本与砚有关的书《中国石文化》,书中介绍了十几种可以制成砚台的特殊石头的种类、材料、颜色、产地等多方面资料,使他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砚石上雕刻的各种图案花纹令他感到赏心悦目,但真正打动他的,是砚石本身散发出的雄浑、典蕴、神秘的气质。没有一位书画家不在砚上濡毫而留下手笔,然而现代砚的地位却不像文房另外三宝那样昭著,这也正是砚台的独特之处。与中国许多讲求富丽辉煌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砚台讲究光华内敛,神物自晦,是气骨而非宦位象征。这清俊的气质像海妖的歌声一般,牢牢地攫住了刘红军的心魂,让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开始研究与砚台有关的资料以及收集标本,标本的收集已然很艰难了,然而现实还跟他开了一个玩笑,遍寻书海,刘红军也没有找到一本真正完整记录中国砚台的典籍。
然而这别人眼中的困难在他看来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砚台记录典籍的缺失不仅没有打击他的爱好,反而确立了他的另一个决心—编纂一本全面介绍国内砚台的书,来填补这个被人忽视了许久的空白。
唯有文墨能明志 聚砚斋里洗俗尘
从那时起,刘红军下决心收集各种砚台资料,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种砚台及其资料,并把每种砚台按产地、名称、材质、雕工,乃至砚台上的铭文、文人墨客的评价、收藏价值等重新作了缩写,把这些资料藏到自家的专用盒子里。甚至在戎马倥偬之际,也必须挤出那一点点的空隙,造访砚台专家和砚台生产厂家。渐渐地,随着收集砚台数量的增加,存放砚台资料的抽屉添了一个又一个。妻子在理解之余,也偶尔埋怨,他也能理解,毕竟在常人看来,这种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占地方的事情。实在难以理解。
刘红军现有砚台110多种,而这110多种砚台的收集并非易事。访谈中,刘红军细说了这些砚台的收集故事,砚台的收集起初是为了写书,因为要写《砚台博览》,刘红军收集了约500方砚台,一百多个品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到2010年,刘红军收藏的砚台从“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四大名砚到地方小砚,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2010年2月,刘红军创立的“聚砚斋”在北京正式成立。“聚砚斋”是集砚台收藏、鉴赏、研究、交流、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文化交流平台,由权威专家组、砚台博物馆、砚台文化论坛、砚台文化基金等分支机构组成,旨在挖掘中国砚文化资源,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砚文化。“聚砚斋”通过砚的展览鉴赏、举办砚文化论坛、学术研讨、编著出版砚文化著作等多种形式传播砚文化;通过组织四方砚友聚会,开展专家学者讲座,为砚台收藏者、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地。
紧接着,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执行机构国际信息发展网组织的特别邀请,刘红军在上海世博园国际信息发展网馆成功举办“聚砚斋”砚台精品展,并展示出版了《砚台博览》。这本书一面世就引起了砚藏界人士的瞩目:此书收集了近百个砚台品种,近五百方砚台,系统介绍了各种砚台的产地、年代、材质特点、雕刻工艺、文人墨客的评价及目前的研制发展情况。该书得到中外砚台专家、学者、收藏家的一致好评。全球华人联合会评价《砚台博览》:收集砚台种类最多、品种最全,为研究中国砚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和参照的标本,填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空白。为此,该联合会授予“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金奖”。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为表彰“聚砚斋”突出成就特授予“千年聚砚斋”金奖,刘红军将军也被授予“世博成就奖”。故宫博物院砚台鉴定专家张淑芬对刘红军说:“我们专家看的砚台可能都是高端的、宫廷里的砚台,但是民间的这些砚台,我们却不熟悉,你搜集的这些砚台和出版的书籍弥补了空白。”
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他策划的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云集一堂,探讨砚文化发展之大业。刘红军说:“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无心插柳’的事情,也正是这‘无心插柳’,又把我推向了弘扬中华砚文化的前沿阵地。”
出于发展砚文化的目的,体现更高层面的精神,刘红军将“聚砚斋”更名为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继《砚台博览》后,他继续编著了《砚台春秋》《众砚争辉》《名砚精品》等书,且《名砚精品》为系列丛书。他说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今后将每年定期举办砚台展览及论坛,遍布世界各地,传播中华砚文化。
2011年12月12日,刘红军又被评选为“2011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在颁奖典礼上,刘红军表示:“在部队我算是个老兵了,去年12月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在收藏界我还是新兵,刚刚开始。今天这个奖项,实际上是给我力量,让我下一步努力工作,把中华砚文化进一步弘扬,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尽一点力。”
戎马生涯让人上瘾,将军离开了岗位,往往是一次试水,一猛子扎入平静的生活后,很难适应。然而在刘红军身上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他对于学问精益求精,对于砚台收藏孜孜追求,从不为已经获得的经历的成就而有一丝一毫的满足。
刘红军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将军:真正的将军永不言退,他从不犹豫,毫无怨恨,满怀信心,不断前行,在看到胜利的曙光之前,绝不罢休。(责编:石晓)
从战士成长为将军,再到砚台收藏家,刘红军的人生经历颇让人好奇。作为一个从军四十多年的武警部队前副司令员,曾经搏击过常人无法想象的大风大浪的刘红军,退伍之后没有沉浸在对昔日赫赫战功的怀想中,而是立刻开始书写自己的第二段事业—砚台收藏。
刘红军用他特有的一种谦逊中带着些豪迈的语气总结自己的人生旅程:“我做了三件事,当兵之前上学,参军以后站岗,退休之后收藏砚台。而在砚台方面,我对自己的个人定位是:我是砚台爱好者,我要弘扬中华砚文化。”
砚寒墨香养情志 百战归来再读书
身为武警部队副司令员,刘红军带兵之余,有两大爱好,一是读书,二是练习书法,修身养性,故被人称作“文武双全”的将军。
一如刘红军的性格,他练写书法一直比较低调,勤写苦练,自得其乐;正如宋人晁补之《鸡肋集》中所言“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特。”刘红军的书艺也渐上高楼。刘红军自悟写大字如行军用兵,可以锻炼遇危不乱、逢险莫慌、沉着应对、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把性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于笔触中。但书法练到一定境界,对“文房四宝”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砚台的要求自然也高。一次他偶尔翻阅到一本与砚有关的书《中国石文化》,书中介绍了十几种可以制成砚台的特殊石头的种类、材料、颜色、产地等多方面资料,使他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砚石上雕刻的各种图案花纹令他感到赏心悦目,但真正打动他的,是砚石本身散发出的雄浑、典蕴、神秘的气质。没有一位书画家不在砚上濡毫而留下手笔,然而现代砚的地位却不像文房另外三宝那样昭著,这也正是砚台的独特之处。与中国许多讲求富丽辉煌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砚台讲究光华内敛,神物自晦,是气骨而非宦位象征。这清俊的气质像海妖的歌声一般,牢牢地攫住了刘红军的心魂,让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开始研究与砚台有关的资料以及收集标本,标本的收集已然很艰难了,然而现实还跟他开了一个玩笑,遍寻书海,刘红军也没有找到一本真正完整记录中国砚台的典籍。
然而这别人眼中的困难在他看来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砚台记录典籍的缺失不仅没有打击他的爱好,反而确立了他的另一个决心—编纂一本全面介绍国内砚台的书,来填补这个被人忽视了许久的空白。
唯有文墨能明志 聚砚斋里洗俗尘
从那时起,刘红军下决心收集各种砚台资料,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种砚台及其资料,并把每种砚台按产地、名称、材质、雕工,乃至砚台上的铭文、文人墨客的评价、收藏价值等重新作了缩写,把这些资料藏到自家的专用盒子里。甚至在戎马倥偬之际,也必须挤出那一点点的空隙,造访砚台专家和砚台生产厂家。渐渐地,随着收集砚台数量的增加,存放砚台资料的抽屉添了一个又一个。妻子在理解之余,也偶尔埋怨,他也能理解,毕竟在常人看来,这种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占地方的事情。实在难以理解。
刘红军现有砚台110多种,而这110多种砚台的收集并非易事。访谈中,刘红军细说了这些砚台的收集故事,砚台的收集起初是为了写书,因为要写《砚台博览》,刘红军收集了约500方砚台,一百多个品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到2010年,刘红军收藏的砚台从“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四大名砚到地方小砚,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2010年2月,刘红军创立的“聚砚斋”在北京正式成立。“聚砚斋”是集砚台收藏、鉴赏、研究、交流、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文化交流平台,由权威专家组、砚台博物馆、砚台文化论坛、砚台文化基金等分支机构组成,旨在挖掘中国砚文化资源,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砚文化。“聚砚斋”通过砚的展览鉴赏、举办砚文化论坛、学术研讨、编著出版砚文化著作等多种形式传播砚文化;通过组织四方砚友聚会,开展专家学者讲座,为砚台收藏者、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地。
紧接着,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执行机构国际信息发展网组织的特别邀请,刘红军在上海世博园国际信息发展网馆成功举办“聚砚斋”砚台精品展,并展示出版了《砚台博览》。这本书一面世就引起了砚藏界人士的瞩目:此书收集了近百个砚台品种,近五百方砚台,系统介绍了各种砚台的产地、年代、材质特点、雕刻工艺、文人墨客的评价及目前的研制发展情况。该书得到中外砚台专家、学者、收藏家的一致好评。全球华人联合会评价《砚台博览》:收集砚台种类最多、品种最全,为研究中国砚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和参照的标本,填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空白。为此,该联合会授予“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金奖”。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为表彰“聚砚斋”突出成就特授予“千年聚砚斋”金奖,刘红军将军也被授予“世博成就奖”。故宫博物院砚台鉴定专家张淑芬对刘红军说:“我们专家看的砚台可能都是高端的、宫廷里的砚台,但是民间的这些砚台,我们却不熟悉,你搜集的这些砚台和出版的书籍弥补了空白。”
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他策划的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云集一堂,探讨砚文化发展之大业。刘红军说:“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无心插柳’的事情,也正是这‘无心插柳’,又把我推向了弘扬中华砚文化的前沿阵地。”
出于发展砚文化的目的,体现更高层面的精神,刘红军将“聚砚斋”更名为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继《砚台博览》后,他继续编著了《砚台春秋》《众砚争辉》《名砚精品》等书,且《名砚精品》为系列丛书。他说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今后将每年定期举办砚台展览及论坛,遍布世界各地,传播中华砚文化。
2011年12月12日,刘红军又被评选为“2011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在颁奖典礼上,刘红军表示:“在部队我算是个老兵了,去年12月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在收藏界我还是新兵,刚刚开始。今天这个奖项,实际上是给我力量,让我下一步努力工作,把中华砚文化进一步弘扬,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尽一点力。”
戎马生涯让人上瘾,将军离开了岗位,往往是一次试水,一猛子扎入平静的生活后,很难适应。然而在刘红军身上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他对于学问精益求精,对于砚台收藏孜孜追求,从不为已经获得的经历的成就而有一丝一毫的满足。
刘红军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将军:真正的将军永不言退,他从不犹豫,毫无怨恨,满怀信心,不断前行,在看到胜利的曙光之前,绝不罢休。(责编:石晓)